2013年2月27日星期三

紀曉風: 批《低俗喜劇》獲賞五萬元 藝評獎風波再掀中港戰



 

關於中港之間的矛盾,爭議似乎從未停止過,當特首梁振英的「溫馨提示」左來一句「閉關鎖港」,然後右來一句「畫地為牢」,對消弭矛盾固然毫無幫助,而在奶粉之爭等助燃下,這個「深層次矛盾」更似有愈燒愈烈之勢,更會因一篇電影評論文章而再度爆發。

藝術發展局舉辦的首屆藝評獎日前公布比賽結果,由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現於香港《文匯報》當記者及編輯的賈選凝,憑評論全本土製作的電影《低俗喜劇》獲得 金獎,同時獲5萬元獎金。然而得獎結果卻惹來極大迴響,因文章狠批電影羞辱內地人,更指有關手法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

網上討論區網 民就極速「起底」,原來賈選凝疑似在相若時間,在報章報道中大讚《低》片導演彭浩翔,加上她曾在《亞洲週刊》投稿,而該雜誌總編輯邱立本同時又是藝評獎評 審團成員,疑有角色衝突之嫌。老紀請教過專業影評人,直指就一套商業電影加入意識形態批判,本就未必適合,然而更離奇的是文章最終獲獎;多得有人在有意無 意間煽風點火,難怪中港矛盾總蔓延不息矣。

金獎得主賈選凝的藝評文章,題為「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評審評語認為,「文章能從 社會角度出發,透過分析電影《低俗喜劇》的背景和情節,探討港人身份定位及與內地關係等主題,描寫當下中港關係的微妙變化,既具強烈的批判精神,亦不乏創 意及獨特見解,讓讀者反思香港的主流價值」。

既稱之為評論,意見當然從主觀出發,然而優秀出色的評論文章,在於撰文者能在文中就主觀的意見提供客觀的佐證,文章分析才得見中肯,而非淪為一家之言肆意攻擊,那賈選凝的藝評又如何?不妨先看看各方如何評價該電影與該文章。

《那些年》導演、台灣作家九把刀昨晚也湊巧在家欣賞過《低》片,他其後即在社交網站留言大讚該電影,「我覺得真是太好笑了,我一邊踩橢圓機運動,一邊笑到快岔 氣,我是一個很下流的人,感謝彭導拍了一部這麼適合下流的人看的電影,讓我覺得身為一個低級下流的人是如此的幸運」。

至於身為當事人的 《低》片導演彭浩翔就在社交網站留言回應,對於賈文狠評電影賣弄低俗實是垃圾,且以「『低俗性』偷換『本土性』」,他認為香港本土性當然不只有低俗,但在 審查與經濟大前提下,港片忙於削足適履迎合大時代,而他只是在人棄我取集中補白。由於《低》片事先張揚純本土製作,彭浩翔就重申自己不反對中港合拍片,只 是反對香港只有合拍片。

事實上,網上的討論更見熱烈,有網民諷刺賈選凝的「藝評」是五毛文章,現時卻升價至「5萬元」(獎金),有人就認為 根本不值得為該電影撰寫藝術評論,現時實反映撰文者藝術品味有問題;才子陶傑甚至直言該文章「最多值五毛」,又指應該向一眾「文化界精英」評判作追究,要 求各人自掏荷包做獎金,而非現時用了納稅人公帑;有「樂壇長毛」之稱的音樂人周博賢就以「主婦煮飯」作比喻,「一個主婦,煮一味家人啱食嘅豆豉鯪魚油墨 菜,外人話佢唔煮鮑參翅肚係cheap,根本係 irrelevant(不相關)嘅comment(評語)」,他續指,最離奇的是藝發局竟然頒獎予有關評論,且有豐厚獎金,才最令人氣憤。

藝評(art critic)對一般人而言是冷門東西,究竟什麼才是好的藝評?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會員、文化人歐嘉麗就跟老紀解釋,所謂藝評,無論是書寫哪一種藝 術,都需要以新的思考方法和書寫角度去剖析作品,從美學範疇、作品主題、內容和手法等不同層面挖掘,並引起聯想,帶領讀者更深入了解作品,呈現創作者隱藏 於作品表象下的深刻思考。

由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支持而成立的國立台灣大學視覺素養學習網,就指「藝評」有四個步驟,包括描述、分析、 解釋及評價,以從藝術品的敍述性與形式的層面,討論有關其內在與外在的特質,而評論方向,不外是探討有關藝術品的本身、創作的背景或藝術品的效應等問題。 至於藝評家,就應經常收集能增進自身對藝術認知的資訊,再根據這些資訊幫助評斷並且仔細檢視藝術品,再從作品中找尋其中的意義與訊息,使之獲得更充分理由 的支持。

老紀又請教過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兼資深影評人林錦波,他分析,電影的藝術評論會針對電影中呈現的元素作意識形態(Ideology)的解讀,然而也不可亂來,須根據電影語言與理論來分析,「專業影評人睇好多電影,憑經驗可以讀到其他人睇唔到嘅嘢」。


於賈選凝的「影評」,他認為立場傾向保守,因而認為電影應有文化責任,問題是《低》片是「類型電影」(genre films),其實是可以沒有責任,只從商業角度出發,「佢係商業片,只係一個商業行為,可以去得好激,賣座係反映社會的轉變,未必係一個文化行為,否則 只係得宣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先達標,而就算左派電影,都唔止得革命電影啦!」

他補充說,其實針對電影的「藝評」,也可以從技術出發,例如評論當中的鏡頭處理等,「但你要用一個泛道德、泛意識形態去解讀,當然都可以,不過令人最意外係點解咁都會得獎?」

不能否認,文章再糟,身在香港仍有言論自由,然而事件引來極大迴響,跟舉辦比賽的藝發局是一個官方機構大有關係,當中有人更隨時有利益衝突之嫌。

查資料,藝評獎由藝術發展局主辦,目的是獎勵和嘉許優秀的藝評人,以促進香港藝評水平的提升和發展,期望藉此發掘新一代的藝評人,比賽在去年7月至9月期 間收集作品,最終有60份作品參賽,評審團由六位文化界人士組成,包括藝發局藝評組主席林沛理、嶺南大學比較文學講座教授梁秉鈞(也斯,已故)、《亞洲週 刊》總編輯邱立本、皇冠出版社總經理麥成輝、前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黃子程及快樂書房主編潘麗瓊。

不過,網民昨天「起底」後 就發現,原來賈選凝在20102012年間,曾最少30次在《亞洲週刊》投稿,包括曾在去年中撰寫題為的文章,直指 「香港不是沒有新聞自由,而是有太多新聞自由被濫用」,由於《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亦是評審團成員,須知道,比賽由法定機構主辦,獎金又涉及公帑,如有 人未作利益申報或利益申報機制有漏洞,事件隨時有成為「西九事件」翻版的可能。

藝評金獎表面分析及批評電影刺激中港矛盾,實情藝發局的評審 標準,更令人擔心是有政治考慮,老紀再翻查資料,更發現賈選凝原來在去年10月曾在《文匯報》中刊登彭浩翔的專訪,大讚彭浩翔的本土性,形容彭「怕醜、怕 生,卻永不畏懼香港電影失去本土性。因為香港還有像他這樣勇敢的人,敢愛敢瘋狂,更敢承載觀眾的愛與期望」,然而當時《低》片早已上畫(89日公映), 她撰寫的藝評作品更已經提交。同一人手筆的報道和評論,卻出現如斯大的矛盾,似乎也頗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