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星期一

林天悟 :誰需要港獨?誰在散播港「毒」?




練乙錚先生上周三(本月20日)刊於《信報》的文章〈港「毒」是怎樣煉成的?〉指出,製造族群對立、催生分離意識的最大力量,往往來自統治集團本身。

練先生的論點可謂一矢中的,港獨議題源於回歸,十多年來絕非有異心的港人去催生,而是每次由統治集團發起。練先生鴻文探討了分離意識的崛起緣由,以及在撕裂民族帶來的悲慘狀況,藉過去經驗提醒當權者勿自製悲劇,意願良好。

本文則想按回歸後港獨討論的起跌,以及梁振英上台後,香港出現前所未有的「港獨大潮」的獨特性,其重點在於估計誰需要港獨?以及散播「港毒」的用意何在?

從慧科搜尋器鍵入「港獨」兩字,就能找到香港報章刊載的相關內容,但「港獨」可解作「香港獨立」或「香港獨有」,所以尋獲的結果會比實際目標為多,概略看過標題內容,發現搜尋到的文章愈多,偏差則愈少,所以仍具參考價值。

董建華是「港獨之父」?

搜尋範圍從回歸後半年,即1998年開始,直到昨天(本月24日)為止,其中19982001年間只有數十宗提及港獨的報道,容易作出進一步篩選,四年內只有40篇提及港獨的文章,包括多篇左報的評論。

嚴格計算起來,前特首董建華原來才是「港獨之父」,因為20017月,在城大任教的美國華裔教授李少民,遭內地指控替台灣當間諜而驅逐出境,董建華准許李少民回港,而城大認為沒有足夠資料作出判斷,不作紀律聆訊即讓其復職。

董建華捍衞了一國兩制,獲得國際輿論讚揚,但左派人士認為香港已回歸,港府讓驅逐出境者回來,是漠視國家的安全和利益。已故民建聯秘書長、港區人大代表馬力,當時直斥董建華的決定如同「宣布香港獨立」。那是首次有香港知名人士被扣上「港獨」帽子,但並未引起廣泛和應聲音,甚至沒有多大論述就沉寂下來。

換了今天的政治氛圍,李少民這類人物能否回港呢?特首是否願意因捍衞一國兩制而與中央唱反調?現實是近年不少民運人士被拒入境,輿論早已質疑保安局制訂了黑名單,一旦再發生同類事件,看來結果是悲觀多於樂觀,一國漸漸壓倒兩制,已成了大趨勢。

2003年的二十三條立法風波,為本港帶來較多港獨討論,建制派人士企圖以港獨罪套在反立法人士頭上,並指泛民人士勾結外國勢力。

當時經濟、民生和政治都一團糟,七一遊行亦有出現零星的龍獅旗和港英旗,但現實情況是香港沒有空間獨立,遊行人士亦無相關訴求,港獨議論還是泛不起多大的漣漪。

被指控者難脫「原罪」

到了2004年,人大釋法令0708雙普選幻滅,剛推倒二十三條惡法的泛民群起抗議,立法會議員梁國雄提交《全民投票條例草案》,即提出要讓全港市民在重要議題上有公投的權利,「公投」兩字觸動中共當權者神經,親中媒體發動空前攻擊,猛轟公投等於搞港獨,令一年內有多達885篇文章。

當年香港曾出現「我是香港人連線」網站,呼籲港人公投建立「香港國」,但網站不久即關閉,沒有人認真看待。該年梁文道和馮振超於《都市日報》的專欄如此寫着:「公投為何叫人想到港獨?提出公投的人為什麼就會叫中央信任不了?其實這是國人思考方法的特色,魯迅曾經如此描寫:『一見短袖子,立刻見到白臂膀,立刻想到全祼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所以儘管民主派議員提出公投,目的只是想看看市民對0708普選的看法,又不是公投香港應否獨立,但它還是會令人飛躍地聯想起台灣阿扁要搞的那個公投。」

這種飛躍聯想方式對建制派來說是必需的,因為港獨原本就是莫須有的罪名,只有無限上綱才會出現指控,由於罪名虛無,被指控者如何否認也難以擺脫「原罪」,此策略成功在香港埋下港獨的分離意識,然後當權者就有了藉口剝奪港人的普選空間。

從慧科的搜尋結果可以看到,每當有公投、政改或特首選舉時,港獨的文章數量就會大增,但一番吵鬧之後又極速歸於沉寂。

這種現象正好說明,「港獨」是親中人士的備用工具,有需要時就拿出來揮舞,甚至把「港獨」跟「勾結外國勢力」連上關係,以「國土統一」的威嚇令社會撕裂,從而加強黨的統治性。

然而梁振英上台後至今8個月,報章提及「港獨」的文章總數已達1143篇,比過去六年半的總和還要多,這段時間的港獨是否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呢?還是出現一股可能付諸實行的港獨勢力?

答案是否定的。

中央官員常說港獨從來不是社會主流,這點可謂與香港人看法一致。回歸以來,沒有任何傳媒機構是贊同或鼓吹港獨意識,因為這個話題根本沒市場,香港人最實際,對於無法達成的事情絕不奢想,所以「港獨」一直被指是「偽命題」。

過去與現在,從來沒有泛民政客說要搞港獨,學者陳雲雖然提出「城邦自治」概念,但其論述是從一國兩制出發,並曾對媒體強調「香港與中華民族的關係不能分割」;而Facebook群組「我係香港人,唔係中國人」發起人陳梓進早已說明,想捍衞香港原有生活文式,而非倡議獨立;就連思想最反叛的高登討論區,去年發起籌款登廣告,要求全港就是否脫離中國管治進行公投,結果都沒人響應。

誰是「港毒」得益者

既然港獨不存在,為何又變成中央關注的熱話呢?大家若以「誰是得益者」的角度去看誰在背後攪局,答案似乎就只有梁班子等相關人士。

近月來傳媒圈子有個說法,指梁振英班子上任後醜聞纏身,誠信有問題,加上施政不濟令民望有跌無升,而港獨問題正好是一帖解藥,能夠把泛民或社會各界的攻擊,轉化成「是一群別有用心的人勾結境外勢力,企圖打擊中央對特區的管治威信」。只要這個說法令中央信服,梁班子和中央就有了共同的敵人,形成沆瀣一氣,特首再不濟,但中央對其信任度爆燈,地位就穩如泰山。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早前說,他所知悉的特首梁振英的民望,「滿意度遠遠好於我們部分媒體所作的評論」,如今中央官員對港獨的重視程度,又遠遠超出港人的認知,到底為何會有這樣的落差?是不是有人故意行騙中央,實在值得研究。

近數月來,京官不斷把「港獨」比喻為「港毒」,認為正在極速蔓延,呼籲要提防港獨勢力抬頭,正好是不諳香港民情的表現。

香港人不贊成港獨,但不能不提防有地下黨員為自身利益而在散播港「毒」。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