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0日星期四

鍾樂偉: 朴槿惠當選的南韓政治啟示

每次南韓的總統大選,都總會有一些出人意表的談論話題:1997年金大中當選是首任反對派領袖成為南韓總統、2002年盧武鉉當選是以人權律師的身份成為 總統、2007年的李明博則以CEO身份一躍而成南韓總統。今天,2012的南韓總統大選中也出了首位南韓的女總統,朴槿惠最後以51.6%的得票率,擊 敗了只獲得48% 的在野民主統合黨代表文在寅,以些微差距當選成為下任南韓總統,也是首次成功帶領保守陣營延續至10年執政的領袖。

朴槿惠為何能拿五成以上票數?
為何朴槿惠可以拿到在南韓民主選舉總統歷史上,首位能夠超過50%得票的獲勝者?這其實與今屆大選最後只有兩強對決,和有兩位候選人退選的格局有直接關 係。自南韓在1987出現首次民主選舉總統以後,一直每次大選大多是三強或兩強一較弱的對抗局面。例如在1987年的總統大選中,當選者盧泰愚與其他二位 實力相當的候選人對抗,結果盧以38.6%當選,另外的金泳三與金大中則平均地分配27.5%與27%。因而分灘了票源以後當選者難以高票達50%。



根據上圖的分析,除了1987的總統大選外,我們可見南韓多次總統大選都是以三強或兩強一較弱的格局。然而,今屆大選中輿論一直都是極為傾向兩位有機會挑 戰總統寶座的候選人,兩強對決的對抗性很強所以便忽略了第三候選人,再加上在投票日前選擇退出的李正姬,她本來是兩強以外還有能力拿到百分之一的票源的候 選人,但她最後卻突然宣布退出,使不少投票人都只集中在兩強的對決中。所以,最終投票結果與2002年的大選有點相似,但兩強集中票源的傾向更大,使最後 第三候選人姜智遠最終只能拿到0.2%,間接更令到所有投票意向都極為集中,都是朴槿惠今次能拿到51.6%得票的原因。

高投票率與民主黨有利的神話?
今屆南韓大選最令外界格外欣賞的是其高達75.8%的投票率,是民主國家中鮮有見到的。其實,自南韓在1987年進行第一次民選總統以後,投票雖然一直比 不少西方國主國家的選擇投票率要高,但其實都是一直在下降,從1987年的89%到92年 (81.9%)、97年 (80.7%)、02年 (70.8%)和07年(63.0%)。

由年投票的年齡層對立關係,50歲世代 (朴:62.5% VS 文:37.4%) 和60世代 (朴:72.3% VS 文:27.5%)都是屬新國家黨的票倉;反之,文在寅則在20世代 (文:65.8% VS 朴:33.7%)、30世代 (文:66.5% VS 朴:33.1%) 和 40世代 (文:55.6% VS 朴:44.1%) 的支持度比保守陣營為多。這格局與投票前各種預計沒有太大分別。

然而,就是說兩邊陣營的「基本盤」都已經穩固,尤其是朴槿惠保守派的票源是多年來沒有太太改變,每一屆大選中的50與60世代,都有超過80-90%的穩 固支持者。因而在野民主派一直有一個說法,就是要把投票率推高,動員更多非50-60世代的選民出來投票,那便會對民主派有利,這情況與2002年盧武鉉 當選的那次非常類似。

可是,其實從盧武鉉在2002年當選的時候起,與當下十年後的南韓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正正反映出這個「高投票率對民主派有利」的神話也出現變化。當 2002年盧武鉉當選時,當中20-30歲的一代,大多都是支持進步陣營,他們佔當時的整體人口約49%;然而,在今屆的選舉中,這批人口的比例下降到只 有39%,跌了10%。反之,昔日2002年時屬保守陣營的50-60歲一代的支持者,從2002年只佔29%的整人口比例,升至今天的39%。而正正就 是這個南韓人口老化問題和趨勢,在縱使有高達75%的投票率時,仍有利於保守陣營。

40世代的保守化
如上文講述,朴槿惠的支持大本營都是來自50-60和60-70的年長一輩票源,一直他們在每次大選都有80-90% 的投票率 (堅定投票者),當中有近8成以上都是支持保守派的。另外,今次文在寅的得票大本營剛主要是集中在20-30和30-40一代的較年青的投票者,當中有6 成半左右都是支持文在寅。

然而,就是文在寅在20-30和30-40一代中的支持比例上,遠不及朴槿惠在50-60和60-70歲一代的鐵票群數量,所以文在寅當中在年青一代也有 部份票源流失了給朴槿惠。例如在20代中,當中有33.7% 是支持朴槿惠,她在30代中也有33.1% 的支持。然而,文在寅卻只能在50代中拿到37.4% 和60代中獲得27.5%票數比例支持,所以在兩邊基本陣營票流失給對手的票數比例上,文是比朴更多。

就算是世代投票率上,屬朴槿惠票倉的50代,在今屆大選的投票率遠比上屆多出25%,當中9成人有投票,是增幅最高的世代。



文在寅在20-30和30-40一代的支持群中流失部份給予朴槿惠,這種情況跟南韓的經濟發展有一定關係。年青一代當然主要對大學學費高昂和畢業後就業問 題關心 (南韓大學本科生的學跟不同專業收費,文科較便宜 (每一個學期幾萬港元),工科和其他專科的學費可高達十萬一個學期,因而不少南韓家庭未能負擔高昂的學費而要借貸度日),但其實仍有一大部份的年青人,因 受惠於家庭背景,條件較富裕而未有經濟壓力 (例如住在首爾江南地區的年青一代,他們當下的家庭環境比上一代的年青人豐厚),他們對當下南韓的經濟與民主議題未有太大意見,抑或偏向於捍衛現有有利於 他們的經濟制度,所以仍有3成多的年青人會支持朴槿惠。

此外,文在寅在40歲世代流失的票源比例更高。今次大選中,文在寅只能在40-50歲中拿到55.6% 的票,他們當中有4成多是支持朴槿惠。這個現象,跟先前預期因為40世代曾經歷南韓民主化運動而會偏向多支持文在寅的期望有點不同。一般而言,雖然現在 40-50歲一代的中年人,他們是80年代學生運動的支持和參與者,但當中所佔的部份有限,大部份也是在旁觀運動的發展,因而民主化運動對他們來說只是 Free-ride而來的東西,沒有像當中參與者同樣的感情投射。另外,現在的40-50歲一代因要面對經濟環境的轉變而變得保守化,當中不少非常重視工 作的穩定以供負擔房貸和家庭開支,所以他們從昔日重視理想和民主價值轉變得越來越保守,反而對文在寅改革財閥制度的政綱擔心,因而選擇投向朴槿惠較穩定的 政策上。

不滿李明博,仍投朴槿惠?
在今屆大選前,不少輿論都以整體民眾對當下李明博的執政非常不滿,對當屬保守陣營的朴槿惠的選情會有負面的聯系影響。然而,一個不解之謎仍在於為何選民在對執政黨的李明博不滿之下威權之後朴槿惠何以能當選總統?

這裡牽涉到數個因素,首先,雖然南韓在過往20-30年間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但在南韓一般老百姓中原來對改變是有一定擔憂的。這就如當在文在寅與安哲秀 二人對決選擇那一位代表在野出選大選時,不少民主派的支持者都對沒有政黨背景、行政經驗和外交歷練的安哲秀抱有保留,還是較之偏向選擇有穩定政黨背景和經 驗的文在寅,因為他們相信當選民選擇合適領導南韓走出當下政治和經濟危機,一位完全沒有政治經驗的人未能帶給他們信心。

而且,就算是文在寅與朴槿惠的對決中,不少國民都對文在寅在經濟上的改革過份大刀闊釜感到憂慮,擔心一下子推翻和瓦解南韓財閥制度帶來的劇痛,反而認為以 朴為首高舉的財閥制度捍衛者對平穩過渡和推動適度的過革是對國民幸運來說是最好的,這也是筆者跟南韓這裡不少中年以上的市民交談後得到的整體感覺。

另外,南韓普遍國民轉向保守也與媒體壟斷和經濟結構改變有關。南韓主要的媒體都是壟斷在保守陣營手上,當中最具影響力的朝鮮日報、中央日報和東亞日報,都是有極向與財閥依靠的財政和行政傾向,因而過往四年間未有明顯強烈推動「反MB (李明博)」運動。由於接近8成以上民眾都是每日消費這類報紙,特別是那批抗拒接觸互聯網的50-60和60-70世代,他們未曾接觸或不盡相信較以互聯網為基地進步派言論。所以,一方面他們不會過份批評李明博,也會對朴槿惠的家庭背景、政策傾向和意識形態都有偏向正面的理解。

同時,未有把反李明博的運動擴大,是因為在過往五年李明博管治的南韓經濟發展中,有把財閥這種高舉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 (偏向大財團) 進一步澎脤的跡象,這是會導致把原有傾向支持財閥的「持份者」(stakeholders) 群拉大。在李明博的經濟政策下,他五年大斷給予大財閥更大的壟斷空間,不少大財閥更出現跨領域連環控制不同子公司的股權。這種財閥極大化在過去五年大大擴 張,不少公司也會在不同程度上與財閥連上關係。就在這種經濟結構背景下,為財閥工作的員工當然不會支持文在寅推動改革財閥制度,恐怕改革帶來失業後果 (在電視辯論中另一位野候選人李正姬提出極為極端的瓦解財閥主張,雖然她最後退選,而且文在寅也刻意與她劃清界線,但形象上容易使觀眾聯想到他們是同一陣 營,增加中立選民的憂慮)。同時,他們也因這種制度變得越來越傾向自私和只關心個人生活條件,不再關心國家和民主發展等價值,轉向支持朴槿惠代表的保守陣 營。

文在寅的地域支持委縮
地域因素在南韓大選中一直是極具影響性,兩大陣營各據一方:進步力量在全羅道是有接近8-9成的壟斷支持,反之慶尚道和江原道就是保守派的票倉。這因素在 每一屆大選都有穩定的影響作用,即在當地的選民大多支持他們陣營的候選人,而且也是一面倒的。除此之外,忠清道、大田、世宗、首爾和京畿道則是中立搖擺地 區,他們曾經在金大中和盧武鉉當選時傾向支持進步派,但就是李明博當選時傾向保守陣營,但都只是在數個百分比的差距而已。

上兩次當進步力量能夠贏得總統大選時,當時的金大中和盧武鉉同樣在忠清道、大田、世宗等地區獲得過半選票。然而,自從上屆當李明博當選以後,在野的民主派 一直未能在這些地區重獲過半支持,上屆鄭東泳更只在這些地區獲得20-30%的票數。所以,當今次文在寅在重點出訪那些地區以後,雖然已大大提高了在野力 量在當區的支持 (42-49%),但仍以些微之差落敗了給朴槿惠。

另外,在傳統的在野大票倉的全羅道 (南北) 也出現些微變化。自上屆大選中鄭東泳只能在該當區拿下大約70-80%的票數比例後 (保守派的李明博和李會昌加起來也有接近10%),全羅道一直以90%或以上支持進步大量的傾向也有少改變。上一次當進步派金大中和盧武鉉在1997年和 2002年當選時,他們能夠迫使保守在那些地區只能拿下3-4% 的票數;。然而,今次雖然朴槿惠也不意外地在這些地區大敗,但也能僥倖拿下10% 的支持,看來這與當區的人口變化與朴槿惠曾在競選前後到光州拉票有直接關係。

此外,一直以來,每當進步派能夠獲得總統寶座位置,當中能夠取得京畿道、仁川和首爾地區是獲勝的關鍵。在今次選舉結果得見,文在寅雖然在首爾地區以51% 獲勝,但卻在仁川和京畿道以些微百分比落敗 (朴:50 VS 文:49) (朴:51.5 VS 文:48%)。這些都是在地域勢力上顯示文在寅雖然力守基本地域的支持度,與2002年盧武鉉當選時的情況非常類似,但今次民主派卻遇上了一位比2002 年保守派李會昌更強的對手 (盧:48.91 VS 李:46.59%),朴槿惠能夠在中間搖擺地區獲得些微優勝,是其最終能擊敗文在寅關鍵的3-4% 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