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星期四

明報社評: 胡紅玉化解國教科困局 對梁振英用人可有啟迪?




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下稱委員會)建議國教科課程指引失效,若政府否決這項建議,則不啻要委員會解散,相信政府不會愚蠢如斯;所以,國教科事態發展,即使無撤科之名,已有撤科之實,因為連課程指引也沒有了,縱有學校開科,也不知道從何教起。官民對峙由繃緊到紓緩,轉捩點在委員會擴大職能之後,相信委員會主席胡紅玉起着關鍵作用,一場官民對抗有望化解。從國教科事態發展和處理,特首梁振英應該總結經驗教訓,領略用人得當與否,效果截然不同的千古不易道理。

課程指引失效  距撤科僅一步之遙

剛過去的暑假,數以萬計市民頂覑酷暑遊行,發展至「佔領」政府總部,要求政府撤回國教科,群情洶湧下,迫使政府在98日宣布修改政策,取消國教科3年開展期,由學校自決是否開科,即使開科,學校也可自訂教材和教學形式,另外抽起課程指引的「當代國情」再研議。事實上,政府對推行國教科作了實質讓步,只是不肯斷尾,留着一條尾巴,把開科責任推給學校,全港已有超過300所學校的家長組織了國教科關注組,政府的讓步,無異於在家長與學校之間製造對立,把社會矛盾遍地開花,政府要家長與學校互鬥,這是哪門子的施政?

既然開科和教學都由學校自決,委員會認為毋須有官方課程指引,胡紅玉明言意味着指引失效,也毋須修改或另行制訂指引內容。課程指引規範着科目的範圍、內容、教科書、教材等,教育局也據之以督導學校的教學,現在課程指引「失效」,記者詢問是否撤回,胡紅玉說委員會用的是失效,其他人可以各自表述,所以,可以說國教科只無撤回之名,已有撤科之實;另外,因為已無課程指引,國教科失去了靈魂,政府即使留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這塊招牌,內涵已經空空如也。

其實,政府留下國教科這個軀殼,實屬不智,因為政府推動國教科的意圖,不可能實現,日後市民對「國教科」,或許以笑話視之,更多是提醒市民慎防政府耍什麼陰謀詭計。本來,不少人提出「撤科再議」,撤回後討論如何教好國教科,以培養出多元、多角度和獨立思考的愛國新一代,現在委員會連再議也不議了,若政府仍然不肯讓國教科消失,除非另有隱情,否則,死要面子是唯一的解釋。

國教科課程指引失效有一個積極意義,就是既然沒有課程指引,學校較容易決定不開科,因為無所依據,這樣,可以消解許多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對立狀態,避免出現損害社會互信、社會氛圍惡化的局面。所以,委員會的建議,為社會擺脫國教科困擾創造了廣闊空間。

國教科爭議,由教育局資助左派教育團體出版有洗腦內容的《中國模式》國情手冊而起,其後教育局編寫的教材、制訂盲目準則的「愛國評核」評估問卷等,相繼被揭發有洗腦之嫌,引起家長和社會人士關注,反對運動迅速壯大。梁振英政府剛上任就遇到國教科爭議,其實「洗腦」做法,乃上一屆政府留下來,吳克儉評價《中國模式》國情手冊,也認為部分內容偏頗,此階段要做的,應該是全面客觀地檢視國教科是怎樣一副爛攤子,不過,從政府的應對處理,顯然對問題的嚴重程度認知不足,這方面涉及水平問題,是否與吳克儉有關,值得考究。另外,政府低估了家長和市民的反對意志、決心和力度,政府前階段以鬥爭心態與反對者周旋,是否反映政府誤判形勢,使事態擴大,與吳克儉有沒有關係?總之,吳克儉能否做到梁振英對司局長做好政治工作的要求,相信社會自有公論。

終結國教科爭議  胡紅玉值得肯定

國教科爭議的轉捩點,是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委員會擴大了職能,不再限於協助學校推動國教科,而是什麼也可以提出,連撤科也可以討論,雖然在缺乏互信下,家長、學生和團體不加入委員會,但是委員會開了兩次會,已經提出等同撤科的建議,可見委員會基本上起到終止國教科爭議的效果。胡紅玉表示委員會達成課程指引失效共識,不過,她身為主席,若對委員會未能起到主導作用,不會有如此高效率。胡紅玉的表現值得肯定,相對於主管教育事務的吳克儉局長,鮮有面對公泷,由梁振英、林鄭月娥和胡紅玉收拾殘局,吳克儉是否稱職,相信也有公論。

梁班子不少官員,迄今工作未見有任何表現,他們能力才具能否應付司局長大任,尚待觀察。近期公布的3名副局長人選,其中副環境局長陸恭蕙曾經主持的智庫,雖然收過電力公司的資助,但是包括環保團體在內,對她的能力和工作仍然有期待。梁振英被批評用人唯親,能人幹才是否對他保持距離,不得而知,但是以胡紅玉在國教科爭議的表現,陸恭蕙未開展工作已經先聲奪人,可見只要選對人,社會人士都會有公正回應和評價。期望胡紅玉和陸恭蕙兩個事例,對梁振英用人有所啟迪,使梁班子以強陣為市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