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陸以正: 美國大選 人算vs.天算




紐約遭氣象學所謂「颶風」襲擊,台灣同聲驚駭,國人深表同情。但不論國內外,很少人知道:西半球對這類短時間能造成對人畜和財產重大損失的暴風雨,也有一套整體追蹤和管制的機制。只因發生的頻率很低,像這次美東遭颶風襲擊,非但外國人為之驚詫,連美國人自己都認為是百年未見的天災,其餘各國就更不用提了。

在亞洲,各國氣象當局因為幾乎每年都有「颱風」,次數頻繁,有時一年會發生許多次,早就建立起追蹤制度;對每次颱風均有命名,以資識別。其實美國也有類似制度;美國「國家氣象局」,在離加勒比海最近的佛羅里達州,建造了一棟能抵抗「第五級颶風」襲擊而屹立不搖的研究中心,稱為「國立颶風中心」直屬國家氣象局管轄。

為何選在佛羅里達呢?因為那兒鄰近大西洋和太平洋,遭暴風雨襲擊的機會也最大。該局把颶風分成五級,最高的第五級風速每小時超過一百五十五英哩,沒有任何建築能夠抵擋。

正如東南亞各國給每次颱風都取個名字,美國氣象局對每次從大西洋颳來的颶風,也都給它取個名字,以資識別。台灣時間十月三十日襲擊紐約地區的那次颶風,名叫珊迪(Sandy),一度造成大紐約地區八百萬人停電,連累紐約股票市場休市兩天,損失以百億美元計。台灣各報都以頭版頭條處理,也是雙方關係密切的佐證。

依照美國氣象局電腦中心的資料,這次的珊迪颶風,雖然威力巨大,尚不及二○○五年的「卡崔娜颶風」。只因為受創最重的是紐約與紐澤西兩州,紐約又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不像「卡崔娜」來時受創最重的是路易斯安娜州的紐奧良。雖然紐奧良當時也死了一千八百餘人,財產損失慘重,總不如這次紐約風災,引人注意。

世人常稱的紐約,其實是指大紐約地區,而非僅曼哈頓島一區,或紐約市的五個區。我在紐約前後住過十幾年,知道在紐約周邊地區的公共工程建設,並非如一般人想像得那麼完善。只要下一場大雨,曼哈頓下城常會淹水。上星期三亦即十一月一日那天,風災剛過,歐巴馬就以總統身分到災區(左上圖,法新社)。

你以為他是去紐約市五個區之一,例如皇后區或布魯克林區嗎?非也,他去的是受創最重的紐澤西州,亦即與紐約市只隔一條赫德遜河的鄰州,而非台灣各報強調的紐約市任何一處。

為什麼呢?因為紐澤西那邊基礎建設不足,依照白宮所獲確實資料,受害比紐約市任何一區,包括曼哈頓在內,嚴重得多。所以他在共和黨籍的紐澤西州克利斯諦州長陪同下,前往紐澤西州視察並慰問受災民眾。他要對人民顯示,作為國家總統,在遭遇重大災禍時,他並不在意黨派之分,他沒有親疏之別。其中固然含有政治意義,但純就表面去看,一副國家總統的架式,使人無可批評。

總統親自來慰問是一回事,紐約的商家與住戶如何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又是另一回事。只要想想,經過這場大風雨後,有多少做不完的工作?紐約人日常生活仰仗的地鐵,泡湯後全部停駛。美國人固然每家都有汽車,但曼哈頓能擠得下這麼多汽車嗎?

世界金融中心的華爾街,上星期被迫停市兩天。究竟損失多少億元,算都算不出來。到星期三下午,總算恢復交易。但作為全球股票市場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和全球證券商公會自動報價系統(NASDAQ)現在都停擺了。各國股票交易公司人員急得跳腳,卻毫無補救之法或替代方案。

明天(六日)就是美國總統大選的投票日。上周末的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在「珊迪颶風」來襲之前,歐巴馬已經以百分之五十四比三十四的差距,大幅領先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經過紐約風災這場表演之後,相信歐巴馬的勝算更大,只能說天助人助,都被他占盡了。
 

徐家健:大選左右股市升跌

拙作「美國經濟衰退及QE3的政治解讀」一個多月前在本欄曾介紹經濟學上的「機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周期」(Opportunistic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但結論是政府不易在選舉前操控整體經濟增長及失業率。政治經濟周期的理論,花開兩朵。美國總統選舉前夕的今天,想談談投資者關注的「黨派的 政治經濟周期」(Partisan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究竟執政黨左傾或右斜,將怎樣左右美國經濟呢?

一個規律是,民主黨總統執政頭一兩年的經濟增長,往往比由共和黨執政的時候略高;在股市表現方面,更有所謂「民主黨溢價」(Democrat Premium)──民主黨執政年代股票市場的回報率,竟比共和黨執政時期高出近一成。

一個說法指出,此現象是凱恩斯學派總需求管理政策的結果。先不說總需求管理政策的成效,這個說法的其中一個問題是,民主黨執政年代的通脹竟然較低;另一個問題是,當選民認為不同黨派處理經濟外交問題各有長短時,黨派政治經濟周期的規律可能只是倒果為因。

預測大選也有市場

要避過因果謬誤的陷阱,我們要緊貼跟蹤市場預期的走勢。熟悉股票市場的投資者都知道,市場在利好消息發放的一刻,反應可以是平靜,甚至是負面的,皆因利好消息發放前,市場可能一早已消化並反映在股價上;因此,股價的波動只會受市場意料之外的新消息左右。

預 測選舉結果,香港慣用民意調查和票站調查,但這些民調的代表性一向被質疑。在美國,歷史悠久的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up Poll)的代表性是建基於每天訪問過千人及其以往預測大選結果的準繩,但備受推崇的蓋洛普民調不是沒有爭議的,尤其在今次美國大選上,當其他民調認為奧 巴馬與羅姆尼勢均力敵之際,蓋洛普民調的結果竟顯示,羅姆尼的支持度比奧巴馬領先差不多5個百分點。

基於美國總統選舉選舉人制度,全國支持度較高的候選人不一定當選,更何況除了統計誤差,不同民調機構計算支持率時,不同種族受訪者的比重都不一,難怪愈來愈多傳媒質疑一些個別民調的可靠性。

較 少香港讀者留意的,是像Intrade一類的「預測市場」(Prediction Market)提供的數據。預測市場的原理跟博彩或期貨市場相若,從電影奧斯卡獎到美國大選,真的什麼都可以賭一餐。當預測市場的賠率可能左右投票意向 時,你們可能擔心預測市場將被操控,但由於涉及金額龐大,可疑的賠率升跌往往只是曇花一現。跟「口講無憑」的民調比較,「真金白銀」的預測市場反映奧巴馬 連任的勝算持續地超過六成。

再談政治經濟周期

利用分秒必爭的預測市場及金融期貨市場的數據,加上2004年布 殊與克里的選戰中誤導市場的票站調查結果,一篇發表在鼎鼎大名的《經濟學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研究指出,共和黨小布殊的意外連任,導致股市向好:隨着票站調查結果最初的誤導,小布殊連任的機會率由大概55%跌至不足30%, 美國股市亦應聲下跌了1%;但當數小時後發覺票站結果逆轉時,股市隨即反彈,上升了1.5%。利率、油價及美元滙率亦同樣先跌後回升。
再用類似方法回顧過往一個世紀的美國大選,亦找不到什麼「民主黨溢價」。相反,每當共和黨候選人勝出總統選舉,股價都平均上升了2%3%【註】。

直 至交稿前,Intrade開出的「盤口」是,投資者可以每股6.69美元買入奧巴馬勝出,如果奧巴馬成功連任,投資者每股可獲10美元,羅姆尼勝出的話, 就血本無歸。換句話說,市場預測奧巴馬連任的機會率是66.9%,明顯地對奧巴馬連任看高一線。如果最後羅姆尼能意外地勝出,我們又再有一次機會驗證「民 主黨溢價」的假說了。

註 Snowberg, Erik, Justin Wolfers, and Eric Zitzewitz. Partisan Impacts on the EconomyEvidence from Prediction Markets and Close Elec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2(2),2007807-829.

政治怎樣影響股票市場.二之一

作者為克萊姆森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信報社評:奧羅惡鬥無人穩勝 四搖擺州左右大局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倒數四十八小時,奧巴馬與羅姆尼的支持率差異很微,勝負關鍵,如今大有繫於四個搖擺州結果之勢。民調顯示,奧巴馬在俄亥俄州和維吉尼亞州輕微領先;羅姆尼則在科羅拉多州取得微弱優勢,二人於佛羅里達州的支持率打成平手,雙方埋身惡鬥,迄今無一人敢言穩勝。

今屆總統選舉,是在美國經濟持續低迷、高失業率、生產結構面對調整壓力、貧富懸殊矛盾由華爾街金融貪婪劇化之下而展開。

兩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的政治主張代表左傾羅斯福式追求平等多於效率、向富人加徵稅項、強化政府角色;羅姆尼則強調個人權利、私有產權不容侵犯,並提出減稅,弱化政府干預,崇尚當代政治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zick)所說的「最弱意義國家」的主張。

普 立茲獎得主的《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Charles Krauthammer便曾形容,今屆總統選舉,是半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大選。前總統列根終結了近五十年左傾自由主義潮流;而奧巴馬政府則結束了列根以來三 十年的右傾保守政策,但能否「顛覆」到底,便視乎羅姆尼在倒數階段,如何在搖擺州扭轉下風。

很明顯,奧巴馬連任最大的失敗風險,在於國內失業嚴重。雖然最近經濟復蘇步伐有轉穩之勢,上周公布十月非農業就業人數增加約十七萬人,但失業率仍高處百分之七點九,因而羅姆尼上周在俄亥俄州拉票演講,即多次強調美國迄今仍有二千三百萬人處於失業狀態。

以當前失業規模衡量,即使每月能夠新增十七萬個工作崗位,要把失業率降至百分之七以下水平,恐怕起碼也需兩年時間;在分配方面,美國人平均周薪四年來由約七百五十美元,上升至約八百一十五美元,增幅約百分之八,但扣除通脹因素累積,收入其實有減無增,難怪人心思變。

十月就業報告亦顯示,當月平均小時工資下降一美仙至二十三點五八元,平均每周工時亦連續四個月在三十四點四,迄今仍遠低於四十小時的正常水平。可以說,失業引起的群眾強烈不滿,無疑為羅姆尼提供了戳破奧巴馬連任美夢的機會。

據 美國跨黨派的非政府組織Generation Opportunity(由前勞工部長趙小蘭的幕僚長Paul Conway擔任總裁,專注動員十八至二十五歲青少年關心國家政經問題),在俄亥俄州所作的調查,逾七成青年關注美國工作機會流向中國,意味着主張「把中 國列為滙率操控國」的羅姆尼,並非全無機會;換言之,奧巴馬目前在該州領先六個百分點的優勢,未必穩如泰山。

由於約二千七百萬選民已提前完 成投票,據稱奧巴馬在全美五十州確定選舉人票稍為領先對手,贏面雖被看高一線,但卻不穩。如今四個搖擺州的結果,對候選人能否獲得二百七十張選舉人票極具 關鍵。若奧巴馬在俄亥俄州取得十八張選舉人票,預料勝券在望;一旦羅姆尼在佛羅里達州失去二十九張選舉人票,恐怕便要敗走墨城。

自二戰以來,沒有一位總統能夠在失業率逾百分之七點四以上贏取連任,奧巴馬能否打破這個「魔咒」,結果很快揭盅。但不論誰人當選,美國目前的經濟困境和結構性改革,一切難題肯定不會倏然消失。

可以說,奧巴馬當選,羅斯福式的改革和政策得以延續;若羅姆尼當選,政府干預經濟的力度,包括貨幣量化寬鬆政策恐怕會受到節制,而弱化政府角色,卻追求軍事強大以維護美國王國利益的主張,預料成為政策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