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2日星期六

徐樂: 選舉是關於希望 ──尋找激進派勝 民主黨敗的原因



 
立法會選戰過後,民主黨垂頭喪氣,激進力量意氣風發,眾人爭相提出各種各樣的解釋。美國政圈有一個叫message grid的分析,看似複雜無比漫長經年的兩黨對決總統選戰,其實只有四個重要主題,只要掌握這四個主題就能清楚分析整個選戰形勢。
 
《華盛頓郵報》於今年九月八日刊出學者Drew Westen的分析文章詳細介紹message grid的內容。文章指出,整個選戰其實只有四個主題,分別是兩名候選人如何正面地描繪自己的形象,以及如何負面地塑造對手的形象。
 
文章指出,二○○八年奧巴馬由於能強而有力地正面塑造自己,帶出HopeChangeYes wecan等正面形象,根本毋須花費太多精力去負面攻擊對手,已能大獲全勝,一九九二年的克林頓亦成功為自己打造正面形象,當時美國正受經濟所困,克林頓成功為自己塑造一個窮小子在小鎮闖出名堂的形象,最終入主白宮。
 至於負面攻擊對手,同樣非常重要。文章指出,老布殊在一九八八年成功針對民主黨對手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擔任州長時推行的政策,讓囚犯可以在周末離開監獄休假,結果一名罪犯在周末休假期間強姦了一名婦女,老布殊推出的一系列負面攻擊廣告,結果令杜卡基斯慘敗。
 
文章進而分析奧巴馬與羅姆尼最近的選戰策略。作者指出由於美國經濟低迷,奧巴馬已無法像四年前般建立超高人氣正面形象,但羅姆尼也好不了多少,懂得做生意的商人不代表是出色總統。由於首兩個主題都沒甚看頭,因此好戲都集中在兩人如何攻擊對手,事實上奧巴馬陣營已不斷攻擊羅姆尼是小布殊2.0,羅姆尼則集中攻擊奧巴馬花了四年但挽救經濟仍一事無成。
 
最後文章總結稱,由於兩人都無法以正面形象故事吸引選民,這次選戰將是一次負面攻擊之戰,誰能成功抹黑對手,就能分出高下。選戰最新發展是,羅姆尼被揭發曾出言嘲笑美國47%民眾不交稅靠政府養,揚言其工作「不是為這些人擔憂」,結果被民主黨人大肆批評他輕蔑選民,奧巴馬更借機揚言自己會當「全民總統」,反對者的聲音也會照顧。看來負面攻擊之戰已經如火如荼。
 
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指出這個message grid四個主題的分析方法,看來同樣適用於分析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果。激進民主派與屬溫和派的民主黨在爭逐同一批泛民選民,在選戰中正面競爭,只要了解兩派如何分別為自己塑造形象以及如何攻擊對手這四個主題,選戰就大概能分出高下了。
 
抗爭才能帶來改變的想像空間
 
先說民主黨。為自己打造正面形象,即代表民主黨如何向選民交代其爭取民主的理念。在這一點民主黨交出的成績單是進入中聯辦談判,並承認北京是一個可坐下來商談的對手,卻換來愈來愈強硬的北京,以及干預香港愈來愈嚴重的西環。這個「功績」能否說服選民,答案顯而易見。
 
激進民主派卻能交出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泛民在議會只佔少數,基本上要爭取任何民主的進步都不可能成事,歷年在議會都交不出什麼成績,議案總是被否決,離場抗議無法令保皇建制讓步,連七一和平有序的遊行也不能迫使政府做些什麼,但激進派卻拋出過去未曾出現過的希望。
 
高鐵圍堵立法會令官員保皇議員落荒而逃,喚醒民眾對保育的關注,拉布策略更只需三數人之力,就把梁振英的改組方案拉倒,令保皇議員疲於奔命,是貨實價實、史上罕見的抗爭成功。這個「抗爭才能帶來改變」的論述,正好為爭取民主多年毫無進展感到氣餒的人,提供一個想像的空間,一種關於希望的想像。當然,這個希望是真的還是虛幻的,目前仍難以言明,但能在選舉期間塑造出這種形象,在message grid首兩個關於正面形象建立的主題中,激進派就已能成功擊敗溫和派,佔了絕對的上風。至於負面攻擊方面,勝負則更分明。溫和民主的理念並非一文不值,激進想法也非無懈可擊,但民主黨在選戰早期仍堅持一貫謙讓態度,堅持槍口對外只攻擊政府及保皇建制,但激進派則明刀明槍反對密室談判,焦點清晰,後來民主黨雖然改變策略大舉反擊,可惜為時已晚。在message grid後兩個關於負面形象攻擊的主題裏激進派同樣佔了主導地位,負面選戰,勝負已分。
 
當然,能夠說出動聽的故事、建立具吸引力的形象、成功針對對手的弱點發炮,不代表這就是事實的全部,但選舉就是一場形象建設的較量、一個說故事的遊戲、一場包裝的競技。就是如此這般,民主黨不論在自我形象建立,還是向對手的負面攻擊上,都落後於形勢,因循守舊,敗局似乎是早已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