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星期二

王永平: 評價曾司長五年工作表現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發表了他在任五年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後,不忘提醒傳媒他的政績包括:

1、過去五年政府的開支增加了七成,但仍然留下6700億元儲備;
2、失業率由2009年的高位5.5%,回落至今天的3.3%,遠低於歐美現在的10%失業率;
3、住戶每月中位入息由18000元增至20000元,政府在五年期間的福利開支持續增加,今年的措施便有800億元。

上述數字都是客觀的事實,但這不是衡量財政司司長成績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標準。作為政府最主要的財政官員,財政司司長做的不只是每年量入為出的會計工作,而是為香港的社會及經濟發展前瞻及籌謀。在稅務寬減和關顧民生方面,財政司司長採取的措施亦應該有理有據,既能堅守原則,又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五年不是一段短時間。讓我從曾俊華上任時發表的第一份財政預算案開始,按我在上文列出的標準,提出多項客觀事實,評價他在任內的工作表現。
2008-09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曾司長指出香港面對的挑戰包括:

1、要長期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必須擴闊金融服務範圍至區內更多的經濟體系(第27段)
2、香港須鼓勵創意、使用科技、以期配合經濟轉型,提高競爭力,及培養大量本地人才(第28-29段)
3、人口老化對社會和經濟造成深遠影響,2033年時,平均每4名港人就會有一位長者(第31段)
4、入息稅稅基會更趨挾窄,為未來公共財政帶來沉重壓力(第33段)
5、政府若不引入新的融資安排,優質公共醫療服務就不可能持續(第39段)

五年下來,香港的金融服務是否已擴闊至區內更多的經濟體系?我們現在的經濟結構是否已經開始擺脫金融和地產的支配,在其他領域,例如所謂六大優勢產業上做出成績?香港的競爭力是否因為多了創意和科技有所提升?上述種種提問,我在今年財政預算案的結語中找不到答案。

在人口老化的問題上,政府只是每年增加多些福利,例如院舍宿位,但從來沒有提出一套長遠的應對政策,連一份列舉問題、計算財政負擔、提出選擇方案的研究報告也沒有拿出來。退休保障不可能依靠現時的強積金計劃,是政府也不敢否認的事實。但政府只是年復年向全民退休保障說不,卻沒有提出任何改善措施。在公共醫 療服務方面,公共醫療系統飽受內地孕婦衝擊,本身亦有不少矛盾,達致不勝負荷的地步。但從醫療改革到融資安排,政府都只是得個「講」字。

最戲劇性的發展是在稅基狹窄方面,雖然每年財政預算案發表前的諮詢一定包括這項議題,要求市民表達意見,但曾司長卻年年不動如山。到了最後一份預算案,曾司長卻突然以體恤中產人士為由,把基本免稅額增加一成,讓逾10萬人脫離稅網,令稅基比五年前更狹窄。他事後若無其事地表示這只是個短暫措施,然後更以須接受現實為擋箭牌,把問題推給下屆政府處理。我曾說過,稅基狹窄是曾蔭權當年做財政司司長時不斷增加免稅額做成的結果(見《期望今年財政預算案有所為,有 所不為》2.10.2010)。今次曾俊華為求過關,選擇失憶,再重施故技,是否負責任的表現?

與坊間很多評論不同,我不同意曾司長是個守財奴。相反,他每年大灑金錢,五年下來,一次性(或年年一次性)的措施共花了逾2000億元公帑。但除了退稅和退差餉外,不少派糖措施只是為求方便,不理原則,有些甚至是製造社會不和諧,或與政府其他政策有矛盾。讓我以二項由2008年開始到2012年還繼續採用 的措施為例,解釋我的看法。

第一、以還富於民為理由,曾司長於2008年向綜援人士發放雙糧。今年措施一樣,只是理由改為紓緩經濟壓力。但由2008年的三無人士變成今年的N無人士,那群拼手抵足、不拿綜援、不住公屋的低入息人士卻因為政府行政低能或嫌麻煩,長期不獲派發相應津貼。

我們當然不應歧視綜援人士,但我們不是要更尊敬這群掙扎求存,代表特首推崇的香港精神的幾十萬貧苦大家庭嗎?無論是利用每個打工仔都有的強積金戶口,或透過社署或福利機構的聯絡,政府都應該找到個辦法去 把津貼派到他們手裏。一年做不成,二年、三年、甚至四年也不去做,最新的政府版本是希望利用關愛基金去協助他們。對N無人士,曾司長五年來真的問心無愧嗎?

第二、政府於2008年向每戶提供1800元電費補貼是聰明的派錢方法。但到了兩電瘋狂加價、政府呼籲市民節省用電的今天,政府依舊照辦煮碗,就顯得顢項無能,甚至予人偏幫兩電,鼓勵市民放心用電,不理環保的印象,這項每年45億元的開支,幾年下來,花了近200億元公帑。這筆龐大開支,是否符合審慎理 財,為市民謀長遠福祉的原則?

上任時曾予人有一番作為的曾司長,結果在五年期間表現令人失望。除了個人因素外,另一個原因是否近年的財政預算案已淪為特首施政報告的補充文件?有機會我會談談兩份文件的關係和回歸前後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