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8日星期四

《近代中國史綱下》郭廷以: 第十四章 第三節 反帝國主義運動的展開




  一、直系的崩潰

吳佩孚之能一躍而起,並非全憑他的武力,輿論的同情,實有至大的影響。從此以後,他自以為所向無敵,不惟兵戈不休,而且行事乖方,譽望日趨沒落。黎元洪被逐,曹錕竊位,直系愈為人所不齒,失敗已成必然。奉系、皖系與孫中山的反直系聯合陣線,直系軍人的攜貳,更加速了直系的崩潰,導火線為江浙戰爭。


  據有浙江的盧永祥,為碩果僅存的皖系軍閥,事事與直系作對,曹錕、吳佩孚視為眼中釘。在直系軍閥中地位僅次於吳佩孚的江蘇督軍齊燮元對於盧永祥之把持上海,有芒刺在背之痛,所爭的是上海兵工廠、稅捐與鴉片。一九二三年七月,盛傳直系將對浙、滬用兵,因江浙士紳奔走呼吁,英、美、法、日公使抗議警告,得以暫告無事。十一月,暗通直系的淞滬警察廳長被刺而死,齊燮元所派的繼任者不能到任,又成劍拔弩張之勢。福州督理孫傳芳不甚得志,謀向浙江發展,與齊相結。一九二四年初,有一支皖系軍隊為孫所敗,北走浙江,為盧永祥收編,吳佩孚要他解散被拒,命齊、孫進兵。盧處於直系包圍之中,自以實力足與齊、孫相抗,又與張作霖、孫中山同盟,不甘示弱。九月三日,齊、盧之戰爆發於上海、蘇州之間,兵力各約五、六萬人。孫中山立即宣布北伐,張作霖動員奉軍西進,段祺瑞通電討伐曹錕。齊雖有吳佩孚及安徽、江西之援,仍戰盧不下。孫傳芳得浙江地方軍內應,長驅而前,直指杭州,盧軍退集上海,浙江入於孫傳芳之手。十月十三日,盧永祥終不能抗拒齊、孫的夾擊,東走日本,齊盧戰爭結束,北方直奉的大戰則正在進行。


  ----------


  粵軍、滇軍約一萬五千人,黃埔軍校學生八百人,滇軍講武堂學生五百人,湘軍講武堂學生二百人,工團軍、農民自衛軍三百人,另有鐵甲車隊、航空隊、兵工廠衛隊。


  吳佩孚所派援軍約一萬,安徽、江西軍一萬,孫傳芳軍二萬


  兩年以來,奉軍積極整頓,兵工廠大事擴充,並成立空軍,日本是最大的支持者。九月中旬,奉軍約十五萬人,分向山海關、熱河進攻。吳佩孚昧於大勢,初以為張作霖不敢輕舉,至是自洛陽入京,調兵遣將,倉促應戰,仍然驕妄自大,氣焰灼天,目無餘子,以為必勝。吳自當山海關,而以熱河一路付之馮玉祥、王懷慶, 續部隊,總計二十萬人,復有海軍助戰。但軍費不足,武器陳劣,士氣不揚,能戰者不足十萬人。吳曾與蘇俄大使加拉罕密談,希望蘇俄給奉軍以壓力。又商請日本公使芳澤謙吉,准其由南滿鐵路運兵,事實上皆不可能。英、美對吳同情,希望直軍獲勝。日本惟恐直軍之不敗,輿論為奉軍聲援,內閣的決策是予張作霖以善意的支持、適當的指導,維護滿、蒙利益。必要時採機宜措施,並派鬆室孝良少佐 伺察吳的動靜。馮玉祥與吳積不相能,對曹錕復懷怨望(見485頁),結合不滿曹、吳的直系將領胡景翼、孫岳,聯交國民黨與蘇俄,黃郛是運籌人之一。直奉戰爭甫起時,據說日本住友會社咨議寺西秀武大佐即策動馮玉祥反吳,陸軍大臣宇垣一成、駐華公使及武官均預其謀,曾以一百萬日元,由三井銀行經天津日本駐軍司令交段祺瑞再轉付與馮。馮軍沿途逗留,十月十九日,乘山海關戰事方酣,自熱河還軍,二十三日,突入北京,迫曹錕下令停戰,所部改稱國民軍,馮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胡景翼及孫岳分任第二軍、第三軍軍長。吳佩孚聞警趕回天津,奉軍乘機猛攻,日軍不准直軍使用秦皇島(山海關西南的海口),直軍大潰。吳浮海而南,擬在武昌組織護憲軍政府不成,北去河南,為陝軍師長憨玉琨及胡景翼所迫,退回湖北,一敗涂地,寄身於長江兵艦,渡其水上飄泊生涯,時為一九二五年一月。馮玉祥稱是役為首都革命。馮玉祥佔有北京,曹錕去職,由黃郛代理國務總理,攝行總統職務。第一件事,亦是最為人注意的事,是修改清室優待條件。強制溥儀(宣統)出宮,北京不再有所謂皇帝。次為請孫中山北上指導,最後與張作霖推段祺瑞為臨時執政。十一月二十四日,段在北京就任,黃郛的攝政內閣辭職,不再置國務總理,新任各部首長大半屬皖系,曹錕的憲法與臨時約法被廢。


  ----------


  王懷慶部並無作戰能力,馮玉祥軍約三萬人,素稱精練。


  鬆室任馮玉祥顧問。


  胡景翼為陝軍師長,孫岳為直軍旅長。胡屬國民黨,參加過陝西靖國軍,馮玉祥任陝西督軍時來歸。孫為舊革命黨人,馮駐軍北京時,和他交結。馮為基督教徒,外人稱為"基督將軍",與國民黨中的基督教徒徐謙、馬伯援有交。馮與蘇俄的關係,始於越飛在華之時,與加拉罕尤近。黃郛留學日本,屬同盟會,曾參與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游歷歐、美,為一軍事政治家,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四年,歷任北京政府要職,講學北京大學,與馮過往頗頻。


  直系督軍齊燮元、蕭耀南、孫傳芳,初欲出兵援助吳佩孚,以大勢已去,宣布擁戴段祺瑞,籍圖苟全。段亦思保存直系的殘餘,以維持均勢。張作霖、馮玉祥合謀擴張地盤,張的野心尤大。國民軍孫岳佔領保定,胡景翼任河南督辦,沿京漢鐵路南下。奉軍李景林佔領夭津,任直隸督辦。段以盧永祥為蘇、皖宣撫使,張宗昌率奉軍為前鋒,沿津浦路南下,山東督軍附段,安徽督理被逐,齊燮元退往上海,盧永祥入駐南京,兩人又成了三個月前對抗之勢,不過交換了東西的位置。孫傳芳恐奉軍進取浙江,一九二五年一月,助齊舉兵。奉軍擊敗齊軍,進抵上海,與孫傳芳對峙。經段祺瑞調停,孫軍奉軍各自撤,上海永不駐兵,兵工廠由總商會接管,有如中立區。


  驅逐吳佩孚出洛陽,鄭州的憨玉琨以為河南應為己有,但為胡景翼所不許。一九二五年二月,胡對憨攻擊,陝西督軍劉鎮華助憨,孫岳助胡,二月,憨戰敗自盡,劉喪失了陝西。


  ----------


  《上海新聞報》諷之為足球比賽的換邊或換球門。

  反直系戰爭爆發,孫中山擬全力北伐,破釜沉舟,不作返粵之計。以各軍多不奉命令,復為商團所牽,遲遲不能行動。待商團事變敉平,馮玉祥佔領北京,孫決定北上,命胡漢民代行大元帥職權,譚延闿主持北伐軍務,進兵江西。十一月初,贛軍方本仁來附,北伐軍始得前進。方本仁志在地盤,反戈攻擊北伐軍。譚延闿湘軍僅一萬餘人,均飢疲之眾,一九二五年一月,敗回廣東。所以此次反直系戰爭,孫中山在軍事上一無所得。直系盛時據有十餘省,戰後僅餘浙江、福建、湖北。

二、國民黨的時局主張,張作霖、馮玉祥的對立


  恢復中國在國際的自由平等,為國民黨的一貫主張,改組之後,更強調帝國主義勾結軍閥的罪惡。反直系戰爭一起,孫中山發表宣言,揭示"此戰之目的,不僅在覆滅曹、吳,尤在曹、吳覆滅之後,永無同樣繼承之人,以繼續反革命之惡勢力。換言之,此戰之目的,不僅在推倒軍閥,尤在推倒軍閥所賴以生存的帝國主義。蓋必如是,中國方能脫離次殖民地之地位,以造成自由獨立之國家"。接著發表北上宣言,申明國民革命在消滅武力與帝國主義結合、為帝國主義所利用的現象,使之與國民結合,擁護國民利益。對於時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謀統一與建設,對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對內實現民治。在國民會議召集之前,先召集一預備會議,由現代實業團體、商會、教育會、大學、學生聯合會、工會、農會,共同反對曹、吳各軍及政黨代表組成。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孫由粵抵滬,招待記者,說明中國當今禍亂的根本.在軍閥與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者,召集國民會議為對待軍閥,廢除不平等條約為對待帝國主義。此反覆闡述中國不統一的真正原因,不在內而在外,帝國主義者援助軍閥,中國受到不平等條約束縛,所以必須廢除不平等條約。



  ----------



  一九二三年七月,中共曾要求國民黨號召全國商會、工會、農會、學生會及其他團體代表開國民會議。



  列強、軍閥對於孫中山的主張,極力反對,多方和他為難。公使團擬阻止他在上海登岸,上海英、美報紙主張禁止他入住租界,不許他在上海過冬,不理他的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要求。十二月,孫經日本抵天津,法國領事不准在法租界舉行歡迎會。公使團因對孫敵視,亦不容和他接近的馮玉祥及馮所支持的黃郛內閣,拒不赴黃郛的宴會。段棋瑞答應了遵守過去的條約,公使團始承認他的臨時執政。孫至為憤怒,對段嚴詞指責。



  廢除不平等條約非一蹴可就,召開國民會議為刻不容緩之事,段祺瑞為敷衍計,宣布先召開由各省區代表組成的善後會議,再產生國民會議。孫要求善後會議兼納人民代表,段只允限於各軍首領、各省區長官、及有勛勞和特殊資望地位的人。國民黨、中共激烈反對,不參加一九二五年二月開幕的善後會議,希望人民自行制定國民會議組織法,各地紛紛成立國民會議促成會。結果善會議一無所成,國民會議亦未能召開。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底,孫中山扶病到北京,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逝世,遺囑國民黨員,繼續為喚起民眾,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中國的民族,共同奮斗,於最短期間促使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實現。所指以平等待中國的民族主要是蘇俄。另有致蘇俄遺書,說是已囑咐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他被侵略國之歷史的工作中,與蘇俄合力工作,深信蘇俄亦必繼續予中國援助,達成中國革命的目的,兩國攜手在爭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取得勝利。共產國際主席齊諾維夫及俄國共產黨總書記斯大林來電致悼,支持國民黨為反帝國主義而奮斗,中共亦有同樣表示。中國各大都市紛紛公祭追悼,移柩時執紼民眾十餘萬人,國民革命運動在華北及全國得到空前進展。



  段祺瑞的臨時執政政府的生命寄托於張作霖、馮玉祥兩大軍事集團。張的武力本在馮之上,復乘馮倒戈,直軍敗潰之際,繳得大批槍炮。馮軍先入天津,因奉軍的壓迫而撤退。直隸督理王承斌曾參與馮的倒吳佩孚計劃,所部以亦被奉軍繳械。段祺瑞偏近張作霖,執政政府的各部總長,無馮系人物。國際背景不同與地盤競爭,尤為張、馮沖突的大原因。張、段的支持者為日本,馮的支持者為蘇俄。馮於北方軍閥中為一有心人,生活朴實,所部以紀律嚴明見稱。越飛對他備致好評,加拉罕更譽為"中國解放運動的柱石"。一九二三年底,他已在研究俄國情事,室內懸有列寧像,由基督教而轉慕社會主義。他之推倒吳佩孚,不必與蘇俄直接有關,但佔領北京後的第四天,即與加拉罕會晤,黃郛內閣的外交總長王正廷又和加拉罕有過一段因緣(見511頁)。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二日,美國代辦梅葉(Mayers)報告國務院,謂蘇俄對北京現政府的影響力至鉅。十五日,張作霖與美國總領事高思(Gauss)談話,對黃郛、王正廷深表不滿,二十九日,又向梅葉抨擊蘇俄在華活動,馮玉祥的轄區毗鄰蘇俄,全無海口,外來接濟有賴蘇俄。一九二五年二月,馮訂購蘇俄槍械,四月,蘇俄軍事顧問加入馮軍工作,此後蘇俄軍火源源向馮的基地張家口輸送。對於奉系張宗昌的招募白俄,加拉罕一再抗議,要求解散,中東鐵路的蘇俄局長與張作霖時有爭執。



  ----------



  一九二五年一月,中共召開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反對善會議為重要決議之一。時黨員一千,青年團員四千



  段、張對於馮玉祥之驅逐宣統出宮,均極為不滿。



  馮玉祥為倒直系的首功,事後並不得意,段祺瑞就任執政的當日,曾請求辭職。張作霖步步進迫,率奉軍入京,國民軍胡景翼、孫岳密謀予以拘捕,張倉惶而去,雙方火並,有一觸即發之勢。馮因基地未固,不敢輕發,張極力擴張。段於張、馮,總望能使各得其所,自己亦有所獲。先就已成之局,以河南歸國民軍,將直隸、熱河歸奉軍,自取安徽,而與張共有江蘇,再以察哈爾、綏遠畀馮部,命馮督辦西北邊防,張督辦東北邊防,張返沈陽,馮赴張家口,國民軍孫岳任豫、陝、甘剿匪總司令,奉系張宗昌任蘇、皖、魯剿匪總司令。處處使張、馮平分秋色。一九二五年四月,河南督辦胡景翼卒,段即以胡的部將岳維峻繼任,同時授奉系的張宗昌為山東督辦。張作霖得寸進尺,奉軍定要駐扎北京附近,馮軍後撤。蘇俄加緊援馮,促成馮、張沖突,加拉罕與馮訂立密約,馮、張的決裂,成為旦夕之事。



  圖十一:軍閥割據--奉系、國民軍對抗(一九二五)

三、壯烈的反帝國主義運動



  各國對於中國日益高漲的反帝國主義運動缺乏正確認識,總以為是少數知識分子及國民黨與中共受蘇俄煽動所造成的一時現象,不難鎮壓。罷工是反帝國主義的重要手段之一,自京漢鐵路罷工失敗,年來大致無事。一九二四年,情勢大變,國民黨與中共合力推動反帝國主義與民眾運動,直系的崩潰,與孫中山的聲望,復給以活動便利。一九二五年二月,全國鐵路總工會在長辛店舉行代表大會﹔三月,全國各省工會聯合會成立於北京(國民黨領導)﹔五月,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組織全國總工會(中共領導),決定第一步與資產階級及其國家作經濟斗爭,第二步為政治斗爭。



  在華的外資紗廠以日本為多,工人待遇最苛,每人每日工作十二小時,所得工資僅一角五分,且動輒遭受毒打或開除。一九二五年二月,上海日本內外棉紗廠一萬餘工人,為抗議開除及毆打工人而罷工,四月,青島日本大康、內外棉等紗廠一萬餘工人為反對虐待而罷工,歷時各二十餘日。五月,兩地工潮復起,青島方面被軍警制止,工人死傷二十餘人,未再擴大。上海的情形完全兩樣,一因上海學生工人麋集,二因國民黨、中共在上海活動最力,三因殺害工人的為日本人。內外棉紗廠再罷工,要求增加工資。十五日,工人二名被革,顧正紅被日人槍殺。十八日,學生舉行追悼會,先後被公共租界巡捕逮捕十人。二十五日,國民黨電責日人無理殺害華人。二十八日,中共決定舉行示威。三十日,學生二千餘人分在公共租界講演,援助罷工工人,群集南京路巡捕房,要求釋放被捕學生。英巡捕暴力干涉,開槍射擊,死者十一人,重傷二十餘人,是為五卅慘案,即"五卅運動"



  五月三十一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禁止華人結隊行走,總商會、總工會決定六月一日起罷市、罷工,援助學生,租界中國巡捕亦多停止服務。工部局宣布戒嚴,召集外國義勇隊、陸戰隊巡邏布防,佔領各大學,華人續有死傷。六日,上海工商學聯合會成立,召開市民大會,對英、日經濟絕交,全國各大都市工人、商人、教員、名流紛紛奮起,學生相繼罷課,要求收回英、日租界及領事裁判權。五日,長沙學生工人示威,參加者數萬人。十日,北京舉行的國民大會,參加者十餘萬人。十一日,漢口工人游行,被英水兵、商團槍殺八人,傷四十餘人,是為"漢口慘案"。十三日,九江中外沖突,英領事館遭受搗毀,日本銀行被焚。二十五日,全國哀悼"五卅慘案",一片收回英、日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呼聲。英國更是大家反對的目標,學生高唱對英宣戰,自動接受軍事訓練。



  ----------



  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日,上海《字林西報》刊出倫敦通訊,尚有武力扑滅中國民族運動的戰爭計劃。



  廣州為反帝國主義的大本營。這時國民黨正忙於對付滇、桂軍,初未有積極行動。討平滇、桂軍後,各界成立對外協會。六月十九及二十一日,香港及廣州沙面租界華工為援助"五卅慘案"罷工,參加者二十餘萬人,是為省港大罷工。對外協會決定舉行大示威,聲稱與帝國主義作殊死戰。惟廣州局勢依然不穩,示威的先一日,當局告誡有關單位,不可有意外舉動。二十三日,示威大隊行經沙面對岸的沙基,在高呼打倒帝國主義、取消不平等條約的聲中,槍聲突起,英兵發排槍及機關槍掃射,法國軍艦開炮轟擊,死工人民眾六十人、陸軍學生二十三人,傷者五百人,法人死一,英人傷五,是為"沙基慘案"。廣州政府嚴重抗議,國民黨決定斷絕英、法利益關係,並作防御布置。英法拒絕抗議,增兵廣州,請美、日採共同強制行動,未得同意。新任廣州衛戍司令蔣中正亦策劃對英軍事計劃。



  五卅慘案初起,中共號召全國民眾,反抗帝國主義野蠻屠殺,沙基慘案發生,國民黨決定對歐、美帝國主義概行反對。新成立的國民政府,發表告各國人民書,說明中國所受帝國主義的痛苦,非廢除不平等條約不能鏟除帝國主義的禍根。北京五十餘團體組成的反帝國主義大聯盟,通電內外,呼吁扑滅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團結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反帝國主義力量,共圖解放與自由。七月中旬,廣州英、法軍艦加緊戒備,英人多遷往香港。國民黨全力維持並擴大罷工,香港工人十餘萬(一說六萬人)陸續返回廣州,不准英國商船進口,設立省港罷工委員會。香港進口船隻減少百分之八十五,居民減少百分之四十,商店倒閉,地價跌落。廣州的經濟同受影響,罷工工人的每日近萬元的救濟金,更是一大負擔,但仍能堅持有十六個月。



  ----------



  據雲示威大隊中有蘇俄顧問,命陸軍學生開槍。



  上海商人罷市,本有幾分勉強,對於中共領導工、商、學聯合會,並不積極支持。六月十三日,奉軍抵達,二十二日,宣布戒嚴,禁止人民活動。二十六日,公共租界罷市、罷工停止,但華界仍抵制英、日貨物,繼續對英、日罷工。七月六日,工部局斷絕中國工廠電源,使不能開工,陷中國工廠於絕境。日本希望早日復工,經日本總領事與上海當局商定,允撫恤顧正紅,酌付罷工期間工人工資,不無故開除工人。工人以罷工日久,漸感厭倦。九月七日,中共發動的辛丑條約紀念會,參加者亦不熱烈。九日,日本紗廠罷工終止,十八日,上海戒嚴司令解散總工會,通緝該會委員長李立三。二十二日,工、商、學聯合會宣告解散,三十日,對英罷工終止。



  北京政府為滬案屢向外交團抗議,公使團不承認租界當局應負責任,僅允派員調查。英、日態度最為強硬,蘇俄獨對中國人民表示同情。英、美、法、日、意、比六國合組調查團,與中國代表意見不協,租界工部局復拒絕懲處有關人員。公使團採納英國建議,由英、美、日代表重行調查,中國拒不參加。十二月,工部局准總巡捕辭職,以七萬五千元作為死傷華人恤金,惟拒絕道歉及其他條件。北京雖不同意,而無如之何,滬案不了了之。但是中國人民反帝國主義運動,仍繼續發展,國民黨與中共的勢力得到了空前的擴張,尤其是中共,鮑羅廷曾說﹔"我未曾造成五卅慘案,而五卅慘案乃為我而造成。"



  滬案發生後,北京政府為輿論所迫,要求參加華盛頓會議的國家修正條約。所得答覆是必須切實履行現有條約義務,保障外人特權與利益,禁止反抗運動,始可考慮。美國為緩和中國民氣,穩定北京政局,建議召開中國關稅會議,派員調查司法,作為實行關稅自主及取消領事裁判權的准備,英、日亦欲借此遏阻蘇俄影響力的賡續發展。一九二五年十月,關稅會議開始,司法調查於一九二六年一月舉行,均無真正結果(見476頁)。這時規模內戰復起,北京近乎無政府狀態,一切均談不到。

四、北方軍閥的離合與混戰



  "五卅慘案"激起了全國性的反帝國主義運動,亦招致了北方軍閥的大混戰。在大混戰中反帝國主義運動猛進不已。一九二五年二月,奉軍及孫傳芳軍自上海撤退後(見526頁),仍欲待機再來。孫傳芳暗中提取上海兵工廠封存的軍械﹔張作霖欲先置北京政府於控制之下,再攫取長江下游。五卅慘案發生之日,張作霖要求更易江蘇、安徽軍事長官。六月十三日,以維持治安為名,奉軍開抵上海,孫傳芳即調兵布防。孫與馮玉祥已有默契,直系的湖北督軍蕭耀南亦聯好國民軍系的河南督辦岳維峻及不堪奉軍凌迫的皖系軍人,成立聯防公約。八月,段祺瑞以奉系的楊宇霆為江蘇督辦,姜登選為安徽督辦,同時以馮玉祥為甘肅督辦,孫岳為陝西督辦。



  第一個發動反奉戰爭的為孫傳芳。七月,他得悉張作霖訂購大批軍械,將於來春奪取浙江,決先發制人。十月十日,借名秋操,所部五、六萬人,分路進向江蘇,斥北京政府壓迫上海罷工工人復工,聽任各國實行滬案司法調查,允開關稅會議,儼然是反帝國主義者的口吻。奉軍以防線過長,舊蘇軍與孫軍相通,北方有國民軍的牽制,不戰而退,孫傳芳唾手而下上海、南京。十一月,佔領徐州,自稱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司令,不及匝月,掩有江蘇、安徽。蟄伏十個月的吳佩孚,乘時自岳州崛起,設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部於漢口。此時的張作霖有如一年前的吳佩孚,成為各方打倒的對象。



  孫傳芳攻下徐州後,按兵不前,作持盈保泰之計。第二幕由國民軍接演。馮玉祥倒奉戰略,大致是先由孫傳勞發難,奪取蘇、皖,再由國民第二軍岳維峻及第三軍孫岳奪取直、魯,最後策動奉軍內變,一舉而置張作霖於死地,而由國民第一軍控制全局。國民第二軍一路東入山東,一路合第三軍北入直隸,十一月中旬,佔領直隸保定,迫近山東濟南。奉軍第三軍團副團長郭鬆齡,以功高賞薄,心懷怨望,暗結馮玉祥,十一月二十四日,舉兵灤州,要求張作霖下野,所部六萬之眾,東出山海關。張准備出走,因得日本之助,決計抵抗。日軍警告雙方,不得侵入南滿鐵路附屬地帶與日軍警備區域。進至營口、新民的郭軍被迫後撤,部分將領因新民日本領事吉田茂的聯絡,與張學良通,不肯再戰。蘇俄大使加拉罕請莫斯科出兵北滿,蘇俄恐與日本沖突,改由中東路的蘇俄局長宣布,中國使用該路運兵須照付運價,以困奉軍。十二月二十三日,郭鬆齡遭黑龍江騎兵襲擊,日本炮兵猛轟,兵敗身死。張作霖渡過了生死關頭。



  直隸督辦李景林與郭鬆齡曾有諒解,宣布與張作霖脫離關係,馮玉祥為獲得海口,強令讓出天津。李經日人運動轉與山東張宗昌組織直魯聯軍,共戰國民軍,指為"赤化"十二月二十四日,國民第一軍力戰而有天津,圍攻濟南的國民第二軍,則為張宗昌所敗。



  吳佩孚再起後,大非當年可比,所謂十四省討賊總司令,只是一個空名,初欲揮軍北上,河南國民第二軍,不許假道,坐困漢口,一籌莫展。吳所討之賊原指張作霖,然仍不忘對馮的深仇,英、日勸與張作霖言歸於好。十二月三十一日,吳宣布結束討奉戰爭,張作霖表示諒解。馮玉祥以勢處孤立,聲言下野。一九二六年初,吳佩孚部自湖北、山東分道進攻河南。河南人民以不堪國民第二軍的蹂躪,紛組紅槍會反抗,國民第二軍幾盡被殲滅。同時奉軍、魯軍沿京奉、津浦鐵路進攻天津,並由海道襲擊大沽,國民軍封鎮海口。三月十二日,日本兩驅逐艦強行通過,與國民軍互轟。倫敦早有出兵天津,與國民軍一戰之說。十六日,英、美、法、日、意、荷、西、比八國公使發出最通牒,要求停止大沽至天津所有戰爭,准外國船隻自由航行,限四十四小時答覆,否則採必要手段。



  ----------



  十四省為鄂、湘、蘇、皖、贛、浙、閩、川、黔、桂、豫、晉、陝、甘,吳實際能控制的限於湖北。



  軍約三十萬人,國民第一軍約十二萬人,第二軍約十萬人,第三軍二萬餘人,以第一軍訓練為佳。一九二四年五月,國民軍已有蘇俄顧問,馮玉祥在張家口設立軍事學校,以俄人為教官,庫倫駐有馮的代表。十一月,第一軍獲得蘇俄步槍五萬枝、機關槍三百四十挺、大炮一百六十門、迫擊炮九十八門。第二軍獲得步槍六千五百枝、機關槍九十二挺、大炮十二門,迫擊炮九十八門。第三軍獲得步槍三千枝、機關槍五十二挺、大炮十二門。



  第三軍團長為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實權由郭掌握。是年十月,郭在日本參觀秋操,與馮玉祥派來的韓復榘密議共倒張作霖。



  郭敗死,張作霖逮捕中東鐵路蘇俄局長,蘇俄限於三日內釋放,張為所屈。



  徐樹錚亦多方活動,說日本援助張作霖,勸孫傳芳共討馮玉祥,十二月三十日,被馮殺於北京天津道中。



  國民軍攻下天津,第一、二、三軍爭奪直隸地盤,馮玉祥苦於應付,亦為其下野原因之-,一九二六年三月,取道庫倫赴莫斯科。



  進攻山東的國民第二軍多為吳佩孚舊部,吳派靳雲鶚收回,率之折回河南。紅槍會為河南農民組織,多以槍矛為武器,槍頭以紅纓。



  國民黨與國民軍立於同一戰線,一九二五年七月,已指張作霖為英、日帝國主義的工具,段祺瑞為張作霖的工具,反奉戰起,復與中共分別宣言,鼓勵人民打倒軍閥及與帝國主義勾結的勢力,建立統一國民政府。北京教授、學生、工人連續示威,要求段祺瑞辭職,至是愈為激昂。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舉行國民大會,反對八國通牒,驅逐八國公使,宣布辛丑條約無效,勉國民軍為反帝國主義而戰,繼向國務院請願,男女學生及市民被段祺瑞的衛兵槍殺四十七人,傷一百五十五人,是為"三一八慘案"



  蘇俄為救國民軍之危,命加拉罕謀求吳佩孚諒解,馮玉祥的蘇俄顧問說馮倒段祺瑞。一九二六年三月,馮軍因張作霖、吳佩孚的壓迫,退集北京。加拉罕致書吳佩孚,謂張作霖不可信賴,如與馮玉祥合作,蘇俄將予援助。中國可不受帝國主義侵略。馮部亦向吳求和,並於四月九日驅逐段祺瑞。加拉罕再勸吳與馮攜手,吳始終堅拒。英、美、日更不欲馮軍存在。四月十五日,馮軍由北京向西北後撤,扼守南口,四個月後退往綏遠。時廣東的北伐軍已佔有湖南,進入湖北,吳佩孚倉皇南去,北京成了張作霖的天下。



  ----------



  段祺端指徐謙、李大釗、李煜瀛、易培基、顧兆熊(孟余)為鼓動者,下令通緝,徐等避入蘇俄大使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