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星期一

許驥:誰先為西九發聲?專訪龍應台




122日在灣仔會展中心舉辦的「台灣式言談」講座「文化,是什麼?」,談兩地文化,談香港西九考察。本來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安排的,是台灣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和台灣電影導演侯孝賢對話,由香港評論家梁文道主持。但講座當天上午,侯孝賢因重感冒無法出席。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聞訊,立刻給樂壇大佬羅大佑打電話,要他來救場。羅大佑當時身在成都,奉命立刻飛回香港,從機場直奔而來。現場觀眾得知羅大佑要來,一陣驚呼。有人竊竊私語:「除了龍應台,不知道還有誰能請來如此天兵?」

此次以台灣文化部長身分訪港6天,龍應台說,離開香港9個月,這次回來,給她印象最深刻的,仍舊是經過中環時,一個非常瘦弱的老媽媽,在推非常沉重的車子上山。雖然在這9個月裏,香港發生了很多事,但旁觀者清,龍應台仍舊看到了不變之處。在行程最後一天的記者茶敘會上,龍應台談了很多對兩岸文化的看法。她說,不用在乎「大一統」的文化,文化的根就在腳下的泥土。

文化的根在腳下

龍應台回憶,1980年代台灣的教育,也籠罩在「大一統」下,是自上而下的灌輸。她說,那時候學生要記住從來沒有見過的長江、黃河、長白山,這些只有在地理課考試時才會用到的書面知識。但有一天,「台灣年輕人突然意識到,我怎麼老是在記長白山的緯度,但是卻不知道我們的濁水溪在什麼地方,台東的大武山在什麼地方」?所以,台灣的年輕人開始到鄉下去教原住民的孩子讀書,從切身的體會中找到自己文化的根。龍應台認為,不需要用什麼理論去反對「大一統」,而是從真實的生活中,去發現自己的認同在哪裏。她強調:「那些大人物的理論,其實沒什麼好談的。你自己的腳踩在哪裏,就是哪裏。」

龍應台認為,香港人的性格中有「羞怯」的部分,「不擅長講故事、表達自己」。她指出,香港是記者、小說家、歷史學家、電影導演的天堂,因為還有太多「沒有被開擧的抽屜」,所以是創作的處女地。

這幾年,台灣文化的本土性對香港的影響很大,香港年輕文化人紛紛從台灣汲取經驗,去挖掘香港的本土文化。龍應台說,台灣人之所以對本土性如此熱中,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台灣人曾不被允許擁抱泥土,所以現在還在尋找泥土味道的階段」。她以西九為例,證明香港的本土性也「正在開花」。

台灣文化怎樣進入西九

龍應台說,2003年左右西九概念剛剛出現時,她詫異這麼大的文化工程,竟然會沒有香港人討論。於是,她在報刊撰寫文章,對西九提出各種看法。到2005年左右,她看到香港有愈來愈多的文化人開始站出來對西九發聲。後來,終於觸動香港政府,使政府對西九工程做出調整。這個過程,是龍應台在港9年親眼見證的。她認為,這段歷史可以寫進教科書裏。

此次訪港的行程中,一個重頭戲就是龍應台參訪西九,並和西九主要負責人見面。龍應台說,經過交談,她加深了對西九建設進度的了解,也打算展開進一步的合作。比如,她獲知西九最早建好的會是「戲曲中心」,正好台北也在建一個類似的「戲曲中心」,而且兩者落成時間差不多。龍應台已經邀請西九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到宜蘭做實地交流,討論粵劇是否可能進入台灣,台灣的國光樂團等團體又是否能到西九來。

龍應台以文化部長身分訪港,自然要分享台灣的文化政策。她說,台灣是「他山之石」,或許能夠給香港提供一些經驗,比如台灣曾經遇過什麼困難,是採用什麼辦法應對的。她以電影為例說,十年前台灣的本土電影沒人看,觀眾都看荷李活的電影。後來政府詢問很多本地電影人,發現造成這種狀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戲院想多賺錢,所以不給本土電影播放檔期。於是,政府決定戲院如果播放本土電影,可以獲得一定的補助。本土電影有地方播放,觀眾就容易看到。龍應台總結道:「所以,政府要學會傾聽。」

當談到港台關係時,龍應台指兩地政府之間向來是相敬如「冰」,但民間往來卻從來沒有間斷過。她說,1960年代台灣進步青年偷偷看關於香港六七暴動的報紙;學者殷海光通過學生、朋友從香港帶書。龍應台認為,香港對於曾經壓抑的台灣來說,一直扮演窗口的角色。另外,台灣對香港也有長遠的影響,幾天前,她還聽說過去香港人會用粵語唱《綠島小夜曲》。因此,她勉勵港台之間的文化交流應該更大膽。

可曾擔心被「染紅」?

近來港台都有擔心本地媒體被「染紅」的討論,龍應台是否也擔心大陸資本影響台灣呢?她說,強大資金的滲透是全球資金流的問題。

她舉例說,前不久美國全球第二大的戲院通路平台被大陸買下,美國人也擔心作為美國「命脈」之一的娛樂業是否會掌握到中國手裏。而在法國,民眾也擔心文化、鋼鐵、媒體被外國併購。前幾年,德國的媒體集團被梅鐸併購,驚動了他們的總理。龍應台指出,對資金的滲入台灣當然會緊張,但她亦強調這不僅是兩岸三地的問題。她反問:「難道被美資買了,就很開心嗎?」她說,本土保護還是自由開放?這是需要討論的,保護措施也有副作用。又強調:「公民社會最重要的是保持高度警覺,以及進行深入研究,決策者要有遠見。」

當談到大陸與台灣的文化差異時,龍應台說,作為台灣政府的一分子,她的任務不是消弭文化差異,而是盡最大的努力讓對方認識真實的台灣。她說,當對方了解自己之後,對方採取什麼態度,這是自己無法控制的。但是,如果因為不了解而產生敵意,不僅是對方有責任,自己也有責任。但她同時又強調,今天的大陸作為一個「大國崛起」的有「大傳統」、「大土地」的泱泱大國,「如果我是他們政府的一分子,我更會覺得強者有強者的責任」,「那才是真正的謙卑,也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文化部不為政府做宣傳」

香港的文化局遲遲沒有上馬,有人擔心文化局變成「中宣部」。龍應台說,真正的公民社會是不需要有這種害怕的,因為自下而上的力量會改變它。而在談到台灣文化部的任務時,龍應台強調「文化部不為政府做宣傳」。

龍應台指出,為政府宣傳是新聞局的任務,而不是文化部的任務。台灣文化部最核心的任務,是「為台灣的文化藝術界提供最肥沃的土壤,讓文化長大」。文化部最重要的功能,是「讓台灣的文學家、藝術家、畫家進入國際社區,跟全世界做朋友」;是「對所有台灣人,包括山區裏的孩子,讓他們得到最好的文化環境」。因此,當今年5月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從新聞局納入文化部之後,光華的定位也發聲轉變,「將來服務和搭橋的功能更明確」。

龍應台說,6天的行程裏她沒有單獨見香港的政府官員,因為可以在台灣辦公室裏談的項目,不必浪費時間在難得來到香港時談。唯一見到香港官員的場合,是台灣月閉幕的「故事島」演出上,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出席,她在現場不停跟兩位講解演出內容。

做了文化部長後,龍應台忙碌得不可開交。身為著名作家的她,說自己在如此忙碌的情下,一有閒暇只想睡覺,不想寫作。看來如果要期待她的下一本著作問世,用她的話說,只好等她「不做這份臨時工」之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