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9日星期三

陶培康:眾所周知的魔貫光殺炮!——電視牌照爭議背景考




編按:至今仍未獲發電視牌照、人稱「魔童」的王維基,早前召開發布會,使出「必殺技」,播放將要推出的節目,多條預告片即獲網民追捧。牌照尚未發放,卻已掀起電視台之間的爭論,更有電視台高層誤把「眾所周知」讀作粗言穢語,頓成網民間的潮語,一切儼如漫畫情節。在這背景下,文化觀察者陶培康分享他所知的兩地電視競爭細節,從台灣電視媒體發展觀測香港娛樂事業的未來。


眾所周知,每年《萬千星輝頒獎禮》的獎項都傳出藝人以「續約」等條件來換獎,今年改為網上投票,「不公」之聲同樣不絕於耳。一間電視台辦頒獎禮,本身已經存在不公,最實至名歸的,莫過於某報惡搞的最虧男主角跳騎呢騎馬舞大勝。

星光大道有多長?

被亞視稱為媒體生態惡劣的台灣,獎勵劇集製作的金鐘獎,是由獨立機構主辦,這樣就能包括全台灣大部分所製的節目,而非由某某單一媒體自己人頒給自己人那樣兒戲。被人戲稱「中央十台」的亞視,又似乎忘記了最近還有點口碑的節目叫《亞洲星光大道》,對!就是他們早前千方百計想踢走的股東蔡衍明所引入的。從前香港的電視節目稱霸華語世界,現在淪落得一個電視台「抄橋抄劇」,另一個則只會重播,如果香港電視業能如現在台灣電視業的榮景,那香港娛樂事業,絕對不會如現在一樣大江東去。

這裏絕非眾所周知了,曾寫入健力士世界紀錄的《歡樂今宵》,由TVB1967年開台時播放至1994年達6000多集,成為健力士最長壽節目。《歡樂今宵》是合家歡歌藝節目,除了訓練出經典演員、主持和編導外,亦吸引外地電視台仿效:1977年,台灣的中國電視公司(中視)毫不尷尬地推出同名節目《歡樂今宵》,找來甄妮當主持,節目主要以歌曲和訪問為主,香港影響力可見一斑。

誰知32年後,香港竟要向台灣買版權。2009年,亞視向中視買下《星光大道》香港製作版權,同期無製作《超級巨聲》,是相類的歌唱比賽,結果產生了數十個新星,大家都以為他們可為夢想繼續奮鬥,可是能在比賽之後繼續星途的寥寥數人。林欣彤因着無的名氣,已是走得最遠的一位;《亞星》第一輯的冠軍羅力威,兜轉至今星途尚在起步階段。反觀台灣的《超級星光大道》等節目,卻能捧出新星,有些名字更已響遍亞洲(林宥嘉、蕭敬騰、胡夏等),連一些沒名次的參賽者(黃美珍),也能有持續發片。

綜藝嘉賓馬英九

有些人會說:台灣和香港市場完全不同,哪可比較?隨手翻開香港偶像雜誌,大部分版面都是韓星和台星,香港的則只有鍾嘉欣和林㗖,還有各種90後「女神」,可見除了「一台獨大」的無藝人,其他藝人的影響力已經難以和其他韓星和台星相提並論。台灣綜藝節目首推《康熙來了》,該節目播了8年,收視高企,有不少人物擔當嘉賓,其中一次邀得總統馬英九!許多時候,嘉賓藉該節目的高收視宣傳電影、節目、唱片、演唱會等。而他們宣傳自己新作的方式,可以是非常hardsell的,例如可以把新唱片送給主持人。反觀香港,曾志偉曾在《最佳男主角》中抱怨,香港的電視條例禁止藝人在節目宣傳自己的作品,令許多藝人卻步,不上節目。

至於「四大唱片事件」,更讓香港的歌唱事業停滯不前。無與四大唱片公司的版稅風波由2009年至今仍未解決。

電視台獨大之後

四大唱片公司旗下歌手(如陳奕迅、方大同、薛凱琪等)曾經或至今仍被封殺,即不能在無中露面,如無所播放的頒獎禮,四大唱片公司歌手得獎的片段被刪除,這樣不但令唱片公司版稅收入減少,更令他們失卻一個曝光平台。台灣則是另一回事,許多影藝人不會與單一電視台簽約,甚至一齣電視劇能在不同電視台上播出,例如剛成為金鐘獎大贏家的《我可能不會愛你》,便能同期於民視無台和八大綜合中播出。

兩地的情況大相逕庭,絕對源自「競爭」。台灣電視台達百餘家,每家電視台均擁有幾個頻道,以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便擁有20個頻道,其中13個頻道在台灣境內播放,其他的分別於北美和亞洲等地播出。在擁有眾多潛在買家的情況下,製作公司製作各式各樣的節目來配合電視台品位,例如《痞子英雄》便由普拉嘉國際意像影藝股份有限公司製作,此之為「製播分離」。

在香港也曾經有製作公司製作節目予電視台,可是因為太少潛作買家下,結果可想而知。比較成功的是蘇絲黃的飲食節目,曾被有線和無購入,在一台獨大的情況下,最有購買力的當然是無。失敗例子可說是曾以《壹號皇庭》系列而走紅的監製鄧特希,亞視購入其公司製作的《法網群英》,但在缺乏資金下製作質素參差,而且公司更出現欠薪事件。

演藝出路在內地

香港的演藝事業,或是在這情況下式微。吳啟華曾說,他在內地跟香港所得到報酬,有十倍差距;林保怡身為亞洲視帝,無亦不會給你幾分面子。有質素的電影電視人在香港苦無機會和回報下紛紛北上,留下的,就是林㗖、鍾嘉欣、胡杏兒、徐子珊。君不見大部分合拍電影,從前由無產出的周潤發、梁朝偉、劉德華、張曼玉、劉嘉玲、周星馳、杜琪㗖、王晶等頂級藝人、製作人,可見電視已不能像從前一樣,扮演木人巷的角色,產出一代又一代的明星。

天天拍爛劇,卻有上百萬人觀賞,被人在網上口誅筆伐,大家還是在沒有選擇下繼續收看。沒人演主角嗎?8時半劇主角也當9時半主角吧!沒人唱歌嗎?辦自家歌唱比賽來捧歌手。亞太區最受歡迎男歌手沒有拿嗎?就頒給……

至於今天的亞視,也是政府「名義競爭」下的產物,為保持口裏說的「競爭」而絕不收回牌照。一天內3次零收視還告訴別人自己是四六開,公然以廣播時間抹黑未來對手,這一切一切,均是紅色投資者以中國模式法規辦事,視香港的核心價值如無物的表現。據台灣傳媒人何貽謀在回憶錄中指,早在麗的電視年代,曾經因舉辦《亞洲業餘歌唱大賽》,但因當時港英政府怯於中共而不敢讓台灣參賽者入境,最後幾經交涉,台參賽者順利入境,這種捍衛香港本身權益的能耐,恐怕現在絕不會出現於某些電視台裏。

沒有競爭的結果

1990年之前,台灣的電視市場佔有率只由3個電視台所瓜分。其後於1993年,政府開放更多電視台以有線電視形式加入良性競爭,使電視台出現如雨後春筍,極高的市場佔有率,便由從前3間電視台瓜分,變為主要由8間電視台所佔有。早前,澳洲旅遊局為了於亞洲宣傳澳洲,邀請台灣的羅志祥和楊丞琳拍攝旅遊微電影《再一次心跳》,更指明是看中了他倆在亞洲擁有2500萬粉絲的人氣。他們在亞洲的地位,便是在台灣媒體競爭的土壤下孕育出來。

歸根結柢,都是沒有競爭的問題。以學術層面分析,所有媒體教科書都說,潮流大勢定是走向小眾播放(Narrowcasting),香港還停留在大眾廣播(Broardcasting)階段,政府繼續不發新牌,沒有更多的電視台,便不會有不同類型的頻道供觀眾選擇,政府只要控制一間電視台的輿論,觀眾只會繼續幸福地麻木。無論你怎樣轉台都只能看師奶八卦無聊劇,分別只在於,你在亞視一天看王征跳《江南Style》四次,還是在無,一天看林㗖扮諸葛亮扮警察,或者看羅樂林死五次。

(標題為編輯所擬)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媒體文化碩士,現職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