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6日星期日

明報社評: 國教科委員會畫地為牢 無助消除疑慮化解分歧



教育局成立「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下稱委員會),旨在落實政府既定政策,不肯討論基本層面爭議,不肯直面各界疑慮,即使委員會主席胡紅玉日前放軟態度,表示委員會不排除建議撤回國教科,但人們對委員會只屬政府緩兵之計的印象揮之不去,認為委員會只是把政府心目中的國教科生米煮成熟飯,強制推行而已。委員會畫地為牢,不可能消除疑慮,化解分歧。政府應該客觀審視情勢,看到即使對國教科有異議的團體,例如香港中學校長會,都是善意建言,期望搞好國民教育;若政府改變思維,審時度勢,則最終創造多贏結果,完全有可能培養出經過獨立思考的愛國學生,若政府一意孤行,就會坐實推行洗腦教育的污名,而且會將現時的爭議拖延下去。

委員會迴避實質問題  討論還有什麼意義?

政府應該認識到,對於國教科,家長和社會人士的疑慮是真實的,持份者與政府的分歧也確實存在。先說家長疑慮,教育局被揭發參與「洗腦」教育,包括資助出版內容偏頗的國情教材;編製過灌輸式的「洗腦」教材、教案;制定了引導學生盲目愛國的「愛國評核」問卷等。雖然教育局強調不會推行洗腦教育,但是,上述事實顯示它確實有講一套、做一套的問題,教育局不反思錯誤做法,難以重建家長和社會人士對它的信任。


至於分歧,政府堅持按「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推動國教科,但是指引涉及的國民教育部分,家長、社會、教學專業團體與政府之間,有重大分歧。例如,委派了代表加入委員會的香港中學校長會,他們的立場和建議書,不諱言與政府在多方面有分歧,包括建議國教科毋須獨立成科,認為以滲透式教授效果更佳;另外,校長會認為課程指引過於強調情意教育,讓人有「洗腦」之感,又指出課程指引以學生是否顯露「情感觸動」來評估其愛國程度,使人擔心學生會否為爭取分數而偽裝,或在不自覺情下錯用情感。

校長會點出的正是國教科最具爭議、最使人疑慮之處,不過,胡紅玉早前開宗明義表示,委員會有兩項職權,第一是為9月開始的國教科開展期,處理學校籌備與實施困難;第二是檢視教育局推出的國情教材,確保有多元教材出現。胡紅玉這個宣示,不啻否決了討論獨立成科或滲透教授,更顯示國教科課程內容和評估,仍然要遵循課程指引,儘管她後來放軟了口氣,不排除建議撤科,但是她也強調委員會的職權是向政府提建議,最終決定權仍在政府手上,也就是說,即使校長會的建議合情合理,也反映了公泷關注,委員會也許會被迫視而不見,只按既定框框工作。

開展國教科委員會之設,理應開誠布公地討論不同意見和建議,尋求共識,以消除疑慮和化解分歧,要是委員會根本不討論異議項目,那麼委員會就不能夠提供朝野對話的共同基礎。從這個角度看,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學民思潮、教協等團體拒絕加入委員會,可以理解,因為按目前情,政府並無誠意解決問題,只是採取拖字訣,意圖以「行政吸納政治」方式,透過委員會消化異議團體而已,這種伎倆,怎會有人上當。

大家只想搞好國教科  政府勿執迷不悟與民為敵

政府處理國教科爭議明顯有盲點,就是看不見、聽不進不同意見。其實,只要政府客觀檢視情勢,會發現即使對國教科取態較激烈的團體,也只是要求「撤科再議」,並非全盤否定國民教育,他們只爭取不會出現洗腦教育而已,這個也是政府口口聲聲的目標,所以,政府與這些團體之間,其實有共同語言,可惜政府並未有好好把握機會,擴大共同點,縮小分歧點。校長會的建議結合教學實踐,認為對學生最有利,也可以解決爭議;至於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幹事會及編委會較早前發表的立場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和機會,若政府參與辯論,則可以讓事實和道理說服家長接受國教科;另外,提出暫緩推行國教科的政府學校教師協會,則因為有爭議,期望政府再諮詢,又認為教材未準備好,9月推行過於倉卒。

事態顯示,大家只是想搞好國民教育,並非與政府為敵,反而政府對民間訴求充耳不聞,數以萬計市民參加大遊行之後,政府仍然我行我素,堅持推行既定的國教科內容和評估,罔顧民情,莫此為甚。這個取態,稍為理性客觀的人,都知道政府會在政治方面失分,民心也會背離。政府這個僵化取態,強化了坊間對政府在執行一項政治任務(洗腦教育)的揣測。因為除此以外,無法理解政府為何與民為敵。

我們認為,政府若真心誠意培養多元、多角度、獨立思考的愛國新一代,就要拋開成見,與異議團體全面溝通對話,尋求共識,推行最符合學生利益的國民教育;若政府為政治任務所蔽,盲目推行國教科,不會有好結果。新學年即將開學,目前所知只有5所小學明確表示新學年會開始「開展國教科」,這個現象,一定程度反映民心向背,期望政府審時度勢,懸崖勒馬,切勿做於己無益卻有損學生利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