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星期二

明報社評: 虛擬世界輿情發酵 反映現實世界有生根土壤




中國社會科學院昨日發表《社會藍皮書──201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當中談及網絡民意的章節,提及本港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於facebook動員,引發12萬(實應為9萬)人遊行;撰寫報告的學者亦指出,網上部分人散佈謠言,可能要加強立法管理。不論報告的本意為何,當局必須認清,虛擬世界輿情發酵,主要因為現實世界有相適應的土壤。打壓網上輿論並非治本之道;縱使消滅了網上聲音,不代表反對聲音不存在,反而會讓更大的民怨在別處積聚,伺機爆發,影響可能更大,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兼聽網上聲音,適當回應。

這份《社會藍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負責,涉及內地廣泛的社會形勢分析,其中一個章節分析內地的網絡民意發展。這個章節並非一面倒批評網民「搞事」而需要「維穩」,相反,它花了大量篇幅,指出網絡民意發達帶來的正面效果,表明「互聯網還原社會真實的意見構成,有利及時發現問題,化解矛盾,釋放社會壓力」,更指「網絡反腐屢建奇功,恰恰警示制度化反腐的缺失面」,可見報告亦正面肯定了部分網絡輿論的社會功能。

報告罕有地提及香港國教風波中的「12萬人遊行」,「最初竟是由黃之峰(實應為「鋒」)等3名中學生在facebook網站發起」;報告又指一些年輕人(相信是指內地人)「在環保抗議事件、反日遊行中,表現得衝動偏激,引起輿論的憂慮與爭議」。報告亦提及內地出現「網絡謠言」,撰寫報告的學者回應提問時表示,有些「不負責任的謠言在網上流傳」,可能還須加強立法,又指網絡立法管理是「趨勢」。

我們不知道報告提及黃之鋒及學者提出的「加強立法」有沒有關係,然而,中策組邵善波不久前曾說,政府要加強監察網上民意並參與輿論,人們難免將兩事聯想起來。

不論冠以什麼名義,收緊網上輿論控制,往往會造成反效果。社科院學者表示內地出現「網絡謠言」,要加強立法處理,但要注意,官方愈是控制輿論,小道消息甚或謠言就會愈傳得厲害。反之,政府愈透明,消息愈暢通,小道消息或謠言愈容易不攻自破。

其實社科院的報告本身已為問題提出了答案。報告明確指出:「謠言和偏激言論產生的原因……還在於現實中的一些社會問題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在於政府本應公開的信息還沒有做到足夠的透明。」由此可見,政府開誠布公,媒體自由報道客觀事實而非只當喉舌,民眾能夠掌握真相,就更勝什麼輿論監察立法規管了。

說到底,公眾關注的並非謠言,而是政府藉口制止謠言而收緊網絡監控,控制輿論。當局必須認清,網絡虛擬世界輿情發酵,觸發大規模群體事件,大多因為現實世界有各種各樣的不公義存在,民眾無處宣泄,才令虛擬世界輿論有發酵的社會土壤。

打壓網上輿論只是掩耳盜鈴,網上輿情被消音,社會看似和諧美好,但不代表反對聲音不存在;民眾無處宣泄,制度無法改善,民怨只會愈積愈多,然後在某處像火山那樣大爆發。治本之道是疏導而非堵塞——當局必須加強了解網絡輿情,讓民意得以上達,切實改善施政,讓民怨得到疏導。

黃之鋒等人之所以能夠發起反國教科運動,主因是推行國教科出了問題,損害了港人的核心價值,網絡動員只屬輔助性質,所謂肉先腐而後蟲生,否則如何解釋其他在facebook發起的運動卻無法達到相同的效果。政府要對付的,是現實社會發生的問題,而不是盛載輿論的虛擬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