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星期一

林泉忠﹕保釣登島 愛國?害國?



「八一五」保釣壯舉後,中港兩地的媒體連日來大幅報道,不僅高度肯定「八一五」保釣的歷史意義,也紛紛對成功登島的勇士冠予「保釣英雄」的稱號。

然而,就在神州大地沉浸在頌揚英雄之際,和主流輿論唱反調的「保釣害國論」卻悄然而起。

《環球時報》在824日刊登了《日中新聞》社社長韓曉清題為〈認真反思日中關係 冷靜評判香港保釣者行動〉的文章,提出「保釣人士的登島行動,不管出於什揦動機,都不是愛國行為,而是害國行為」。

該「保釣害國論」主要基於三大理由。一、安定的中日關係對中國的發展極為重要,而保釣運動負面地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投資;二、現在不是解決釣魚島問題的時候,沒必要挑動兩國人民的敏感神經,破壞雙方的友好關係;三、現階段中國最大的國家利益是抓住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和平的環境至關重要。

平心而論,胡文所列舉的三大理由,都有其客觀的依據,不無道理。不過,同時也存在兩個盲點。一、對保釣運動「愛國」熱誠的侮辱。「八一五」保釣行動是華人保釣運動的一個延續,作者無視40年來歷代保釣人士的「愛國」熱誠,隨便冠上「害國」加以鞭撻,沒有照顧到保釣人士與支持保釣華人的感情。二、缺乏平衡。胡文只強調登島引發的負面影響,包括導致日本進一步強化對釣魚島的控制,卻沒有點出保釣行動帶來的「宣誓主權」、「維持爭議」等積極效果。

誠然,「八一五」有許多值得省思的地方,包括「官冷民熱」現象,包括引發包含非理性的反日遊行、導致日本加快「國有化」進程等等。而「愛國」與「害國」之間或許也是一線之差,不過動輒冠予「害國」,對保釣行動全面加以否定,並無助於展開理性、冷靜的對話與討論。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學者

歐陽五﹕「內傾」外交需要新思維

近日,中國與諸鄰在南海議題上摩擦不斷,釣魚島危機又一再發作。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選在4日、5日訪華,大概還會攪動一潭池水。

與華府在亞太地區的咄咄逼人相比,北京方面的表現要被動許多。

以釣魚島為例,日本步步主動,中國外交部門基本都是隨後回應。南海問題上也是類似,菲律賓、越南最近依舊不斷試探中國底線,態度也更加強硬。

幾個月前中國輿論津津樂道的「黃岩島模式」並沒有更多效果。究其原因,「黃岩島模式」到底還是被外界「逼」出來的一種被動創新,局限性較大。

總的來說,不管現在是否情願,中國的外交必然會面臨至少兩個方面的轉變:從被動性向預防性轉變;從「不干涉」向有技巧地介入轉變。這也是中國大國屬性的自然要求和責任要求。

這並不是說中國外交要由「軟」變「硬」。現在有一種愈來愈盛行的觀點認為,貿易施壓或者動槍動炮就是來「硬」的,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分歧就是來「軟」的。「硬」點比「軟」點好。這實際上也是一個誤區。

衡量外交做得好不好的最重要的指標在於是否對國家整體利益有利,而不在於「硬」或「軟」,或者說軟硬皆是手段。

中國外交政策的一些問題,很大程度是國內問題的一個外化。譬如長期經濟邏輯先行,對外交往也表現為重經貿、輕政治。實際證明,打「經濟牌」並不能消除周邊國家的戒心,反而堅定了一些國家對華戰略形成了兩面性:安全上嚴密防範、經濟上深度接觸。

小國也敢「鼠戲象」

目前外交左支右絀,一些政策「內外不討好」的局面,從根本上說,與中國外交策略長期形成的「內傾性」有關。

中國傳統的外交策略偏重於服務國內的經濟發展,這個策略在歷史上有很大效果。但現在中國海外利益比過去大很多,在考慮國家整體利益的同時,必須兼顧國內和國外兩方面。「維穩」是對內功能,「維權」是對外功能,二者必然會有衝突,這就需要中國政府對新時期的外交定位有一個明確思考。

現在一些國家就吃準中國瞻前顧後這一點,小國也敢「鼠戲象」,富有外交手腕的強國就不必說了。如果中國外交不盡快釐清定位,就更容易束手束腳,一些重大利益關切點上的轉圜餘地也就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