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5日星期五

蔣芸: 政治文化 文化政治




台灣文化部部長龍應台說: 政治應該為文化服務; 也許是因為知道了香港文化局局長的人選, 還未上任竟給人的印象是將來特區政府的文化局會是為政治而服務。 一個人選, 一種背景, 發出的訊息直接而快速, 不容否認。

中國大陸一向是文化為政治而運作, 文化不容許獨立, 現在這一套將移植過來了嗎? 以前常聽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 我倒覺得在這個碼頭式的大都會中看到中西文化融會的特色, 也看到文學繪畫音樂電影舞蹈各種傳統與前衞的文化藝術在這裡發光發熱大放異彩, 令我大開眼界。

每一個城市有不同階層的一群群人, 有些人生活在最幽暗的角落, 為維持最基本的生活而掙扎奔波, 然而要提高生活的品質, 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一個先進的城市, 本來應由各種文化教育來填滿, 基本的生活與精神人文的生活品質要由文化來提高。

五六十年代的台灣處於文化貧乏的年代, 因為政治局勢兩岸對立, 故步自封, 不允許兩岸的文化交流, 一切都在禁閉之列, 各種電子媒介報章出版物也全是如火如荼反共文宣為一黨而服務。 時移勢遷, 兩岸交往不斷, 百家爭鳴, 百花齊放, 民間文化活動頻繁, 也就多姿多采起來。

再看看香港, 雖然一向是經濟掛帥, 但仍有着曾被兩岸羨慕的文化特質, 如今是否要從一個先進的尖端的文化藝術之都, 變成了大開其倒車來迎接中宣部, 文化的沒落淪陷令人悲哀。

李碧華: 「掩護」

別說歌星和粵劇老倌不知那位「候任」文化局長是誰,很多人連她的名字也寫不出來。外行人掌文化局?有認受性嗎?有壓場能力嗎?打過硬仗服過眾嗎?對文化有貢獻嗎?面對那些經驗豐富口才凌厲文字如刀的質疑者,十分有趣。粵語陳片就可以恃與老爺有路,妹仔大過主人婆啫,今時今日唔夠班就唔夠班,大家情願不要文化局。既無迫切性,又看不出前景,何以硬銷?一定有景轟。

連日來「689」之鷹犬為耗費公帑七千萬之五司十四局硬銷,急欲通過。司馬昭之心,所謂「文化局」,不如正名「思想局」、「洗腦局」、「中宣部」、「意識形態控制局」,換個說法誰都可以上。大家着眼「文化」?其實那只是個「掩護性詞彙」,而旁邊新設個××局,亦「掩護性分拆」。項莊舞劍,曲線洗腦,嚴控網絡廿三條、廿三條立法、打壓反對聲音、六四紀念、愛國愛黨順生逆亡……

曾主席暴力剪布砌詞狡辯,文化局是一個「局」,市民看透建制派$300~$500人頭費就可買下逾千反拉布示威戲子……如果這些都促進各界反思最終團結一致捍衞香港最珍貴的核心價值,不妨多多考驗。

陶傑: 文化局長

梁振英決定特區「文化局」由親中愛國的許曉暉女士來領導,受到「知識份子」和「文化界」一致反對,大駡為「外行領導內行」。

為什麼反對呢?完全沒有理由。

首先,梁振英先生在「競選」特首時,受「知識份子」、「文化界」、學者廣泛支持,覺得梁先生的「政綱」合理,口才直追奧巴馬,而且不僭建,不把老婆推上去擋子彈,更深得有品味的文化人士欣賞,一時之間,「CY Make Sense」這句話,在文化界很流行(我知道,根據正確文法,Make這個字,用於第三身,應該加一個S,但英語香港化嘛,無傷大雅,幸勿投訴)。你支持CY,就要信任CY的判斷,奧巴馬委任希拉莉當國務卿不必再諮詢格林威治林的一幫嬉皮。

至於什麼「外行領導內行」:自一九九七年七一起,董建華治港,公認是外行領導內行;換了曾蔭權治港,知識份子終於發現,「港英」從來沒有向遠東殖民地土著傳授過政治領袖學,AO不懂政治,也是外行領導內行,添一個文化局的外行,也不多。

此外,掌理「文化局」,非要有文化?這就更有趣了,什麼是「文化」的「結構定義」(Structural Definition)呢?這幾年來,特區知識份子、學者,時引述西方白人左傾自由派大師如喬姆斯基、蘇珊宋塔、福柯,以及加州柏克萊比較文化學客座教授約翰布爾雪迪(John Bullshitty)的後現代社會學理論──「文化」應該包容第三世界的習俗,不可歧視,更不可唯西方霸權是尚:從非洲人的鼻子穿環、亞洲人的吃狗肉,都是文化,自由行大媽抱着小孩在商場地板上小便,是「小便文化」;農民喧嘩,是「喧嘩文化」,還有「講粗口文化」、「踎廁文化」、「狂掃名牌廣東道文化」。

我見過許局長一兩次,這位女士講話輕聲典雅,微笑可人,而且我沒見到她抱過小孩小便或蹲在田邊小便,一點也沒有中國農村文化氣質──在這一點上,她確實「文化修養」差一點,但香港知識份子也沒有在台北逛誠品書店時蹲下來撤過尿,她沒文化,你也沒有,我也沒有,多多包容,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