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6日星期日

陸以正: 訪阿富汗 歐巴馬拚選舉



五月一日,歐巴馬總統乘專機飛抵阿富汗首都喀布爾(Kabul),在該國只停留六小時。這條新聞對外先秘而不宣,吊足媒體胃口。然後白宮發言人裝做被記者們逼得無法再撒謊,雙手一攤,向媒體說:「我並沒有說錯。你早上問的時候,總統已經離開喀布爾,坐在專機。依照保密規定,總統行程對外是不公布的,我也沒有說謊啊!」

台灣與美國之間,太平洋被一條國際日期線(international date line,簡稱IDL)分隔開,因此我到五月三日才看到這條新聞;五月四日傍晚,才從白宮發布的新聞影片,聽到歐巴馬向全國的電視演說。自從四年前入主白宮以來,歐巴馬已數次訪問駐紮中東與西亞的美軍。數一數全球各地,今日仍有美軍駐守,且偶有傷亡的地方,只剩阿富汗了。

美國經濟再怎麼不振,美國人依然是天之驕子。依照上周末華府公布的數據,四月一個月內,美國新增十五萬個工作機會,失業率也從八.二%降到八.一%。美國的失業者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挑精撿肥,高不成低不就。反正有失業保險金可領,不愁生活無著。

阿富汗並非蕞爾小國,面積排名全球第四十一位,人口二千八百餘萬人。問題在於從本世紀開始,這個國家就捲入宗教戰爭,永無寧日。阿國全名是「伊斯蘭阿富汗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 of Afghanistan)」。但那開宗明義的第一個字伊斯蘭,常被外國媒體忽略,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誤解。

歐巴馬在阿富汗停留時間這麼短,除會晤阿總統卡賽依(Hamid Karzai),簽署一項美阿合作協定外,其餘時間都躲在巴格蘭空軍基地(Bagram Air Base)與官兵共進早餐。我聽完他返美後長達半個多小時、對全美廣播的演講後,老實說並未受到什麼感動。至於卡賽依的阿拉伯語演說,沒有同步英譯,更是有聽沒有懂。

駐紮在阿富汗的美軍去年已撤走一萬人,歐巴馬宣布在今年夏天前,將再撤走三萬三千人。他沒說到時還會剩下多少人,只提及二○一四年後將減少半數以上。這場旋風式訪問,屬於軍事機密,基於保密考慮,兩國總統此次會晤,除美國駐阿富汗大使柯羅克(Ryan Crocker)與駐阿美軍司令David Petraeus將軍外,並無他人;阿富汗總理與外長,似乎都未被通知。

歐巴馬對駐阿美軍廣播說:「我們已經在戰爭陰影下渡過十年以上,但今天在破曉前的黑暗裡,我們已能看見新的一天。駐阿美軍人數已經減少了一半,其餘也將分批調返國內。」他誓言美國不會在阿富汗設置軍事基地。易言之,美軍將盡早全部撤離。

歐巴馬此行還有一層涵義,那就是美國特勤部隊空降巴基斯坦內陸,殺死「基地組織」精神領袖賓拉登,如今剛滿一周年。賓拉登死後,「基地組織」的號召力自然大不如前。美國使用高空攝影技術,把基地組織的人員與補給路線,弄得一清二楚。過去使用興都庫什山脈(Hindu Kush)西北餘脈和巴基斯坦境內一個叫做哈薩拉(Hazara)的小鎮,做為補給根據地。現在都被掌握科技優勢的美國摧毀了。

基地組織幾近消滅後,阿富汗人民開始透過駐阿美軍當局,要求卡賽依政權還政於民。二○○八年三月,由於美軍袖手旁觀,等於變相支持由學生領導的人群,青年人包圍了阿富汗各省大部分的省長公署,要求廢除陳舊的、由上而下的政府制度,改為由下至上的民主政體。四年餘來,動亂愈演愈烈,只因外國媒體駐阿記者群迭有死傷,本國媒體工作人員保命重於一切,阿富汗幾乎與外界隔絕。連平素尚稱可靠的「維基網站」有關阿國的記載都錯誤百出,甚至有二○一六乃至二○一八的記載,「未卜先知」,慘不忍睹。

革命時代必有反革命,全球生產並出口鴨片(the opium trade)最多的阿富汗,自不例外。卡賽依能在二○○四與二○○九兩次大選中,連續當選總統,就因為他懂得如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賓拉登死後,勢必又有雄心大志的伊斯蘭教長,出來繼承卡賽依的大位。此人名叫札瓦希里(Ayman Zawahiri)教長,誓言將「血仇血報」。拿什麼武器來報仇呢?他說巴基斯坦不是已經製成核子彈頭了嗎?巴基斯坦軍方趕快否認,說與這位教長從無任何關連。

不管怎樣,歐巴馬此次阿富汗之行,雖然只在首都喀布爾與機場停留了一天的四分之一,總算親臨戰場,對人民有了交待,這就是選舉,這也就是所謂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