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陶傑: 「對人不對事」




梁班子高官頻頻出事,「行政會議」一位召集人呼籲香港人給點面子,認為對班子的抨擊,都是「對人不對事」。

中國語文有很多陷阱,對邏輯智障的大量弱勢族群,形成很大的挑戰,不要「對人不對事」,即是其中之一。

世界上一切錯事、蠢事、壞事,都是人做出來的。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希特拉發動的,如果不要「對人不對事」的規勸可以成立,當紅軍開進柏林,希特拉自殺,一切即可到此為止,不必成立什麼國際戰犯法庭。

香港在七八十年代,盛行午夜場,導演和編劇時時親臨戲院,悄悄聽取「民意」。因為一齣港產片,先在午夜場推出。午夜場的反應如果不好,戲的票房也不會怎麼樣。那時看午夜場的,都是夜鬼、建築工人和修車學徒、江湖人士,他們看到電影爛,戲沒放完,都會在觀眾席大叫:「導演喺邊度啊?拉佢出來,打一鑊啦!」這時,導演就嚇得從樓上的太平門開溜。

電影是「團隊」工作,拍得不對胃口,天時地利都可以是原因,為什麼單喊打導演?這就是「對人不對事」。

一件事搞砸了,要「問責」,負責的那個人要受懲,這不是「對人」,又是什麼?呼籲所謂「不要對人不對事」,是對一個城市公眾智商的侮辱──尤其是當做錯事、做蠢事、做壞事的人,擁有行政權力和財政權力──這一次,說這句話的人,時時臉上笑嘻嘻,他內心也必確認,香港七百萬市民,大部份的智商都有障礙,所以他才拋出這句話當做Sound-bite,像向一群貓狗拋出英國的「炸魚和薯條」(Fish and Chips),因為英國菜,味道超平庸,據說給貓餵狗,牠們都不吃。

當然,英文也有Don't take it personally──但那是指在議會裏、在大學辯論隊之間、在一般企業的會議上,當爭論的雙方,並無任何一方掌控一面倒的權力,當這個社會,傳統上民主開放,而且有君子精神。「不要對人不對事」?哈哈,鬼呀,你看他一臉嘻笑,他自己也不信,心中可能也在嘲弄:搞到今天,梁特首,你個死仔,抵你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