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星期一

《近代中國史綱下》郭廷以: 第十七章 安內與攘外(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六)


 
   對內求國家統一,對外求民族平等,為國民革命的兩大使命。結果前一工作固未完成,內戰愈演愈烈,後一任務更為艱巨,外患空前險惡。在內外交攻之下,國民黨的政策為對內繼續消滅反側,對外暫時忍耐待時,即先安內,後攘外。在步驟上亦自言之成理,豈奈為勢所不許何。


  第一節 北伐後的對外舉措


  一、廢止舊約交涉


  北伐告終後,國民政府決遵循外交途徑,取消不平等條約。一九二八年六月十五日,發表對外宣言,以正當手續,本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權宗旨,改立條約。七月七日,復宣言已滿期的不平等條約無效,另訂新約,未滿期者應行重訂,舊約滿期、新約未訂者,依臨時辦法處理。外人受中國法律保護並守中國法律,關稅照現行章程辦理。當時已屆期的,有意大利、法國、日本、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丹麥等國的商約。


  此事的成敗,繫於各大國的態度。首先有比較良好反應的為美國。七月二十五日,中美簽訂整理關稅條約,美國承認中國關稅自主原則,惟必須與其他國家享受之待遇毫無區別。換言之,必須待其他國家一律承認,方能實行。至於法權問題,目前尚不能商談。是年德國、挪威、比利時、丹麥、荷蘭、葡萄牙、英國、瑞典、法國、西班牙,相繼承認中國關稅自主權,同時承認國民政府。


  七月三十一日,日本照會中國,如撤回廢約主張,願與中國商訂新約,倘中國實行臨時辦法,日本將出以斷然處置。外交部長王正廷與上海日本總領事洽商未協,蔣中正派張群赴東京與首相田中面談。田中以美、英、法不允與採協同政策,態度略為緩和。一九二九年六月,日本承認國民政府。七月,民政黨濱口雄幸繼田中組閣,幣原喜重郎復任外相,宣布對華無侵略之意,惟須保護合法正當權利。一九三○年五月六日,中日訂立關稅協定,實行互惠稅率,中國承認無擔保債款,亦即承認西原借款,此為中國為獲得關稅自主,對日本付出的特別代價。


  取消領事裁判權問題,困難更大。一九二八年十月,中國要求有關國家進行交涉,意大利、比利時、丹麥、西班牙、葡萄牙雖於原則上同意,但須九國公約簽字國一律照辦。一九二九年四月,王正廷致文英、美、法等國,請同情考慮,其所以未及日本,乃因中日條約已屆期滿,應訂新約。遲至八月,英、美、法均不允立時放棄。王正廷再請商談。此時外有中俄中東路之爭,內有對馮玉祥之戰,時機十分不利,各國仍然拒絕。十二月二十三日,外交部公布外交政策大綱,除取消各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外,並擬收回內河航權、租界,所有外國駐軍均須撤退,各國置諸不理。一九三○年,國民政府忙於應付反抗中央的大戰,益無暇及此。內戰告終,一九三一年二月,王正廷宣稱,決定在最短期間,達到撤廢領事裁判權目的。接著胡漢民被迫去職,江西剿共軍事不利,大局動蕩,中國與英、日的談判,迄無結果,允許放棄領事裁判權的只是荷蘭、挪威、丹麥、比利時諸小國。五月,國民政府頒布管轄在華外人條例,定期施行,實同空文。三年來的取消不平等條約成就,除收回關稅自主權外,實際做到的為一九二九年收回的天津租界,一九三○年收回英國威海衛租借地及英國庚子賠款餘額的退還。


  ----------


  鎮江英租界先於一九二七年七月收回。英國庚子賠款退回後,充作教育事業與建筑及整理鐵路之用。

二、中俄中東鐵路之爭


  自一九二五年冬,蘇俄不准張作霖使用中東鐵路運兵事件發生。繼之以一九二七年,北京蘇俄大使館的被搜查,雙方交惡愈甚。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張學良接管中東鐵路非法經營的電報、電話,蘇俄雖不承認,而無如之何。一九二九年二月,張學良擬由談判途徑,限制蘇俄對中東鐵路的權力,俄籍局長不理,進而反不准華籍副局長會簽命令。據說張學良採中東鐵路督辦呂榮寰之議,決收回該路。五月二十七日,得悉共產國際在哈爾濱蘇俄總領事館召開會議,陰謀不軌,中國警察掩至,逮捕俄人三十餘名。蘇俄亦搗毀中國領事館,大捕華僑。張學良與蔣中正、王正廷會商後,七月十日,強制接管中東鐵路,封閉附屬機關。拘捕俄人二百餘名,解除俄籍局長、副局長職務。十三日,蘇俄發出最後通牒,限於三日內取消對該路的片面行為。中國責蘇俄煽動中國內亂,不得已始出以此種措置,惟仍望商洽合理辦法。十七日,蘇俄斷絕中俄鐵路交通,扣留黑龍江中國船隻,勒令中國駐俄代表離境。


  國民政府對蘇俄之所以獨出以斷然處置,可能有其特殊原因。一為斯大林正事內部整肅,對外又處於孤立,兩年前搜查蘇俄大使館既然無事,這次搜查哈爾濱總領事館已經月餘,蘇俄並無強烈反應。二為日本不喜蘇俄在東北得勢,中國如加以排除,當為日本之所願。中日關係即令不因而好轉,日本諒不致與中國為難。三為蘇俄向以援助被壓迫民族相標榜,如為中東鐵路而對中國用兵,將無以自解,何況最近國際間又有非戰公約(Kellogg-Briand Peace Pact)。四為討伐桂系勝利,收回了中東鐵路,國民政府的聲威將益提高。但是情勢變化未若所料,各國多不直中國所為,日本關東軍禁止南滿鐵路為中國運兵、運械,不准中國軍隊通過鐵路附近地區。美國提議由中立國仲裁中俄爭端,日本拒絕參加,勸張學良與蘇俄直接交涉。蘇俄要求恢復中東鐵路原狀,並共同警備。八月初,以白魯杰(加倫)為特別遠東紅軍總司令,屢侵東北邊境,張學良亦調兵防御。中國請德國斡旋無成,俄軍分東西兩路向吉林、黑龍江前進。十月,東路陷同江、富錦,十一月,西路陷札蘭諾爾、滿洲裡,東北軍旅長韓光第以下二千人戰死。南京忙於對馮玉祥之戰,無力援助東北。俄軍為免刺激日本,未再續進。


  ----------


  一九二七年,國民政府雖與蘇俄絕交,北京政府時代派往蘇俄人員,照常留駐。


  張學良兵敗之後,十二月三日,由哈爾濱交涉員蔡運升與蘇俄代表希曼諾斯基在雙城子(Nikolski-Ussuri)議就草約,二十二日,在伯力(Khabarovsk)簽字,恢復中東鐵路原狀、蘇俄在東三省領事館及商業機關,釋被捕俄人,解散中國境內之白俄軍隊。關於通商問題及保障協定之履行,將來由正式會議解決。南京指蔡運升越權,僅允談判中東鐵路問題。一九三○年二月,派新任中東鐵路督辦莫德惠為會議代表。五月,莫德惠抵莫斯科,提議先商中國贖回中東鐵路問題,蘇俄要求先議通商及黑龍江、鬆花江航權,相持不下。時反蔣戰爭方酣,蘇俄有意觀望。十一月,中俄正式會議開始,蘇俄堅持伯力協定有效,並將討論范圍擴大至通商、復交,會議因之終止。一九三一年四月起,會議續開,多至二十五次,未得任何結果,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