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

鄒頌華: 香港觀察 - 電視風雲




香港的電視台之爭近日來鬧得滿城風雨,比電視連續劇更有看頭。本來,香港的兩個免費電視台,長期是一台獨大,根本毫無競爭可言。無線電視雄霸天下四十五年,數度易手、長期積弱的亞洲電視從來不是對手。

不過,自從2009年政府開始接受免費電視牌照申請,形勢已起了變化。三個牌照申請之中,城市電訊至今年已等了一千多日政府仍遲遲不發牌。至今月,城市電訊的造勢活動,終令三個電視台互相攻擊。

基本上,反對發牌的就只有既得利益者,即無線和亞視;而市民作為觀眾和消費者,幾乎是一面倒支持發牌。兩個電視台強烈反對「濫法」,理由之一是三十五年前的佳視倒閉,證明香港容納不了三個免費電視台。然而,三十多年間,香港人口翻了幾翻,觀眾對電視節目的追求也不再一樣。香港大學的民意調查就指出,有84.9%受訪市民支持政府發新免費電視牌照。
電視霸權

先不談事件背後的政治動機,單看現有電視台的節目製作水平,就知道為何市民對更多電視台選擇需求甚殷。

先看無線。城市電訊的最大敵人,是土皇帝無線電視,「零收視」的亞視根本不是對手。在長期沒有競爭對手和慣性收視的情況下,無線的節目,不論是劇集還是綜藝節目,近十年來可說是不堪入目的流水賬,劇集題材來來去去不出爭產、爭寵、多角關係,主角換個職業,又是千篇一律的「師奶劇」,與1980年代影響著全球華語世界甚至是東南亞地區流行文化的電視黃金時代的製作不可同日而語,更遑論追上世界電視文化的步伐。劇種和題材狹窄,員工也由昔日的創作人變成流水作業的劇集工廠工人,質素自然無法提升,也沒法為觀眾帶來新的思考和衝擊,難怪曾效力兩家電視台的創作人林奕華指「無線為香港製造了整整兩代的愚民」。

除了劇集,無線新聞更因近年多宗處理新聞的手法有染紅之嫌而廣被人稱為「CCTVB」。

一台獨大,但節目質素每下愈況,不單是主流觀眾想要多一個免費電視台,連廣告商也因電視霸權而叫苦連天。據說無線的黃金時段廣告已去到幾萬港元一秒,因此廣告商亦十分歡迎有新的免費電視台,這不單可令廣告費下調,亦不用被一間電視台獨攬市場。
公器私用

再看另一免費電視台亞洲電視,情況更叫人側目。

2010年,中國商人王徵入主亞視,誓要把亞視打造為亞洲CNN。但這兩年來亞視的「戰績」,全港市民有目共睹又慘不忍睹。

比如說,今年初,亞視為到訪的重慶高官作出臨時節目調動,直播然後回放根本沒有香港觀眾會看的「唱紅」節目。

新聞節目方面,繼去年誤報江澤民死訊後,今年最爛的莫過於本來為新聞分析的節目《ATV焦點》,變成立場全面為北京和特區政府保駕護航的評論節目。九月時,該節目因抹黑反國民教育的中學生,立場嚴重偏頗,通訊事務管理局收到超過四萬宗投訴,創下香港電視史上單一節目最多人投訴紀綠的「壯舉」。

這陣子,亞視還直播其動員全體員工(有不少員工暗示是被迫出席)反對「濫發」電視台牌照的政府總部集會,並在24小時內於旗下頻道回放四次,公然違返廣播條例中一日內不能作多次回放的規定。這個「爛騷」也惹來二千多宗投訴,主要投訴其內容歪曲事實,誤導大眾,以及濫用電視頻道。還有,其晚間節目《微播天下》亦完全不顧行規,不斷抹黑競爭對手城市電訊。至昨天,又有八名新聞工作者於亞視「殉職」,遭實時解雇,其中包括曾公開撰文表示「對亞視一些人引以為恥」的記者,疑有秋後算賬之嫌。

自詡為「香港良心」的亞視,實際上猶如中宣部香港分部,其打擊對手和排除異己的手法,已完全無視公眾利益,淪為公器私用的工具,絕對稱得上是令全香港人蒙羞的電視台,收視率完全可以證明這一點。亞視晚間黃金時段的三個節目,均創下零收視的壯舉(即全港少於六萬人收看)。其廣告收益近三年來大幅下跌,虧損甚至達十億元而仍未關門大吉,背後有誰撐腰大家心裏有數。
牌照風波

亞視的反發牌造勢不成,反而凝聚了支持發牌的民意,當中不少是社會賢達,包括兩名前廣播處長張敏儀及黃華麒也先後開腔支持發牌。事件也令公眾看到政府言而無信,既然當初決定發牌,現卻拖了一千多日仍遲遲未有定案,這也自然引來不少政治揣測。

香港是否需要或能否容納多一個電視台,最終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既然有人願意投資,就應由投資者自己承擔風險。如今牌照風波弄得人神共憤,政治動機已影響到投資者的商業利益和消費者的選擇權。城市電訊已向政府發最後通牒,如在十二月仍不獲牌照將入稟司法覆核。

作為觀眾,除了簽名支持促請政府批出新的免費電視牌照外,欲知後事如何,也就只能在「公仔箱」前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