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

歐陽五﹕十八大與五湖四海




所謂「五湖四海」,古代一般指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洪澤湖等五湖及東、西、南、北四海,意指全國各地。孔子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之語,毛澤東又引伸為「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在中國的民間辭典中,凡提「五湖四海」,多指用人不分地域,無論貧賤,不搞小圈子。

中共「十八大」新選出的領導班子,各界已從年輕化、知識化諸方面予以解讀,然而在「五湖四海」方面,則亦是一大進步,其可圈可點之處甚多。

自古,凡成大事,均不可離開一個同心同德的核心團隊,否則極難成就。封建時代君王以血緣為內核,形成一個相對凝聚的利益集團,從兩漢至滿清,蓋莫能外。而至蔣介石,則慣用「溪口幫」、「江浙幫」及黃埔軍校系,可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到了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也曾講:黨外有黨,黨內有派。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既如此,在黨內用人上就不能不顧及這些要素,以使黨這部大機器能正常運轉,減少內耗。眾所周知,在中共內部人事安排潛規則中,就不能不考慮到在這些方面的平衡,例如在十大元帥的設置上,就顧及到四個野戰軍,林彪、羅榮桓屬四野,劉伯承屬二野,陳毅屬三野,彭德懷屬一野。中共在幹部用人方面亦充分顧及「根據地」及「白區」諸方面的平衡,顧及軍地平衡,顧及老革命、新革命間平衡,顧及「土八路」和知識分子間的平衡。若平衡間出現偏差,有時就會影響團結,傷及感情。想當年林彪紅極之時,就喜歡重用四野幹部,自己倒放心了,但傷害了眾多一野、二野、三野的曾經出生入死的將士。即使在「文革」後的近30餘年,亦時時有「上海幫」、「團派」、「太子黨」、「紅二代」之種種說法,也許其各個年代有各個年代的難處,但這一頁已然翻過。

讀出幾番新意及變化

細細品讀此次中國「十八大」後新領導班子人事分佈,不能說不令人讀出幾番新意及變化。

一個變化是:以往中央多,現今地方多。過去,中央的外交部長、國防部長、財政部長、計委主任、經委主任,乃至外貿部長、科委主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都是政治局委員或候補委員。例如國家科委主任方毅就是副總理、政治局委員,陳慕華亦以高位身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而此次「十八大」名單中,外交部長、財政部長等均未列入政治局委員。

第二個變化是,原是北上廣,現今分佈勻。自中央將人事佈局從中央向地方轉移後,首當其衝的是北上廣。北京、上海、廣東幾乎從未落空。其後又以人口、經濟水準延伸至天津、山東、四川,天津有李瑞環、譚紹文,山東有姜春雲,四川有楊汝岱、周永康。現在則在一些小省及西部分佈,如內蒙古的胡春華、陝西的趙樂際、吉林的孫政才、福建的孫春蘭。

毛澤東曾說,世界是你們的,做事要大家來。從「十八大」的人事分佈可看出,中共在組織架構方面愈來愈向民主及政治清明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