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司長局長之中,看來工作最為棘手的,應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因為「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下稱「關注組」)的成立,不單在他意料之外,更是一項動輒得咎的民心大戰;而他和特區政府甫開始上場,幾已站於懸崖邊緣。
稱之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應是上任局長孫名揚的拿手好戲,把德育與國民教育並列包裝,加上孫公的陰柔手法和個人聲望,幾令公眾對這項「愛國工程」接受於不知不覺之中;若不是《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下稱《手冊》)露出本來面目,加上小將黃之鋒和學民思潮的出現,教育局可能已經「靜雞雞過
骨」。
家長師生 齊抗「洗腦」
高永文和周一嶽同是骨醫,先後掌管食衞局,高永文拒絕評論李旺陽的死因調查報告,周一嶽由醫生立場提出疑點,兩者對自己、對別人的忠誠和承擔高下立判。不過,高醫生只要搞好香港的醫療服務,仍可以取得市民的信任和支持。張炳良的情況與高永文大同小異。
唯獨吳克儉負責的是教育局,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的推行、課程指引設計、教學材料編製,以至政府對有關團體資助均責無旁貸。至於他接受準特首梁振英邀請出任局長一職時,是否已經收到「柯打」,明白全力推動「國民教育」對特區政府以至中央的重要,這可從他如何應對這個「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時可見一端。
關注組聲稱「最初隔岸觀火,相信特區政府不會太過分,相信老師組織會撐着,相信老師能堅守防線,也相信在家親授口述歷史和生活經驗,能對抗指鹿為馬的洪流……」。
不過,能做到上述「自信」、「自覺」、「自願」的家長可說百中無一。即使教協等專業老師組織,雖然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合併包裝已提出戒心、監察和防備,但老師卻沒有堅守底線的戰鬥裝備和持久能力;孫公和教育局「國情教育組」的悄悄「耕耘」大概也可陳倉暗度,一舉功成。
不過,關注組的成立,不單令「國民教育」的課程指引付諸流水,甚至整個科目的推出試行也可能胎死腹中,因為關注組要求教育局重新全面公開諮詢,更須以家長、前線教師和學生為重點的諮詢對象;倘若教育局依足關注組的指示而行,諮詢未曾開始,結果早可預見,因為關注組已把他們對「國情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清楚列出。
教育局及《手冊》的下台階本來是呼籲各方「兼容並包、自由選用」,努力為自己爭取發言空間,不去糾纏於《手冊》內片言隻語的是非爭論,因為「誓死維護」、「異見者的發言權利」和「家長教師甚至是學生的選擇自由」本是普世價值和香港核心價值之一;教育局、《手冊》編撰者與出版商大可以子之
矛,攻子之盾,寧願容許批評者視他們為「反面教材」,也不希望課程的試行,到《手冊》的內容須全部推倒重來。
局長算盤 難以打響
不過,由於黃之鋒和學民思潮的出現,令教育局和《手冊》出版商的如意算盤完全落空,因為「連中學生都站出來了,家長豈能袖手旁觀」?為了向學生好好示範(或學習),家長唯有訴求更具體、行動更持久、監察更全面,絕對不能因出於「一時之興」而成立有關組織。
如今教育局希望出現的奇迹是,響應和參加關注組的家長最後只有小貓三幾隻。可是,學民思潮的小將已呼籲教師、家長、大專生、學者、文化人、傳媒人和社會各界人士在「七二九」上街,抗議吳克儉的「先推行、後檢討」策略,如果屆時上街的人數以萬計(以警方公布計),則吳局長的「先斬後奏」策略不但完全落空,就連整個特區政府也不能重施「先推行、後檢討」的故伎,例如要求立法會或市民先給他們「做實事」的機會,因為他們的疑點利益和公信力可能已經消耗殆盡。
梁特首可能慨嘆不巧碰上立法會選舉年,以致所有參選者均不停向問責班子「抽水」,沒有人膽敢為新政府仗義執言。吳局長也可能慨嘆碰上暑假,學民思潮的中學生不用上課、無事可做,所以對他「鍥而不捨」。
其實,學民思潮早於去年6月成立,並曾發動「七一」上街,但當時未成氣候。今年隨着成員黃之鋒的冒起,除了迅速成為傳媒熱訪對象、開明家長的寵兒之外,他在《城市論壇》跟「國民小先鋒」副主席余綺華的針鋒相對,更令人對他刮目相看;最後連「國民小先鋒」也給傳媒「起底」(由工聯會和民建聯資助扶植),遂令整
個事件陷入完全一面倒的狀態。
如果吳克儉局長仍然堅持「先推行、後檢討」,恐怕「七二九」之後,他將永無寧日,直至暑假結束為止。
學民思潮 異軍突起
學民思潮的結連目標和組織能力令人不容小覷,對9月立法會選情可說舉足輕重,因為他們高舉的「反對洗腦」口號,對支持他們的候選人幫助不少,反對他們的候選人也許會敬而遠之。不過,學民思潮眾小將可能隨時找上頭來,要求候選人對「國民教育」引起的種種問題表態;屆時這些「忠貞愛國」之士如何在傳媒和公眾面前
力保不失,的確不是易事,因為與學民思潮成員(不一定是黃之鋒)對質,誰也沒有勝算!
特首及其他局長如何向吳克儉施以援手?中聯辦以至中央 又如何策動全港「愛國愛港」人士支持推行「國民教育」,不讓關注組和學民思潮獨領風騷?學民思潮小將畢竟經驗尚淺,獨挑大樑主催「七二九」的遊行隨時力有不逮或為人有機可乘,所以必須加倍小心,不宜給眼前的勝利沖昏頭腦,以為群眾運動可以呼之則來,揮之則去。
事實上,現實往往是升得愈高,跌得愈重,倘若關注組真的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便不應各自為政,應與學民思潮的成員和行動互相配合,讓雙方都有更大的合作和表現空間。
香港的大學生組織早已出現老化和分化,「學聯」無復當年之勇已久。如今香港的中學生異軍突起,走在學運的最前線,實與「國民教育」課程有關(先小學後中學),中學生的參與和牽頭便順理成章。大學生的目標則已放在社會政治議題、甚至政黨層次,對中小學的政治教育所知不多,或者興趣不大。
今次家長的介入和領軍意義重大,因為他們過去是沉默的大多數,今天選擇挺身而出,到底是過去十五年團結港人工作的失敗,還是今年特首選舉的失誤所致?看來有關方面應仔細冷靜深入檢討,才能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