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

盧子健: 公民社會在特首選戰中的錯位



近日特首選情出現戲劇性變化,無權無票亦無影響力的市民「代入劇情」,議論紛紛。

很多公民社會團體,包括民主派團體因為形勢發展和傳媒追訪,亦不斷對各參選人或疑似參選人評頭品足。公眾議題變成如何在現有體制內促使中央選擇一個有民望的候選人。

我在本欄評論特首選舉,曾經提出希望港人尤其是公民社會不要以為自己有能力影響選舉,從而變成建制內不同利益集團代表人物的「意外助選團」。這種虛擬的有競爭選舉只會貶抑選舉的意義,為2017年實現有篩選的所謂普選起了熱身作用。

月前,我在本欄建議在這次特首選舉中,公民社會應聚焦兩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向所有特首候選人響亮提出民間的訴求。第二,是從選舉的發展了解中央對港政策的發展。

關於提出民間訴求,公民社會不是要為了候選人作什麼承諾,也不要以為有人承諾就代表更適合做特首。公民社會利用這個機會提出訴求,應是為了凝聚和壯大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而不是把改革的希望寄託在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的候選人之上。

可惜的是,不少民間團體把提出訴求的做法局限於舉辦參選人的論壇,這種做法只不過是為參選者搭建舞台,讓他們進行形象之戰,據此借助媒體力量,塑造所謂民望,方便中央聲稱「當選」特首得到市民支持云云。

最近見到教區發表對特首選舉的意見,覺得教區的政治智慧比很多民間團體高。教區只是直接發表意見而不是搭建舞台,讓參選人打造形象工程。

當然教區的能量非一般民間團體可比,所以不用拉參選人的「衫尾」,其意見一樣有曝光的空間。民間團體能量較小,但不等於要採取不適當的做法,應該是想方設法用更有創意的方法發聲,而不是與參選人同台做戲,而且讓他們做主角,自己做配角。

公民社會亦不必要太覑重是否要在媒體曝光,因為媒體的議程與社會改革和進步未必有什麼關係。而由於今次選舉的特殊性,很多媒體都有押注對象、有其支持的參選人。在此情下,民間團體更要小心避免成為「意外助選團」。

關於中共對港政策的發展,目前選舉情很值得玩味。只把目光放在唐英年是否退選,就簡化了香港政局發展的新情。

一般輿論分析唐英年是中央屬意特首人選,梁振英是強行入閘。如果梁振英本來被認為是陪跑但因為民望力壓唐英年而最後得到選委支持當選,這便被視為民意的勝利,被視為顯示香港市民能夠用民意改變中央的決定。

如果香港市民真的能用民意改變中央的決定,香港早就有普選特首,中央亦根本不會有什麼屬意人選。上述分析有時是因為想法單純,有時是不同參選人用來協助自己的參選策略。

我以前在本欄分析過﹕梁振英一直是中央栽培的人才,又怎可能中央會不高興見到他做特首呢?

如果中央支持唐英年,也只不過是因為這是最方便擺平香港的主要政治力量,包括主要財團、高級公務員、大量公營機構內的「精英」等等。

如果因為選舉形勢發展到唐英年無法選下去,中央對梁振英當特首就其個人而言當然不會有異議。但到時能否擺平上述各股政治力量,則是一個問題。

此所以最近冒出曾鈺成,再加上葉劉淑儀「當仁不讓」,都是希望找到一個唐英年以外中央和主要政治力量可以接受的人選。而由於曾鈺成有較大的組織優勢,因此雖然起步遲,媒體關注他的動向尤甚於葉劉淑儀。

發展到只能在中共在港系統找人

曾鈺成的組織優勢在於民建聯及其盟友工聯會。而這兩個團體都是中央栽培並大力支持的團體。

換句話說,如果唐下曾上,所謂建制派候選人只剩下梁振英和曾鈺成。兩個都是中央栽培的人,只不過一個長期在左派團體工作,其左派形象深入民心,另一個則以專業身分參政,在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後才踏足政壇,但兩者都會忠實追隨中國共產黨,任何一位當特首,都會是對在香港實施「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政策的一種打擊。

回歸以來3屆特首,中央都選擇來自商界或者公務員的人,就是如上所分析表面上還尊重香港社會在所謂反對派以外的主要政治力量。不知不覺間,香港政局已經發展到只能在中共在港系統內主要人物選擇特首。這究竟是中央治港政策成功呢?還是港人在溫水煮蛙的過程中對自治已經愈來愈不重視?

公民社會要改變中央逐步掌握香港的全面管治權,並不容易,但最低限度我們要努力維護香港的高度自治,要令市民有所警覺。如果我們只是繼續迷失在建制陣營內權力鬥爭所產生的形象之戰,是極大的失誤!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