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6日星期一

歐陽五﹕中國面對奧運政治化 陷入兩難



在倫敦奧運會,中國面臨一個苦惱:如何對待李永波?周日剛剛結束的奧運羽毛球比賽,「李家軍」囊括全部5枚金牌,使得李永波為中國栽培的世界冠軍總數上升到78個,這是新中國成立63年絕無僅有的,堪稱中國史上第一「金牌機器」。問題是:國際奧會要求中國奧會調查並處理羽毛球「假球」事件中肇事的中國教練與官員,而行家指出:第一責任人正是李永波。

「假球」事件使倫敦奧運奪金高歌猛進中的中國奧運代表團陡然顏面掃地,包括新華社在內中國媒體嚴詞抨擊「李家軍」不道德作為;更有媒體披露:打「假球」在李家軍已是多年痼疾,因不堪忍受,有「羽球女王」之稱的葉釗穎在全盛時期忍痛退役,另有李矛等中國教練出走;李永波被網民稱為「囂張跋扈的『羽球太上皇』」。然有業內人士指出,且不說李永波深得領導喜愛,只要中國離不開金牌,金牌機器就永遠受保護。

中國離不開金牌,只有中國還舉辦53歲高齡、導源於前蘇聯、能催生奧運金牌的全運會;中國還在維護比全運會更老的體育舉國體制,那也是中國的奧運金牌生產線;只有中國將本國運動員奪取奧運獎牌作為上級交辦下級的「任務」,中國倫敦奧運代表團團長劉鵬明確下達「首金必奪」的任務給射擊總教練王義夫,讓這位參加了六屆奧運會比賽的老手戰戰兢兢,當易思玲在射擊項目最後一槍拜對手失誤僥倖得金,他長舒一口氣說:任務終於完成了……也只有中國會為一面奧運金牌(倫敦奧運首金)的取得而以「黨和國家」名義發來賀電。

中國出現三個新趨向

耐人尋味的是,本屆奧運中國出現三個新趨向:一是對「金牌至上」的猛烈抨擊,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發表《背後辛酸事引發「金牌戰略」反思》等多篇文章說「女子雙人三米板金牌得主吳敏霞的母親為了讓她專心訓練,竟將自己患乳腺腫瘤的事情隱瞞了8年之久,就連外公外婆去世也瞞覑她……這一系列圍繞獎牌的辛酸故事都是中國金牌戰略下的悲劇。一名網民更直斥:『為了—塊金牌,都快把人逼瘋了!』」其次,有別於舉國體制的「留洋訓練」方式顯示威力,衝擊舉國體制,中國在倫敦奧運最成功的男女選手葉詩文、孫楊都在澳洲接受過世界級教練肯伍德、德尼斯科特雷爾等人訓練並在倫敦奧運大放異彩。第三、中國傳統「奧運觀」受到挑戰,飛人劉翔奔赴倫敦前說奧運「反正就是一場遊戲嘛,自己盡力就好了!」此前,網球女王李娜曾表示「我來比賽並非為了我的國家,我僅僅是在打自己的網球……」離經叛道的言論並不妨礙中國受益,因為劉翔們的成績反而更好。

奧運政治化是倫敦奧運的特點,美國廣播公司發文稱「(倫敦)奧運會上演美中新冷戰,奧運賽場上的中國是不是『新蘇聯』?現在看起來,答案是肯定的。」

中國因此受到攻擊,是奧運政治化的最大受害者。但另一方面,中國又從奧運政治化受益,包括增進民族自豪感與國民凝聚力,這使中國對李永波更難措手足,有官員說:拿掉李永波容易,關鍵是誰來拿(像李永波那麼多)金牌?!

胡力漢﹕奧運與國民教育

今屆奧運,大部分香港人仍然沉醉於競技場上帶給我們的亢奮,葉詩文、劉翔、林丹等中國選手,仍然是我們的焦點,但跟4年前的北京奧運相比,愈來愈少香港人再把中國選手的表現,跟愛國熱情拉上直接關係。

我們反而更關心的,是「黑妹」進入四強的機會,李慧詩的奮鬥史……香港人,已從4年前的一面倒追捧中國體育明星,回歸到香港自己土生土長的運動員身上。原因很簡單,就是這批香港運動員出道初期,跟我們一樣,使用同一條單車徑、同一規格的泳池和羽毛球場,他們跟香港人脈搏相同,他們的成就,就是全香港人的榮耀。

反觀內地的體育巨星,從小開始就與世隔絕,跟一般人相距甚遠。

國內的體育事業,以高度精英主義掛帥,為了在世界賽取得成績,不惜工本培養一批極少數具潛質的金牌選手。2004年的雅典奧運,當局花費了200億元在運動員身上,以當年取得的32面金牌計算,每枚金牌成本約6億元人民幣,比西方體育大國的投入高出十數倍以上。

當然,如果這些金牌,換來全民強身健體的效用,還勉強可以接受,問題是,國家提供給平民百姓的體育設施,可說仍然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

大部分合乎規格的體育場地,不是國家精英運動員長期佔用,就是一些富人俱樂部或是外商擁有。在北京奧運期間建成的體育館,大部分寧願荒廢,都不開放給公眾。偏遠地區,很多中小學,仍然連一個像樣的運動場都沒有。

官方統計,中國平均每萬人擁有7個體育場地,而奧運金牌數目比中國少的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平均每萬人擁有兩百多個。

這就是內地官方形容的「舉國體制」,盡全民之力,成就一件政府認為重要的大事。

在香港,愛國陣營要向我們灌輸的,就是這套「舉國體制」,要把我們的腦袋塞滿北京、上海等大都會紙醉金迷的畫面,又或是航天員與運動健將在台上趾高氣揚的神采,但這類由金錢堆砌出來的成就,只能充當興奮劑,怎麼能代表我們對13億人民的感情?

作者是資深中國新聞記者

 
張華: 誤國誤民的爛舉國體制

中國在倫敦奧運的成績非常凸出,但跟運動場上的輝煌成強烈對比的是,越來越多人對中國傾舉國之力培訓運動員,提出質疑及不屑。外國批評者認為,中國運動員全職受訓,其他國家運動員多是業餘或學生,這是不公平的;國內批評則集中在「舉國體制」爭奪金牌,耗費大量公帑。

面對質疑,《北京日報》撰文以〈舉國體制是好體制〉為題反駁:「想必沒哪個國家派運動員來倫敦是為了喝下午茶、開Party的,既然來了,為的就是爭金牌、拿冠軍……中國軍團能夠在奧運會場上爭金奪銀、刷新紀錄,離不開我們的體制優勢。」文章最後說:「如今那些唱衰舉國體制的論調,無非是唱衰中國論的又一變種。」

這是典型的愚昧精英心態。倫敦奧運會一萬名運動員爭奪三百面金牌,有力問鼎者不足一成,其他運動員能恭逢其會已是很高榮譽!尼日爾賽艇手伊薩卡持外卡參加單人雙槳二千米,儘管沒有奪標希望,以最後一名抵達終點,比冠軍慢了一百秒。他一個人孤獨但奮力地划艇時,二萬五千名觀眾以雷鳴般掌聲歡呼聲為他打氣,高呼「You can do it(你一定能做到)!」他表示,因為觀眾的鼓勵,他才能完成挑戰。他被稱為獲得最多掌聲的選手,因為他演繹了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

相反,中國運動員到倫敦的唯一目的就是奪金,得不到金牌就是失敗。女子五十三公斤級舉重,周俊三次試舉都失敗,中國傳媒稱之為「中國女舉奧運恥辱一敗」;男子五十六公斤級,吳景彪只獲得銀牌,比賽結束那刻他崩潰了,對着央視鏡頭鞠躬道歉,泣聲說:「我有愧於祖國,有愧於中國舉重隊,有愧於所有關心我的人!」

顯然,吳景彪們認為,國家(實為老百姓)供養他們多年,就是要他們拿金牌。這是一種交易。國家要這麼多金牌,因為中共要以此作為治國政績,中國運動員擊敗美歐等強國選手,拿到越多金牌,老百姓對國家的自豪感就越大,就越認同中共的管治;這不僅說明中國體育制度更優,也間接肯定中國政制更勝歐美。正因為有此神奇政治功能,中共才不惜耗費人力、財力維持「舉國體制」。

用奧運成績作為治國政績,證明政制優劣,始自納粹德國,前蘇聯發揚光大,冷戰時期奧運成為對抗西方的主戰場,要不擇手段的爭金牌去證明共產制度優越性。今天,中國還有約二億人未脫貧,本該用來協助數千萬上不起學、治不起病的老百姓擺脫困境的資源,卻被用於爭奪奧運金牌,實在是莫大的悲哀;更悲者,有「精英」還為此爛制度高唱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