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星期五

占飛:仇富並非因為窮



去年9月在美國爆發的「佔領華爾街」行動(Occupy Wall Street)眨眼間快滿一年,這場靈感來自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的反金融體制運動,不但席捲整個美國,之後更蔓延至倫敦、羅馬、多倫多、台北、東京、首爾甚至香港等全球近千個城市,而事件亦引發出「仇 富」這個尖銳而敏感的社會話題。

香港貧富懸殊的情況已到達危險的臨界點,近日統計處公布香港2011年的堅尼系數 (Gini Coefficient)為0.537,創了四十年來之新高;貧者愈貧,社會上自然怨氣沖天,加上包致金侄女Amina摑警、DG阻止港人拍照、唐英年 僭建等事件,讓香港市民「仇富」的情緒一次又一次地升溫。

貧窮線下

「仇富」這話題在世界各處被廣泛而熱烈地討論之際,地球上某個貧富極為懸殊的國度,卻似乎沒有太大的仇富問題,這異數之國便是金磚五國(BRICS)之一的印度。

印度人口超過十億,僅次於中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印度窮人多,但富豪也不少,根據今年3月發表的彭博億萬富翁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印度信實集團(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的董事總經理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D. Ambani)以268億美元資產淨值成為亞洲首富,我們香港的李超人只能屈居亞洲第二富豪;印度的貧富懸殊遠超過香港,但印度的窮人怨氣卻不大,更少有 「仇富」情緒,這顯然與印度的國情有着莫大的關係。

印度全國有近七億的窮人,其中有超過兩億人口更是生活在貧窮線下,按照印度政府的標準,每天收入不足10個盧比(約1.5港元),即屬於貧窮線下的窮人。香港市民飽受地產霸權之苦,為了減輕租金的負擔,不少市民被迫遷離市區,居於較偏遠的市郊,浪費大量交通費及車程時間。

但印度的窮人卻往往居於市區中的貧民窟,不會因舊區重建或強拍收樓而被迫遷走,貧民居於市區不但能減低他們的就業成本,變相亦為市區經濟活動帶來廉價的勞動力,樓價及物價亦不會惡性循環地暴漲,社會自然比較融洽和諧。

印度約有八成人口信奉印度教(Hinduism),他們相信因果報應與及輪迴之說,窮人深信現在吃苦是因為上輩子所作的孽,所以他們絕少把矛頭指向有錢人身 上,印度人普遍認為行善能使他們下輩子成為婆羅門(Brahmana,即祭師),反之惡行則能令他們降為首陀羅(Sudra,即奴僕)、賤民甚至畜類,所 以他們現世努力積德修行,希望下輩子能擺脫貧窮,可以過一些好日子,正因為這種因果觀念,他們心中沒有「仇富」的怨念。

民怨沸騰

香港的超級富豪,十居其九是靠地產發大財,因為高樓價、貴租金的連鎖反應,導致香港的工種變得愈來愈窄,勞動階層的選擇亦愈來愈少,全港小市民變相替地產商 打工,自然弄得民怨沸騰,視地產商如天敵;反觀印度近十年來冒起的新興富豪,基本上包羅萬象,有來自IT業、軟件業、製藥業、鋼鐵汽車業等,這些產業利潤 的來源主要依靠出口和承包生產,對印度小市民日常生活負面影響不大,反倒是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提高了印度的就業率,在這種大環境下,國民「仇富」的心態 自然也少。 

官商勾結是「仇富」其中一條很主要的導火線,印度雖然也不是非常民主的國家,但也不 至於小圈子選舉,印度的貧民即使再窮,手裏 還有一張選票;印度選民人數超過七億,連同2009年那一屆,印度已經進行過十五次全民選舉,如果社會福利搞得不好、競選時的承諾未能兌現,窮人也可用選 票把自己不滿意的政府官員趕下政治舞台,正因為如此,「仇富」的情緒亦相應淡化,相對於香港不是自己選擇的管治班子,印度人在這個範疇上,比我們幸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