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星期二

信報社評:權力憑制度約束 靠輿論媒體監督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昨天在中紀委全體會議發表講話,劍指貪污腐敗,「金句」連珠炮發,諸如「老虎蒼蠅一起打」,「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 策」,「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等等,均擲地有聲,顯示中央領導層矢志反腐的決心。然而,強硬的言辭、鏗鏘的話語,始終未能驅散人們對內地 整肅腐敗能否真正奏效的疑慮。

早在一九八九年學運,「反官僚、反貪腐」的口號已經響徹入雲,但二十多年過去,貪官污吏卻愈來愈多、腐敗瀆職 愈演愈烈,中共高層不得不正視問題的極其嚴重,驚呼足致「亡黨亡國」。新一屆領導人把反腐作為施政重點之一,提出「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不斷鏟除腐敗現象 滋生蔓延的土壤」,固然教人欣慰;但官場腐敗,在內地已是「沉疴痼疾」,貪官在各階層盤根錯節,利益千絲萬縷,形成勢力龐大、官官相衞的特權集團,當局如 何解開深層矛盾,能否從制度入手、藉法律整治,並提升全民廉潔奉公的意識,靠民眾的支持來抗衡既得利益階級的反撲,將是中國前途的關鍵。

習近平上台之初,即在黨內定下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令國民一新耳目。可是,這些畢竟多屬門面工夫,並未觸及貪腐集團的根本利益,執行上也較為容易。隨後進一步、深一層的整肅,一俟「動真格」,方為考驗和挑戰的開始。

腐的火燄才剛剛燃點,各地已掀起官員拋售豪宅的風潮,並接連揭發有官員用「雙戶口」來掩藏貪贓枉法,加上由來已久的貪官外逃伎倆,足見中國官場烏煙瘴氣之 況,實在難以肅清。有學者提出「特赦貪官」以換取他們支持新政,反映腐敗在中國社會,猶如癌細胞擴散,已幾至病入膏肓。

官場敗壞經過多年發 展,貪腐的模式亦隨之演進,由最初的直接權錢交易,收賄受賄,變成更複雜的權力與各種間接利益交易,包括性賄賂、業績賄賂、信息賄賂等等;然後是超越了單 純經濟利益的權力互相交易,例如我提拔你的親屬上位,你扶持我的兒子當權,擴張政治地盤,謀取更大私利,使「官二代」、「富二代」充斥橫行,社會向上流動 機會受限,不公不義更甚滋長。

當貪腐層面日廣,隱蔽性卻愈強的時候,中央肅貪的難度大增,反腐除了要靠制度、靠法治,更要靠民眾、靠輿論。

習近平明言「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這個方向沒錯,但更好地利用媒體和輿論來監督貪官污吏,也是反腐大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根據國際反腐敗組織「透明國際」的調查,反腐敗最重要的、排首位的,是新聞輿論的監督。通過媒體的質疑和揭露,將大小官員的言行舉止置於眾目睽睽之下,乃肅貪的法寶之一。

可是,在中國「維穩」政策之下,對新聞媒體的箝制,對網上輿論的規限,都使這件反貪的「武器」威力大大減低。

儘管近期網絡上曝光不少官員的醜行,查證也確有其事,令「表叔」、「房叔」、「房姐」等一干污吏無所遁形,但當局近日卻以治理網絡法規之名,變相抑制網民的舉報。

至於新聞媒體所承受的審查和管制,更嚴重窒礙了輿論應有的重大監督作用,變成貪者快,仇(貪)者痛。

反腐難關重重,僅靠執法難竟全功,只有建立有效遏制腐敗的社會機制,在體制和法治的權能指引下,通過審計、司法制度的職責,依靠媒體和輿論的監督,動員民眾和民間組織的力量,編織一張肅貪防腐的大網,始有望使官場走向清明,社會步入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