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星期四

呂大樂﹕香港好,中國好!香港有何角色?



每逢七一,話題從不短缺。政治議題不能避免是焦點所在,但周邊的一些所謂「小題目」其實亦不應輕視。舉一個例,乘慶祝回歸及有中央領導到訪之便,通常都會安排宣布一些(相信之前已經過長期商討與協商)新的挺港措施。如何理解這些措施的社會含義,多少反映出目前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近年本地輿論對這類挺港措施的反應,並不正面。在香港一般市民口中,那是中央「送大禮」,而北京之所以送來「大禮」,再次證明特區政府要靠伸手求助,才可以搞出那一點點的政績來。所謂中央「送大禮」,潛在信息是批評特區領導,認為他們缺乏為香港開拓未來的能力。而當「大禮」一年復一年的送上大門的時候,香港看來很被動。有不少人甚至認為,香港被支配了。

挺港之餘,也是國策的一環

究竟北京領導一而再推出挺港措施的背後有何考慮、計算,我無意猜測。我只想說,挺港的作用可能是他們眾多考慮之一,但在此之外,相信香港亦未至於毫無利用價值可言。所謂挺港,並不見得完全是無中生有(或犧牲了內地另一城市而成全香港),純粹為了給香港挺一下,而破格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國的金融財經業務逐步走向與全球銜接,此乃大勢所趨,而香港在相關的方面可以為國家作出一點點貢獻,應該是可以肯定的。所以,那些措施在挺港之餘,也是國策的一環,是充分利用香港的條件考慮之下的一種安排。

我想指出的是,其實香港應該老老實實的分析與評估有關措施,而不是意氣地全盤否定,但必須強調,這樣說也並不等於認為,我們所需要做的也就是只是改變態度而已。在過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裏,香港人——由特區政府高層到普羅市氏——都沒有認真研究,究竟從香港本身發展的需要和角度來考慮,哪些國家的期望與要求應該充分配合,甚至要做到最好?而又有哪些東西應該反映意見,表示香港另有選擇、部署?香港向來不講究(基本上是不相信)長遠規劃,因此面對國家或區域層面上的宏觀計劃、定向,根本就沒有反建議。在這樣的情之下,難怪市民會覺得每有來自中央的「厚禮」,特區政府的例牌反應就是照單全收,而如果稍有調整的話,基本上差異也只在於反映積極程度的高低而已。市民因此而覺得「被規劃」了,也實在無可厚非。

很多人會嘗試為中央解話,說那講明是挺港措施,當然是為了香港而設想的,都是釋出善意的動作,怎可能會另有目的?我提出上述意見的用意,不是懷疑中央別有用心,而是認為特區政府缺乏採取主動的能力,以至所有挺港措施都會視為由內地滿溢出來的資源,而並非由香港自主和掌舵而定出的方向。國家覺得香港可以扮演人民幣離岸中心及其他金融服務功能,我們理應接過任務,並且將工作做好,但在粵港教育、文化產業的合作與發展的問題上,特區政府又可曾認真研究過香港的角色有何獨特之處?香港期望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香港期望內地在哪些方面應該有些什麼改變?香港想推動什麼改變?由香港來做這個工作,會為香港社會本身帶來一些什麼?香港需要如何提升自身的力量,才可以做得更好?

自我限制的愛國愛港觀念

在過去15年來,不一定是中央意圖將香港規劃,而是特區政府甘心接過「厚禮」、任務之後,便再無其他想法了。既然特區政府安於被動,那自然只會等待「厚禮」直送上門,完全沒有由自己來掌舵的準備。新政府明顯地較以前的特區領導更常用願景、方向等字眼,但所講的全部不會超越特區的框框,缺乏一種以香港為主軸的區域及國家發展觀。這批領導所抱覑的是一種自我限制的愛國愛港觀念,樂於接收國家為香港設想的安排,而不會反過來提問:為了國家好,那我們在香港(及跟內地合作)應如何嘗試啟動國家新需要的新實驗?我們應該如何推動創新,才可以令香港更上一層樓之餘,更可推動國家進步?

簡單來說,我們是否可以認真想想:香港好,中國好!香港有何角色?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新力量網絡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