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

紀曉風:《亞週》護陳冉 再批港人獵巫



由梁振英參選至當選,最少有一種心態在港人間極速發酵,就是因恐共而出現集體焦慮。

梁振英近日破例兼罕有地聘請幫他助選的陳冉出任候 任特首辦項目主任,就再引來批評,認為會把管治班子進一步「染紅」。但一如所料,他的做法獲得不少評論謢航,其中在本月初曾批評港人對梁營出現「獵巫心 態」的《亞洲週刊》,在剛出版的一期,便故調重提,指港人是「『恐共病』再發作。」

關於港人是否獵巫,甚至形成《亞週》文中所指的「麥卡錫主義」,筆者早在本月6日撰文分析,不贅。反而現時的謢航論述,批評傳媒聚焦在陳冉曾加入共青團這件「舊事」,因而令「恐共病」出現,恐怕是選擇性失明, 為求解說而不惜以偏概全,而《亞週》節錄同文紀曉風的文章,就似有斷章取義之嫌。

這一輪的謢航評論,由撐梁最義無反顧的《明報》率先展開, 一連兩天在時評版刊出由時事評論員蔡子強及曾任《明報》副總編輯、副主筆及《香港商報》副總編輯的阮紀宏之文章,分別談及「赤的疑惑」與「老百姓不會破壞 一國兩制」,其中理據大同小異,正是加入共青團基本是內地成長青少年的必經階段,共青團成員猶如港式便利店,「總有一間喺左近」,所以大家根本不應大驚小怪。

其中,民建聯創黨成員阮紀宏之鴻文就引述共青團的入團誓詞:「勤奮學習,積極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似顯 示就算成為其中一員,也可昭日月,但筆者發現,阮紀宏只節錄誓詞後半部分,至於前半部分實是「我自願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遵守團的章程,執行團的決議,履行團員義務,嚴守團的紀律」,誓詞先提「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執行團的決議」,才談「勤奮學習,積極工作」等個 人價值,黨性要高於一切的熏陶,可見在年少時早已成形,筆者亦須在此以正視聽。

至於《亞週》,就引訪問了筆名為「北風」的大陸網絡媒體人溫雲超,利用他的觀察來駁斥「媒體偏見」。《亞週》形容溫雲超「常強烈批評北京當局」,是「著名的大陸網絡異見人士」及獲得法國人權獎,好顯示他立場不會親中。

事實上,梁振英聘用陳冉,筆者在本文首段就特意用上「破例兼罕有地」來形容,因陳冉非香港永久性居民,故要當局打破現時規例來作出批准,此為破例,另有關例 子過去只曾出現兩次,實為罕有;小妮子的共青團身份已人盡皆知,但其實最惹人懷疑的,卻不是她這個共青背景,反是她在華菁會擔任秘書長一職,該會核心成員 包括前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陳佐洱之女陳晴、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的千金栗潛心等人,猶如「官二代」在港的聯誼會,又獲梁振英及中聯辦副主任王志民任榮譽 贊助人,才因此令「這個人相當可疑」,因為她畢竟是全國逾7500萬名團員中的「the  one」,難不成這個秘書長一職,是「阿豬阿狗」都能出任?更何況,陳冉的家庭背景至今仍然成謎,試問怎能不防?但偏偏以上背景,謢航評論均隻字不提,其 中《亞週》在引述紀曉風拙文時,就只節錄「根正苗紅」,未有提及緊接一大段的華菁會介紹。

當然,有人會嘗試反駁,指陳冉只是小職員一名,區區一名普通市民,又何德何能來破壞一國兩制,但如果只是小職員一名,何以梁振英要捨易取難,寧「破例兼罕有」也要作出聘用?

《亞週》又訪問了與陳冉共事的馮英倫,指梁辦起用陳冉是因她的能力,諷刺的是馮屬梁的左右手,自於港大畢業後即被梁振英「收歸己用」,故在社會上難言歷練,更未顯示有能力可見,然而,他豈不也是獲提拔重用嗎?

當兇案發生,現場人馬沓沓,但當中有人手執利器,此人又有行兇動機,對他或她產生懷疑,恐怕是人最基本理性下之常情,這些謢航評論,常指「先要找出證據」,而不是自己製造無名恐懼,但實情反似是證據早在眼前,但卻寧願視而不見。


陳競新:香港獵巫氛圍與麥卡錫主義

曾為梁振英助選的陳冉被聘為候任特首辦項目主任,但主流媒體攻擊陳曾是共青團員,將染紅港府,引發反共獵巫氛圍。在港工作的網絡異見人士北風嚴詞駁斥媒體偏見,指出這是香港的麥卡錫主義。

香港社會一股強烈的反梁反共情緒繼續瀰漫。候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四月中委任留港工作的大陸學生陳冉為行政助理,由於陳曾是共青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員,且尚有三個月才是香港永久居民,獲委任公職,被某些主流媒體砲轟,直指梁有意讓中共黨員殺入、「染紅」特區政府。「紅色娘子軍染紅香江」、「女共青殺入政府」、「一國兩制蕩然無存」等標題紛紛見報,「共青」也成為全城討論的熱門詞,引起不少在港大陸人士高嘆無奈。

在香港陽光衛視工作、常Þ烈批評北京當局的大陸網絡媒體人溫雲超目睹香港這一幕「共青疑雲」,四月二十三日在臉書上慨嘆說:「我在想,我要不要主動向香港警方報備,我曾經是共青團員及少先隊(少年先鋒隊)員的身份?」

溫雲超以「北風」為筆名,是著名的大陸網絡異見人士。由於大陸凡唸過高中的幾近都曾加入共青團,溫乃直批香港已瀰漫著標籤化的反共意識形態,儼如美國在一九五零年代出現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疑神疑鬼,壓迫言論自由,掀起漫天的白色恐怖;他以調侃的語氣說:「『麥卡錫』風暴颳來的時候,說不定我會因為主動坦白而受到寬大處理,不用被驅逐出境。」

梁振英三月底獲選為特首,他曾被指是中共地下黨員但他堅決否認。主流媒體以及泛民派瀰漫著對梁的獵巫(witch hunting)氛圍,對他已積極部署宣示將推行的政策不斷提出質疑,對他的人事部署尤其是砲聲隆隆。梁以候任特首身份獲配八萬港元(約一萬美元)預算聘請助理,他將之一拆為三,引入三名私人助理,分別由前亞洲電視主播洪綺敏擔任公關主任,還有已為他工作數年、同為「八十後」的馮英倫和陳冉二人擔任項目主任。

馮英倫為前香港大學學生會副會長,零六年畢業後便協助梁處理公務;陳冉零八年在港大金融碩士課程畢業獲梁振英羅致,與馮英倫倆成為梁得力的助理,近日更參與候任特首辦工作,襄助梁振英對外聯絡以及擬研政綱的工作。陳二十二日被揭高中時曾參加共青團,她雖然否認是中共黨員,且已多年沒有繳交團費,仍引起廣泛譁然,且有媒體隨即設定議題(agenda setting),大幅引述學者及公務員團體形容「陳冉露底」,「梁振英種官港府恐染紅」,工黨的立法會議員李卓人便批評梁創下「種官」先河,讓人擔心將有更多這種具紅色背景的非永久居民加入港府,衝擊一國兩制,引起「港人治港」的疑慮。

陳冉出身自上海公務員家庭,被指曾加入共青團後,謠言滿天飛,既說她有軍方背景,又指她是高幹子弟,更有形容她是「披著神秘面紗的女子」。她二十二日出席梁振英的答謝晚會時,面對媒體追問毫不避諱,表示自己努力幫忙梁,了解梁的政綱和做事風格,呼應候任特首辦事後解釋聘用她是期望「政策延續性」,然而之後面對追訪,陳以「請向政府新聞處查詢」,婉拒再回應。

《蘋果日報》二十四日社論批評:「梁振英先生被不少資深政界人士質疑是潛伏多年的地下中共黨員,令市民擔心他要事事聽命於中共及中聯辦。這個惡例(任命陳冉)一開等同打開大門讓內地、中聯辦幹部可以輕易進入政府高層,名正言順發揮指導監督角色,令港人治港變成『共幹治港』。」

陳冉仍未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卻獲聘為公職,是受關注的另一主因。根據基本法一百零一條,港府必要時可從海外聘請人員擔任專門和技術職務;港府公務員事務局一九九九年以來曾批准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和海事處聘請非永久居民擔任非公務員合約員工,即是說陳冉是過去十三年來第三位任職政府合約工的非永久居民,情況罕見。

公務員工會聯合會總幹事梁籌庭批評梁任命陳,嚴重打擊公務員士氣。他質疑陳冉坐的位置非常敏感,接觸到很多機密,不應由非永久居民擔任。

但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大中華發展課程統籌陸人龍反對這種看法,認為香港一向匯聚各地專才,以目前的政治環境下,有熟悉京港兩地的人來做這工作,是好事。

陸人龍是中共史專家,長期抱持反共理念,他卻也批評事件反映現階段的香港社會是患有「過份的恐共病」。他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說:「這位女士(陳冉)在香港唸過很多書,中港兩通,不是好事嗎?港交所怎麼會起用自大陸來的李小加(擔任行政總裁)?港府架構龐大,加入這位女士就引起那麼大反應,好像要跟他們(大陸人士)割席,不是小題大做嗎?如果質疑她的位置可以掌握很多機密資料,那麼證交所怎麼辦?這麼多金融機密資料,豈能起用李小加?」

有指共青團是中共黨員搖籃,他說:「大陸最優秀的學生都加入過共青團嘛,我相信香港很多海歸的大學教授都曾是共青團的!」

港大教授盛讚陳冉

曾是陳冉教師的港大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也盛讚陳是優秀的學生,她呼籲社會不要將反梁反共的情緒投射在這位年輕人身上。她向亞洲週刊說:「梁錯判了社會及公務員的反彈情緒,但這不是這青年的問題,將怒氣投射在她身上是不公道的。」

與陳冉共事的馮英倫強調,梁辦起用陳冉,完全在於她的能力。他說:「香港人有些不理解,無可厚非,畢竟中港兩地制度不一樣,但香港最重視的是優秀的人才,像陳冉中英文都很好,分析能力更不在話下。」

「共青疑雲」在留港工作的大陸籍學生之間也引起廣泛討論;部分媒體廣泛引述中共文件,力證有共青團背景不可掉以輕心。《信報》二十四日便引述共青團章程第一章關於團員身份部分,質疑陳冉自稱沒有再交團費,不足以澄清她已不是團員,且說:「陳冉擁有共青團團員身份,證明她出身根正苗紅。」不過一位來自杭州的港大碩士班畢業生說,內地小學生一般會參與少年先鋒隊,在脖子上綁上紅領巾,到高中一般都會參加共青團。她說:「那是成績優秀、獲得承認的表現,在資訊封閉的環境下,十幾歲的小孩,會想那麼多嗎?」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講師蔡子強認為,除非香港改變招收大陸學生政策,又或像台灣的「三限六不」,不准陸生畢業後留台工作等,否則很難排斥他們的共青團背景。他說:「要求這些學生十幾歲就懂得分辨這種事,是不公道的,但陳冉沒有住滿七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卻能取得豁免,加入政府,梁辦(梁振英辦公室)應該解釋。」

隨著陸、港兩地社會越趨融合,兩地人才交流越趨頻繁,種種矛盾和磨擦正處於情緒化的重要節點。網上對「共青疑雲」反應激烈,網民Nicole Pang說:「香港大學生要到大陸找兩三千元工作,大陸沒有證的共產黨員就來香港找兩萬多元,這很明顯就是換血行為!沒有三顆星(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還要大搖大擺做香港公務員,為甚麼可以豁免?」反射出年初以來多宗陸港矛盾不滿情緒的延續。

兩年前曾獲法國人權獎的溫雲超,這次也開腔批評香港社會現階段的反共氛圍,讓他想到麥卡錫主義。他在臉書上故意調侃說:「我得提前招供,我曾加入過共青團,且還沒有主動申請退團,是超齡自動退團的。」

立法會早有大陸籍助理

其實早有立法會議員聘請留在港工作的大陸籍學生協助撰寫政策。一位現職媒體界的大陸籍香港大學碩士畢業生前半年便擔任立法會議員助理,並進行地區工作,協助撰寫政策大綱。她向亞洲週刊說,這次在港引起的「共青疑雲」讓她感到好笑,也讓她深切反思。「難道我們(大陸學生)留港除了金融,就不能在其他方面發展嗎?像我自己以前協助議員工作時,只是想多學習,多鍛鍊自己,哪裏會想那麼多?」她慨嘆說:「我只能說,陸港兩地,還是要多溝通,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