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日星期一

歐陽五﹕小城鎮 大問題




題中六字,是費孝通先生約30年前做的一篇學術名文。今日再看,「小城鎮」不僅仍舊是大問題,而且還是事關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用最近的政策術語來說,「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發展潛力在城鎮化」。

可以預見,在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城鎮化」將被進一步賦予「戰略基點」的地位。這體現了中央經濟政策的連續性,也體現了中共新領導層對「城鎮化」全局性作用的判斷。

從官方口徑看,內地「城鎮化」進程剛剛跨過了一道歷史性的分水嶺——截至去年,城鎮化率增至51.3%,城市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首次過半。

上述數字或有水分。依現行的統計方法,在內地城鎮生活半年以上者,就被計入城鎮人口。而事實上,其中至少有逾2億人是沒有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務的農民工及其家屬。也就是說,中國的城鎮化率,保守估計也要降低10個百分點。

防落城鎮化「陷阱」

準確、合理的評估中國城鎮化水平,對政策設計與路徑選擇有着重要的意義。此外,要使城鎮化真正帶來各方所期待的「消費紅利」,還須警惕政策方向走偏。

首先是防止「地產化」。量化研究表明,新世紀以來,內地土地城鎮化的速度約比人口城鎮化的速度快了近一倍。

以現有制度,「土地紅利」當然比其他紅利更能刺激地方政府的胃口。近日有傳說「縣改市」或重新開閘,此中不推行政級別、官員編制提升的「妙處」,在城鄉土地雙軌制模式下,「設市」意味着可合法入市的國有土地增加,經濟意義才是要點。近日國務院修法提高農村徵地補償數額,被視為「為新型城鎮化開展鋪平道路」。但推敲之下,此辦法仍屬權宜之計,其一大隱患是增加地方政府徵地成本,間接推高土地價格,並加大城市化成本。

未來解痩之道應當是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此即意味着一場深度的土地革命,最終方向是使城鄉土地「同地、同價、同權」。

此外,中國的城鎮化也要避免拉美化傾向。時間過短且缺乏規劃統籌、脫離實體經濟、大量新城市移民被邊緣化等問題,皆為前車之鑑。

城鎮化實際是一次權力的再分配過程,涉及到土地同權、公民同權,也涉及到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責任的重新劃分,以及政府與市場、公民自痩與行政權力邊界的釐清。

目下重提費孝通對城鎮化問題的研究,非只借其題眼,而是要重溫30年來絕未過時的價值基礎——「以人為本」。

城鎮化發展道路的歸依是要滿足人的需要,這一方面要求必須尊重中國多樣性的村落文化和歷史承傳,這是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用李克悤副總理最近提到的「利益增量」理論來說,利益增量和存量優化的最大受益者應當是普羅大泷,這將是未來衡量城鎮化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物質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