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星期六

明報社評: 不計賺蝕為顯國力 鬥燒錢違奧運精神



倫敦奧運揭幕,未來兩個星期,這個大城巿將會充滿運動員的拚搏和觀眾的讚歎,這是體育運動的優美之處,也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彰顯。這次是倫敦第3次舉辦奧運,第1次是1908年,第2次是1948年。作為世界上唯一三度舉行奧運的城巿,倫敦目睹世界的變化——1908年只有222000運動員參加,1948年是594000人,今屆則有逾200國上萬運動員。數量上的變化,說明奧運會的質變之外,更多的是世界的變化——愈來愈多國家重視體育,人們在揭幕式當晚目睹各國運動員朝氣蓬勃走進會場時,這一感覺更是明顯。

國力支撐辦奧運  亞洲僅3國當東道

奧運亦是世事寒暑表,從1896年的第1屆到1960年的第17屆,不是在歐洲便是北美洲或大洋洲舉行;1964年首次在亞洲的東京舉行,之後分別於1988年在當時稱為漢城、如今稱為首爾的韓國首都舉行,2008年在北京。非洲和南美洲從未主辦,這一禁區將在下屆打破,巴西里約熱內盧是2016奧運主辦城市。從歐美到亞洲,折射出來的是世界格局變化,以及經濟重心的多軸化,日本、韓國和中國主辦奧運時,國力都處於上升期,不論經濟及政治俱然。這三國其後都主辦世界博覽會,走的道路如出一轍,先是亞運會,再是奧運,之後是世博。

變化的不僅是國力,奧運本身也有質變,奧運是世界最受注視的體育活動,參賽運動員愈來愈多,這還未計大批新聞記者,如何在短短十幾天完美舉行還要不虧本,成為主辦城巿的難題。事實上,亞洲至今僅有3國曾經舉辦奧運,沒有國力支持,很難竟其功;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1976年奧運,欠下的債務到2006年才還清。

然而面對這盤蝕本生意,各國仍爭先恐後申辦奧運,而且都傾力要主辦參賽人數最多、最豪華的盛事,用以顯示國力之豪的榮光地位。這種心態,客觀上是各國比併的心理,於是2008年北京奧運投入巨大經費,西方傳媒報道說超過400億美元,即約3100億港元。這是頂峰,但其他國家的支出也不可小覷,也在側面說明奧運主辦城市之間的競賽,希臘2004年主辦奧運耗用80億歐元(約750億港元),佔希臘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GDP3.2%,這些投資被認為是拖累希臘爆發尾大不掉債務危機的原因之一,財大氣粗使得希臘今天一貧如洗。

商業扭曲奧林匹克  運動員成績受影響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可是這種競爭伸延到主辦城巿比併巨大投資。平情而論,半個月的比賽要消耗國民生產總值的超過3%,而之後更要欠一身債,本意已脫離了奧林匹克精神,而是舻近為了一刻的炫耀,用了整副身家買一套只穿一次的名牌衣服,之後得物無所用。北京奧運投入大量資金,4年後的今天,部分運動場丟空不用,先不論如何收回成本,連可持續發展也付諸厥如。倫敦這次本意也是節約辦奧運,歷史上倫敦曾在1948年二戰後的緊縮日子辦奧運,同樣取得成功,更突顯歐洲戰後雖窮但生氣勃勃的精神面貌。今年倫敦雖說節約,但都要投入92億英鎊(折合超過1100億港元),在歐洲經濟凋敝待援之際,更加引起社會質疑。

奧運申辦國比併巨資投入的風氣,帶來扭曲奧林匹克本質的歪風。大規模投資,須靠大量收入平衡,其中一種做法是靠電視轉播權的收入。1988年漢城奧運,主辦方面因為美國電視台的要求,把游泳比賽安排在美國時間晚上舉行,吸引電視觀眾及廣告收益。美國的晚上是漢城的早晨,由於歐美運動員未能適應比賽時間,結果成績平平,商業贊助影響運動員表現莫以此為甚。

誠然,奧運不可能不吃人間煙火,但如果任由申辦城巿鬥豪華的心態繼續下去,龐大的開支必然成為申辦城巿的財經夢魘,而為了解決這筆支出,奧運可能不止一次再出現違反運動員生理規律的安排。發展下去,只有兩條出路,一是沒有城巿再敢申辦奧運,一是奧運被商業壟斷,極端的結果可能是另一次漢城奧運翻版,這絕非奧林匹克精神。1936年柏林奧運4面金牌得主歐文斯說過,「在體育運動中,人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比賽,還有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旨哉斯言,奧運遠遠不是一盤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