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星期三

張炳良﹕梁振英當選後的挑戰



行政長官選舉經已結束,但政府更替帶來的挑戰或陣痛才剛開始。

新特首梁振英不若其兩位前任,董建華和曾蔭權不單在選舉委員會中獲得壓倒性來自建制派選委的支持,也在七成民調支持度下當選。其實,梁振英的政治考驗主要不在於1200名選委,而在於民望。

隨覑近年爭取普選的民情高漲,「小圈子」選舉在普羅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及中產)眼中,已經成為政治「原罪」似的。上周六,出乎預料有22萬人往「民間全民投票」的票站或透過網上投票,當中超過一半投棄權票,以示對目前選舉制度的否定。

梁振英的競選一開始便從爭取民望出發,由一年前的5%民意支持度一度攀至一個月前的五成,之後才因為對其誠信的攻擊(包括唐英年爆出至今尚難證實的所謂梁在9年前行政會議上說過關於「防暴隊」及「縮短商台續牌」的指控),而被拉低,並引來他能否維護香港核心價值的質疑。儘管如此,支持他當特首的民意度,按香港大學特首選舉滾動調查,至選前為止仍有35%,高於唐英年的19%和何俊仁的14%;當然棄權或3名候選人皆不接受的也達32%。可見,梁仍有一定的支持度。

同樣寫在牆上的是「民心所向」

誠然,民調不等於全民投票,故不應把民調數字過分解讀。懷疑論者稱,今次特首選舉的結果早已寫在牆上,因為中央的「京意」對選委們有很重要的影響, 不過在選舉過程中,似乎京意一直因應本港民意發展而在默默起變化。同樣寫在牆上的是「民心所向」,要為選委會式「小圈子」選舉畫上句號。小圈子選舉的種種 問題,全然暴露於社會面前,為人所厭。因此,中央政府及新特首應下定決心,2017/2020年做好「雙普選」,把特區從持續的政治折騰中拉出來,否則內 耗與空轉不斷,政府公信力只會沉淪下去。

是次選舉過程,媒體報道和公眾討論似乎只聚焦於「黑材料」揭露,包括建制派內部互為指控,這樣雖讓廣大手中無票的市民以在看鬧劇的心情取得一時之快 外,對選舉的正面功能——如全民辯論政策及社會前景,以至凝聚改革意志——毫無幫助,反而加深民眾對選舉和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其對政治人物的犬儒態度。

不過,民主政體的普選其實也愈來愈走進「負面競選」的軌道,2017年香港實行真普選也許仍見負面競選,港人要開始適應公開選舉的政治生態,畢竟由指派式政治走向選舉式政治,既需一個過程,也得承受遊戲規則改變的代價,但這個代價遠比不民主政治帶來的信任危機和不透明交易為輕。當小市民手執一票,知道其一票對其未來可帶來不一樣的結果時,他們最終是不會再以電視肥皂劇的「觀看者」(onlookers)態度去對待特首選舉的。

組班上須克服一些困難

就算今次的「小圈子」選舉,箇中也充滿一定程度的不確切性和建制派不同陣營間的離合與錯綜連橫,這樣的發展對一些以為大局早定、無風無浪的人來說, 當然帶來震驚,但是,在民主選舉中不屬偶然。一個真正的選舉不可能在選前寫好結果,這樣競爭才有意義。香港市民和不同黨派陣營應及早汲取是次選舉的經驗, 為2017年作好準備。

梁振英受制於當選時民望不及董曾,及目前有關其誠信的爭論,需要時間和事實去取得廣大市民的信任。他不會有政治蜜月期,在組班上須克服一些困難,也必然面對未來5年以他為主要目標的反對派攻勢,包括9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因此,他必須向社會證明,對其領導作風和個人誠信的質疑乃屬錯置或欠缺根據,並同時清楚向市民表明對政制民主化的承擔。他在當選後表示有意參與2017年普選,以接受普選的洗禮,是一個正面宣示。

梁振英說要當一個「親民的特首」,為700萬人做事,而不是只限於少數權貴或個別陣營。憲制上,特首既對特區負責,也要對中央政府負責,他如何取信 於港人與中央,又在京意與民意有所距離時如何平衡雙方利益,乃其面對的重大挑戰。同時,他在選戰中以建制派內的「挑戰者」、「改革者」去定位,必須能在 「穩中求變」上做出成績。美國奧巴馬總統競選時承諾「Yes We Can Change」(我們必能改變),但上任後也有時舉步維艱,因為在複雜的政治現實中前進不能只靠主觀意志。

須能在「穩中求變」上做出成績

梁振英一方面要做好「改革者」,為改善民生經濟、 改善政府與人民關係,以及理順官商關係交出成績,否則支持他求變的民眾會感到失望而散去;但同時他也要做好「維持者」,不致一朝一夕改變各項政策,否則會 疏離目前盤根錯節、根深柢固的政商利益網絡,欲速而不達。此外,他要做好「守護者」,面對泛民及一些其他聲音質疑其政治偏向時,堅定去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 與基本制度。

他背負不少人對他的質疑,又要做好不同的角色及做出成績來,處境一點也不容易,要靠團結廣大市民,和衷共濟,行以正道。

作者為香港教育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