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盧子健: 新政府會帶來什麼變化?



新政府3個月後才就任,它想做什麼?它能夠做什麼?都是未知之數。香港政局進入不明朗和不穩定的時期。

梁振英在競選初期,掌握市民對現政府的不滿,主打「變革」牌,以改革者形象出現。但到發表政綱諮詢時,調子已經改為「穩中求變」。及至競選後期,不少觀察家已經指出,梁振英最後政綱內的突破性政策其實不多,有些主張亦以研究、諮詢等提供了活門,變成做或不做都有下台階。

所以,究竟新政府最後是以變為主呢,還是以穩為主呢?目前形勢仍未明朗。

其實政府施政複雜多元,不會一成不變,亦難以一夜變天。未來數年,一定有一些東西會變、易變、變得快一點,也會有一些東西不變、難變、變得很慢。

本文嘗試從選舉所呈現的政經勢力角力形勢和本港社會基本狀的角度探討未來幾年變化最可能在什麼地方發生,而在哪些地方變與不變的勢力可能會展開激烈的鬥爭。

首先,關於政府政策方面。

政府政策大約可分為三大範疇﹕社會服務(包括教育、醫療、福利、房屋等)、規劃發展(包括規劃、土地、交通、能源、環保等)、金融經濟(包括金融、商務、貿易、旅遊、創新科技等)。

上述三大範疇內,社會服務政策的轉變較容易,亦有足夠的政治和社會支持基礎。

香港社會貧富懸殊、民間怨氣大,特區政府本來早應該通過更進步的社會服務政策來縮窄貧富差距,為普羅大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無奈曾蔭權政府硬頸地不相信社會服務政策的正面作用,在政府有大量財政盈餘下只以派錢收買民意,飲鴆止渴,結果錢花了很多,民怨依舊。

社會服務政策料有大動作

梁振英已表明會參與2017年的行政長官普選。他要贏取高民望,大力投資於進步的社會服務政策是最正路的做法,尤其是政府有能力這樣做。而在政治支持方面,他今次能當選的主要支持力量工聯會和民建聯會支持進步的社會服務政策,而民主派亦不會反對。這是一個多贏策略。

在規劃發展和金融經濟範疇方面,利益關係複雜,要推動新政不容易。梁振英不會冒險而行。而在這兩個範疇之中,他最不熟悉金融經濟,這也是一個敏感的政策範疇,尤其是金融牽一髮足以動全身。相對來說,他對規劃和土地較熟悉、對環保有較強個人興趣,所以規劃發展政策變化的機會比金融經濟的略大。

其次,關於人事方面。

政策轉變,往往以人事轉變先行,因為新人新政,換了人才較容易推行新政。此所以近日新聞採訪焦點集中於梁振英的未來班子,從班子的配置可以窺探未來政策發展的走向。

梁振英競選團隊的主力,大多數是與現政府疏離的人。所以在競選初期,不少人預測或甚至擔心他的競選班子會成為日後政府的骨幹。

但到競選後期以至當選後,梁振英亦在人事佈局方面調校了公眾期望,表示未來問責官員會是從現政府班子中挑選。

可能是梁振英想安定政府軍心,但相信更重要的基本因素是中央的主導思維從來都是害怕不穩定,再加上本地建制陣營內有多股不同勢力,不能隨隨便便大幅度地改變各股勢力之間的平衡。期望新政府有大規模人事變動的人多數會失望。

縱使如此,梁振英在人事佈局方面仍有極多迴旋空間。在一線主要問責官員方面,除了真的是個人意興闌珊及年紀偏大的幾位外,相信其他絕大多數都會留任,可是還會有若干空缺讓梁振英安排自己屬意的人選。

除此之外,二線的政治任命位置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大多數副局長和政治助理是否留任,市民大多無所謂,中央亦不會覺得會影響大局。曾蔭權在2008年挑選副局長和政治助理時是以政務官思維主導,覑重挑選所謂精英,但他們政治歷練淺、政治野心不大,結果是政治能量不高,與培養政治人才的目標相違背,相信他們會被一批較有政治野心的新人所代替。

此外,梁振英有計劃設立新的政策局,亦可能增設副司長職位,這些位置有更高的政治價值,會是他的政治班子新的骨幹。

再者,還有一大批公營機構的位置。他的支持者陣營中不少人對這些位置會虎視眈眈。

總的來說,為了維穩,一線主要問責官員變化應不會大,但在新職位、二線職位和公營機構方面會先發生較大變化,在兩三年後,這些新晉就成為一線主要問責官員的候補人選。

政治任務經濟秩序須留意

上述兩方面——政策與人事——是任何地方出現政府更替時變化的焦點所在,可說是正常。但今次特首選舉後,還有兩個方面的變化是公眾必須關心並且可能為香港帶來長遠和深刻的變化。

第一就是評論者和民主派早已關注的「政治任務」。新政府會否推行「23條」立法、更大力推動國民教育、進一步收窄政治反對派和公民社會的活動空間?這些都是非常敏感並十分重要的問題。

第二就是經濟秩序會否重新執位。上世紀70年代後,一方面由於本港經濟轉型,另一方面因為前途談判迫使英國勢力淡出,本地華人大財團冒起主宰香港經濟。回歸15年,香港股市早已變成內地公司所主導,中港經濟融合已到縱深階段,但本地華人大財團主導經濟結構、指點江山的局面未變。今天,他們想做特首造王者的計劃失敗,只是一時挫折,抑或是經濟秩序執位的開始?

如果是後者,將會出現的變化可能是和風細雨,也可以是狂風暴雨。特首、特區政府以至中聯辦、中央在這過程中會扮演什麼角色,都可以對未來香港社會政治生態帶來巨大衝擊!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