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陶傑: B隊的孩子




香港父母一窩蜂想把子女送英美,加上中國大陸的高官和礦主,做夢都是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出不去的,北大清華、港大中大。

從來不願想,或者不敢面對的:會不會眼前這位寶貝兒子,天生不是讀書的料子。無論怎揠苗助長,他視書本如毒藥,課室如監獄,教師是閻王,交功課如還前輩子欠下的債。這樣的子女,早死了這條心,不,他不會轉性,他不會大器晚成。

牛津劍橋主要是為英國的聰明孩子而設的,英國人明白,他們的名校,當然不是給中國高官子女開設的唐人街。英國人知道,牛津劍橋的中國人如果太多,他們會發揮韓戰的人海戰術,一人一票,由中國留學生投票,最終把一個黃臉孔擺上去當學生會主席或辯論會長,然後在耶穌學院,「民意要求」,推行「普通話教學」,昇起紅旗。

你心眼多,英國人心眼也壞。取錄這些人,不是看中他們的京腔英語很cutie,而是看中他們的父母有權勢。押中一個太子黨,他的父親若政變登台,將來就有大把的訂單。有時押不中,英國人聳聳肩:Well,看下一張牌吧。

牛津劍橋沒那麼多學額錄取爸爸不是政治局委員的香港父母,即使你有錢。九成的學生必須是白人,向全球宣播文明:其餘學額,還要預留給俄國鋼鐵大王的女兒、沙地阿拉伯王儲、非洲食人族酋長的那個剛學會穿西裝、用刀叉素食的小孫子。
因此,及早發現子女不是進牛津的那塊料,會省卻許多錢和精神、德國的教育制度比較好:學童到了十二歲,學校就會甄別:有才華能昇讀大學的,排一條隊;書不可能唸上去的,區隔出來,排另一條,進職業專修學院,讀文憑證書課程,學剪髮、化妝、攝影,但不要怕,德國政府叫工業界盯着這一塊,聘請學徒、技師。在這裏挑,二十年之後,他們不少自立門戶,先當小企業主,再成為巨富。

世上有一種小孩,讀書絕望,他們很聰明,不過只不是讀書種子(Bright, but not academically-gifted),這句話,在英文裏沒有矛盾。牛津劍橋早死了這條心好,只要不吸海洛英,不進黑社會,他與A隊無緣,B隊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