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星期五

蕭海燕﹕世上沒有愛是辱罵恫嚇和強加責任而來的




「代表」——當代社會一個愈來愈狐疑的概念。美國總統選舉在即,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爭持不下,可整體氣氛卻不復從前。從「茶黨」到「佔領華爾街」運動,美國的左右新老選民對過去引以為榮的多元民主選舉失望,甚至疏離(alienated)。大多數選民根本無法左右——甚或得悉——華府的政治交易、國會的黨爭和日趨技術化的選舉操控。

據《紐約時報》與CBS的全國調查,去年10月最高峰時,89%的美國人不相信政府會適當解決美國的問題,84%不信任共和黨控制的國會。「199」的不滿並非全然針對超級富豪,更多是不滿政黨和選舉原來不代表無法巨額捐獻的大多數選民。那麼全年不停舉行的各種選舉究竟為何?

英國政治同樣引人深思

英國政治同樣引人深思:本周首相卡梅倫終與蘇格蘭簽訂協議,2014秋就蘇格蘭獨立公投,決定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的命運。弔詭的是,最新民調顯示63%蘇格蘭人反對獨立;然而,2011年蘇格蘭國會選舉中(1999年工黨政府「權力下放」(Devolution)政策下設立),主張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SNP)大捷,首次成為多數黨執政。從2007年首次勝出,4年間從少數變第一大黨,SNP更相信獨立有市場,並不斷挾「民意」向倫敦施壓。但SNP代表民意嗎?

英國選民的投票行為不能單從表面或個別議題直接詮釋。首先,儘管蘇格蘭民族主義以及日常生活中,其對英格蘭人性格、作風之不滿悠久和真實(嚴格說並非始於1707年合併(Acts of Union);1603年皇室聯合(Union of Crowns)前幾百年,多次殘酷戰爭已種下民族恩仇),但其精英(科技發明、醫學、金融、外交官等)自工業革命以來早已成為現代英國的核心。愛爾蘭裔確一直受英格蘭人歧視,但蘇格蘭人從沒少批英格蘭人,他們只不忿英格蘭一直霸佔功勳和話語權。精英層既已融合,獨立的現實動力相對減低。

其次,獨立不單意味覑要揹起高達70% GDP的國債,還有龐大的國防(自立軍隊軍備情報)、外交(全球駐外機構、外交外貿編制;卡梅倫都寧與加拿大共用減低成本)經費全部一闊三大。

再者,如朋友打趣說:蘇格蘭動物園的中國熊貓比國會保守黨議員還多!基於歷史原因,每逢保守黨上台,蘇格蘭和北愛問題就會凸現。但去年選民大舉轉投SNP並不一定代表支持獨立;如BBC分析,選民一要踢走執政多年的工黨(這是英國選民堅持輪替的一貫原則),二是認為Alex Salmond乃最佳首席部長人選,因他有能力跟倫敦「周旋」,爭取蘇格蘭最大利益。情跟90年代後期的北愛爾蘭有點相似:即使愛爾蘭政府及北愛民意都希望停火,但北愛政黨卻堅持「鬥」下去,才可繼續與倫敦討價還價,延續生存空間。

故此,首相卡梅倫年初採納軍師(財政大臣)歐斯潘的「show-hand」建議,孤注一擲反要求盡快公投一了百了,以除日後不時被「獨立牌」打擊倫敦威信,或要求更多權力下放。卡梅倫在歐債危機中一直顯得弱勢,不過,這次「豪賭」卻展現了政治家的風範:延至2014年或夜長夢多,特別在敏感的「班諾克本戰役」700周年紀念公投,有一定風險;但卡梅倫堅持公投只問獨立與否,免除後患;且動之以情,表明不希望蘇格蘭離開,但一切只為尊重蘇格蘭人民:「這是英國重要的一天,但你不能強行將一處地方留在英國,違反當地人意願。蘇格蘭選出一個想舉行獨立公投的政黨。我尊重他們,但衷心希望和相信他們會表決留在英國。」

卡梅倫「豪賭」

世上沒有愛是辱罵、恫嚇和強加責任而來的。這點紳士都懂,只是香港近年飽受東北亞沙文主義籠罩,於是我們只有性別仇恨語境(hate speech)。

說到東北亞,自然循同一思路推敲,日本政客有多代表日本民意。不懂日語,對日本社會了解更有限。不過,新近看過日本票房超過40億的漫畫改編電影《羅馬浴場》,除入型入格的「古羅馬人」(阿部寬)演活建築師Lucius,敢於不停自嘲「扁面族」的文明(以矮小細眼但平凡可愛的一班老伯和女主角反襯「羅馬人」),以及典型日式kitsch文化符號(如防濕臉浴帽等生活小發明、老人用仿Kitty、鴨子等動物沐浴液),也是新鮮爆笑。更有趣是,在海嘯後開拍的電影後段多次重複一個信息:即使古羅馬帝國那麼軍事強大、版圖輝煌,不一會所有戰績都會在歷史洪流中瓦解和消亡。唯有文化和文明──如浴場文化、建築、藝術——卻無懼帝國政治軍事版圖的消失,文明猶在,甚至可跨越時空、種族和文化,如遇日本的溫泉和浴場文化更可相互擧發。電影最後點出,羅馬第14代君主Hadrian沒有南征北戰,推行溫和內政和支持建築、知識和藝術文化,為後世文藝復興留下基礎。右翼政客在賣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