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

蔡子強: 美國總統就職典禮




周一,美國舉行了奧巴馬連任總統成功後的就職典禮。今個星期也借覑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一些有關這個就職典禮的小知識。

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定在120日,除非當天是禮拜日,公共機構和人員需要休假,才會改在21日禮拜一舉行。在過去一個世紀,艾森豪、列根,以及今趟奧巴馬,都曾因此而作出遷就。但不說大家可能不知,其實在1937年以前,就職典禮本是定在34日。為何要定得那麼遲﹖

話說當年交通仍沒有今天那麼便利,而美國卻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更沒有飛機可坐,於是為選舉每一個程式都定下時間上十分鬆動的時間表,例如於11月初投票選出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裏538位選舉人,於12月中讓這538位選舉人投下自己一票,決定總統誰屬,再到1月初由國會兩院聯合點票。最後,才讓新總統遠赴華盛頓履新,於34日就職。例如,林肯1861年從伊利諾伊州乘火車到華盛頓,總共花了12日,當然,時間花了這麼長,也因為他沿途向民眾發表了101次演說。

就職時間與地點

但是由當選再到就職,出現兩個月執政空窗期,會不會出現問題呢﹖

話說1930年代,小羅斯福在經濟大蕭條、美國國運風雨飄搖中上任。他在193334日上任後僅幾天,便緊急立法,處理已迫在眉睫的銀行擠兌危機,在312日,更推出了他的第一次「爐邊閒話」(Fireside Chat),解釋政府這個迫不得已的做法,以求取得公眾的諒解和支持。當時他接手的是一個工廠倒閉、銀行面臨擠兌、物價崩潰、全國四分之一人失業、44%業主的房子可能被迫斷供的爛攤子。他當時的名言是:「這個國家要求行動,以及立即行動!」(This nation asks for action, and action now!)結果,前無古人,暫時亦後無來者,國會迅速通過羅斯福提出的15項歷史性立法,穩住了局面,並為國家復元奠定基礎。

羅斯福也實在應該抹一把冷汗,如果他當初不是如此果斷,美國實在禍福難料。所以,兩個月的執政空窗期,也實在太過綁手綁腳,在國家危難之際,更可能出現「無人駕駛」的險境。還好,美國政界當時已經看到這樣存在問題,便於19331月通過《美國憲法第20修正案》,把總統就職日期提前到120日。事實上當交通已大為改善、飛機已經出現的20世紀,也實在毋須留給新總統太長的時間去履新。

說完了時間,再說說地點。

在第三屆總統傑佛遜以前,就職典禮都不是在華盛頓舉行,直到他在1801年上任,才因美國定都華盛頓,而從此遷移至此。

從此之後,所有的美國總統就職典禮都安排在華府國會山莊旁舉行,除了一次之外,你估是哪一次﹖

答案是小羅斯福的三度連任成功之後,即第四個任期。當時他選擇了簡單在白宮就職,原因相信與戰火連年,弄至國困民疲,因而不想再大事鋪張,省卻勞民傷財有關。再者,此時羅斯福的健康已日益惡化,在白宮內就職可以省卻奔波勞累,亦可少歷風霜。事實上,3個月後,羅斯福便因病與世長辭。

自從1805年起,總統在宣誓就職後,都會從國會山莊,經賓夕凡尼亞大道,巡遊回白宮,過程中享受兩旁群眾的簇擁,除了一次例外,那是列根的第二任,因為當時天氣極為惡劣,風雪紛飛。而1977年的卡達則創立了一個新傳統,就是選擇下車步行,以顯示平民化和親民。

至於就職演說,最短的是華盛頓在1793年發表那一篇,只得135字;至於最長,則是William Harrison1841年發表那一篇,長達8495字。不是每位總統都會有就職演說,通常那些以副總統身分繼任扶正的(即正印總統在任內猝死),就只會簡簡單單,省卻這些繁文縟節。例如福特繼任因水門醜聞被彈劾而辭職的尼克遜,不錯當晚有發表電視講話,但他卻特別聲明那不是就職演說,只是「朋友之間一些直腸直肚的說話」(just a little straight talk among friends)。

我常常跟學生說,如果要學寫政治演說,最好的參考範本之一,一定要數歷屆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這些演說,都已經成了一篇又一篇的經典。美國政壇如今一些金句,其實都源起於這些就職演說,最廣為人之的,莫如:

在世紀經濟大蕭條中,羅斯福(1933)鼓勵國民的:「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在一個青春煥發的年代,甘迺迪(1961)激勵青年人報效祖國的:「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除了這兩句之外,較多人談及的還有:

Thomas Jefferson 1801):「Every difference of opinion is not a difference of principle」,這被視為建國早年最經典的金句,尤其是大家要記得當年是一場旗鼓相當的大選,最後因票數相同,要勞煩眾議院表決才分出勝負;

至於奧巴馬的偶像林肯(1865),為了為內戰療傷,他就有如詩一般優雅的:「With malice toward none, with charity for all, with firmness in the right as God gives us to see the right, let us strive on to finish the work we are in, to bind up the nation's wounds, to care for him who shall have borne the battle and for his widow and his orphan, to do all which may achieve and cherish a just and lasting peace.

列根就職演說提及的小兵故事

如果你問我最喜歡的,就一定是1981年列根上台時,其就職演說中提及的那個小兵故事。當時經濟環境嚴峻,失業率高達10%以上,如何能感召百姓共渡時艱,激發他們的信心,成了其最大挑戰。結果列根選擇了在國會大樓西翼發表就職演說,因為國家英雄紀念碑及阿靈頓(Arlington)國家公墓就在正前方,列根提到很多國家英雄如華盛頓、林肯、傑佛遜的紀念碑,但都不及結尾那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英雄其故事般真摰感人:

「其中一塊墓碑下安息覑一位名叫Martin Treptow的年輕人,他在1917年放下了在小鎮裏當理髮師的工作,毅然參軍,並追隨著名的『彩虹師團』開赴法國戰場。在戰火連天的西部戰線,他冒覑槍林彈雨為部隊傳遞情報,卻不幸陣亡殉國。

在他遺體上我們找到一本日記,他在扉頁上以『我的誓言』為題寫下了以下一番話:

『美國必須打贏這場戰爭,因此 我將刻苦工作;

我將努力拯救他人;

我將犧牲;

我將堅忍;

我將樂觀奮戰;

我將竭盡所能;

千斤擔子兩肩挑。』

我們今天面對的危機,並不需要我們每個人像Martin Treptow,以及其他成千上萬曾受徵召的勇士般捨身取義,然而它的確需要我們全心全意相信自己,相信我們有能力成就大業;相信我們只要同心協力,並在上帝的庇佑之下,就一定能夠克服今天的困境。說到底,我們無理由不如此相信,因為我們都是美國這個偉大國家的子民。」

這一篇就職演說,再加上1986年穿梭機「挑戰者」號升空爆炸,以及1984年盟軍登陸諾曼第40周年紀念另外兩篇,被奉為列根的「三大經典」,都被收錄於企鵝出版社的演說大全The Penguin Book of 20th Century Speeches當中。

另外,克林頓在其1997年就職演說中以下的一段,我也頗為喜歡:

The American people returned to office a President of one party and a Congress of another. Surely, they did not do this to advance the politics of petty bickering and extreme partisanship they plainly deplore. No, they call on us instead to be repairers of the breach, and to move on with America's mission.

如果想偷偷師,不妨買一本US Presidential Inaugural Addresses,正如中國人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