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星期日

陸以正: 喬治亞終圓獨立夢




台灣假如有人連喬治亞在哪裡都搞不清楚,還以為它是指美國南部的一個州,那就大錯特錯了。兩個喬治亞很容易分辨,本文所稱的喬治亞,是構成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USSR)的一份子、俄共掌權時代大獨裁者史達林的出生地。
 
對看過歌舞劇或後來拍成電影的《屋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這齣戲的人而言,喬治亞是劇中主角泰維業(Tevye)整日對老天爺抱怨的故鄉。事實上,演活了這部歌舞劇的主角名叫莫斯特爾(Samuel Joel Zero Moste)。他靠此片一舉成名,享譽好萊塢與百老匯,歷久不衰,死後仍為百老匯歌舞劇偶像之一。
    
舊蘇聯解體到現在,已歷二十餘載,今天四十幾歲的中年人,對當時什麼戲走紅,印象已很模糊。比他們更年輕的一代,則對於舊蘇聯分裂、變成今日群雄並立的許多黑海與裡海周遭小國,更是所知不多。
     
喬治亞並不是個小國,它面積有六九七○○平方公里,比台灣大一倍有餘;人口則僅四四六萬人,其中大約七成是本地人,所餘則都是舊蘇聯時代就遷來的鄰居蘇聯各組成份子的公民。今日喬治亞國民總生產額如按PPP計算,每年人均五四九一美元,也不算太低。
     
很少人知道喬治亞傳統有句名言:「團結就是力量」(Dzala Ertobashia,英譯可作Strength is in Unity),不知聶耳當年作曲、田漢作詞的那首歌曲,是否從這裡獲得他們的靈感。今日喬治亞國和俄羅斯國分得一清二楚:俄羅斯國的傳統首都是聖彼得堡,莫斯科則為政治與經濟中心。喬治亞國的首都叫做第比利希(Tbilis)。台灣人過去未曾注意的是:喬治亞人最不願意聽的話,就是俄國如何如何。二次大戰時,喬治亞人被史達林強徵當兵。有三十五萬人死在替蘇俄賣命,提起來他們就有氣。
     
公元一九八四年四月九日,一心想獨立的喬治亞人在第比利希發動和平示威,爭取獨立。莫斯科那時也在鬧革命,自顧不暇。雙方乃舉行所謂RT-FGRound TableFree Georgia)會談。
     
到一九九○年十月,喬治亞選舉國會,主張獨立那一派在二百五十席中,獲得一百五十五席,成為壓倒多數;相形之下,喬治亞共產黨只獲得六十四席,望塵莫及。
     
那次大選充分顯示了喬治亞國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渴望。在新國會監督下,柯斯法伐(Merab Kosfava)與甘姆薩卡第亞(Aviad Gamsakhurdia)分別出任總統與內閣總理。與他們競爭的各小黨派都一敗塗地,從而引起內戰,老百姓受苦受難,軍頭則享用豪奢,和莫斯科俄共倒台後,幾無分別。
     
一九九一年底到一九九五年間,喬治亞國發生內戰,拖延不決。直至一九九五年,謝瓦納澤(Eduard Shevardnadze)回國,大家公推他出任總統,僵局方獲解決。謝瓦納澤後來又競選連任一次,一直做到二○○三年,由於境內兩個「自治共和國」(指阿卜卡利亞Abkharia與南奧賽帝亞South Ossetia,此類「國中有國」,本係前蘇聯留下的制度,當時蘇聯內部有十五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故稱聯邦),發生動亂,局勢又生變化。
     
謝瓦納澤做了兩任後,不能再連任。喬治亞又起動亂,約有廿五萬人為躲避戰火,逃離家園;其中至少十分之一逃往俄國投奔親友。繼謝瓦納澤任總統的,是反對他的國家團結運動為首的薩卡希維里(Mikhail Saakashvili),二○○四年當選總統。
     
一心要完全獨立的喬治亞國,和解體後的俄國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直拖到二○○五年五月,俄國駐軍開始分批撤離。二○○七年十二月,俄軍撤出最後兩個基地。但雙方又為南奧賽第亞引起戰禍,俄國空軍還因此出動,轟炸喬治亞首都,最後在聯合國居間談判下,國際都承認了阿卜卡席亞與南奧賽第亞的獨立,俄國才被迫放棄。
     
喬治亞國以五月廿六日為獨立紀念日,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們在一九一八年的這一天,曾宣布不受俄國沙皇統治,自行獨立建國。雖然立即又被列寧派軍占領了,喬治亞人民始終不曾忘記反對侵略成性的俄國。
     
這次喬治亞依照新憲法,今年十月一日選出國會,總算從一七八三年被帝俄統治後,畫下句點。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發表賀詞。
     
回想過去,一九九一年四月九日,喬治亞國才宣布獨立,同年的聖誕節,夢想成為事實。到二○○八年與俄國簽約互相承認,喬治亞國人民的獨立夢,從此成真,值得其他國家的人民為他們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