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練乙錚: 從孔子身份認同之複雜看香港人



中聯辦郝官員非常討厭「香港人」這個概念,認為所有港人都是「中國人」,毋容選擇。北大孔教授隨後卻說,港人是狗不是人,當然也不是什麼「中國人」。說法如此相反,受眾左右為難無所適從;不過,想深一層,便知那是共產黨常說的「對立統一」。


兩段看來相反的話語合起來就是:「要麼乖乖認同『中國人』,要麼你就是狗」,官員說前面的一半,後面的由教授補上,語意便發揮完整。大陸給香港賀龍年的,竟是這樣一杯隨你怎麼喝的敬罰酒,港人由是扯火。傷害已經造成,毒素還在發酵,連台灣也受影響。現在任憑中聯辦及北京當局怎麼止蝕,也於事無補。兩把名嘴一句話,中共十五年對港統戰功夫基本泡湯。

身份認同 從不簡單

今天,就和大家談談「身份認同」。先講一段古。九 七前夕,筆者代表本報參加亞洲學會在紐西蘭皇后鎮召開的研討會,主題大約是展望回歸之後的中港關係。某段小息間,會友還熱議不斷,其中一位(西人)可能看過鍾民調當年的問卷,問筆者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還是「香港人」居多,筆者答道:「你的問題語意不確定,指的若是…… 」話還未說一半,旁邊站着的CY梁(對,就是你想到的那位)忽然插嘴:「Joseph! What ambiguity? You are a Chinese! It's as simple as that!」西人打了一個小突,筆者卻並不介意,只是覺得此君恐怕是立場堅定觀點非黑即白那種。今日中聯辦郝官員的思路,就和彼時梁君差不多。

身份認同從來不簡單。拆開來看,「身份」和「認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身份是客觀的或外加的,認同卻是主觀的、內在的,由個人理性或感情決定。現實生活中,兩者往往相生相剋,嚴重的可以死人。從學問角度看,內涵則異常豐富有趣。再遠的不說,筆者便由孔教授的老祖宗孔夫子談起,借助有關的學術研究,點出問題之複雜。

殷周更替,周朝八百年天下,自始至終貫穿着殷商遺民的身份認同問題。在史書裏,在《論》、《莊》等典籍記載的事例中,在儒、道兩家的核心哲學爭議下面,這個問題都顯而易見,具有廣泛持久的政治張力;歷代乃至民國以來的學者,包括王國維、胡適和今人鄭吉雄等,都做過不少有關研究,知之甚詳 【註】。

孔子是思想家,生活於東周大環境,成年後成為儒學掌門,對這個問題充分敏感。事實上,經典文獻顯示,孔子深受自己的身份認同矛盾困擾,直到生命盡頭!關於孔子的身世,有三點史實要留意:他是殷商遺民領袖微子(名啟)之後,生在周王朝已經式微的春秋時代的魯國,本身不是周天子直接管轄 的臣民。下面,筆者先介紹孔子的主觀政治認同,然後回過來參照他的客觀身世、身份。

周公制禮 孔子折服

瞭解孔子的政治認同,有兩事堪稱關鍵。一、孔子談禮制,比較了夏、商、周,提出「三代損益論」,最後說:「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一個「從」字,說明他認同周朝的政統道統(見《論語.八佾》)。二、孔子臨終前七日夢見自己的喪禮,看到靈柩竟是按殷代禮制擺放,置於靈堂兩柱之間。翌日,學生子貢來探 病,孔子向他道出可說是走到人生盡頭的真情:「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閒(間)。昨暮夢坐奠兩柱之閒。予始殷人也。」一個「始」字,迴光返照,說明孔子最終未能忘本(見《史記.孔子世家》)。對比兩事,前者體現孔子的理性。

孔子精研周代禮制而為之傾絕;他最崇拜的政治人物,就 是替周朝制禮作樂的周公旦。不過,令孔子折服的,首先是周代禮制背後的那套價值。〈八佾〉篇裏,孔子反復提到,制度的內涵,以及人對此內涵的由衷敬愛,比制度的形式重要。因此可以說,孔子對周朝的政治認同是基於價值觀念的理性認同,而不是「生為什麼人、死為什麼鬼」那種。

然則第二件事談夢, 體現的卻是孔子內心最深處的感情基因。孔子不語鬼神(又是一種理性表現),但談夢卻不止一次,而另一次(見《論語.述而》)同樣有意思,是談自己沒有做的夢:「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人老了,對理性的執着也許稍斂,隨心所欲之際,更易受感情基因支配,於是不再夢周公,也不夢周禮而夢殷禮。弗洛 伊德泉下有知,當撚鬚微笑,但孔子落葉歸根,不過是人之常情。

孔子處境 港人類同

跟着,我們看孔子的政治身份。和當時的大部分人一樣,孔子既是周天子的臣民,又是魯人。這個客觀情況,就和今天生活在香港的絕大部分人差不多,即既是中國人、也是香港人。孔子的時代,只有住在成周(王城,後稱洛陽)、受周天子直接統治的人,才沒有這種雙重身份,但那時是春秋末葉,周室開始衰微,周天子直接管轄的土地日益收縮,因此 只有單一身份的人是很少數。

不過,孔子雖是「周天子的臣民」,但周天子並不是他具體效忠的對象。他和當時周室的關係可說相當疏離;整部《論語》裏,孔子沒一次直接提過當時的周天子。他只在年輕時到過一次成周,卻是向老子問禮。其後,他常想當官施展抱負,但從沒想過要到天朝裏效力。他效忠的 「周」,是比他早五六百年、處於黃金時代即文武周公旦那個時代的「周」。

到了晚年,孔子每每覺得遠未找到自己的理想國,反而日益厭惡周遭政治環境,不止一次歎說要移民。要移到哪裏去呢?「浮海」、「居夷」,都說過,就是沒說要移到成周。

二之一.明天續刊

《信報》特約評論員

註:本文主要參考台大中文系教授鄭吉雄力作〈從遺民到隱逸:道家思想溯源—兼論孔子的身分認同〉,此文網上可得。

 
練乙錚: 香港人處境與孔子無異

另一方面,孔子的「魯人」身份卻很突出;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學術工作裏,佔主要地位的,是這個身份而不是「周天子的臣民」。何以見得?首先,孔子平常講的是魯國方言,而不是以山西、河南一帶語音為標準的周王朝官話。孔子只是朗讀《詩經》、《尚書》,以及行禮儀的時候講官話,不然就講母語、土話【註1】。

編按:筆者昨文從郝官員和北大孔教授近期言論說起,追溯孔子身份,再到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今天對此繼續探討。

此外,還有一點可以參考。孔子修《春秋》,記載元前722年到元前481年在周室和所有諸侯國裏發生的大事,是一部編年史。這部史是按什麼政治傳統的年份編 的呢?是魯,而不是周。當然,孔子還是相當周到,記錄每年正月發生的事之前,毫無例外依周朝正朔寫月日(周以農曆十一月為正月;每月首日稱朔日)。例如,該書頭一則的年月記法是「隱公元年春王正月」;「王正月」中的「王」,指「周文王」,即是用了周朝正朔。
但年份則是寫「隱公元年」,不寫周平王四十九年 (好比寫曾蔭權八年而不寫2012)。這是魯國當時的通用寫法,比較方便。

孔子身份 原有三重


孔子不搞形式反潮流,依魯國地方文化規矩幹實事,不拘小節(側記:2005年宋楚瑜到南京中山陵祭國父,祭文以年月日開頭,他的讀法是「公元2005年、中華民國、五月六日」;聽者也許大惑不解,其實他是依足《春秋》體例,首先用當地通用方法紀年,然後用中華民國正朔記月日。台灣的官二代有文化有分寸)。

除了上述雙重身份之外,孔子還有第三重身份,更加複雜,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大家記得,讀國史或古書時,常常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隱士」、「逸民」;他們不喜歡做官,躲在鄉間自食其力,但都不是等閒之輩,對世事人情瞭如指掌。史家告訴我們,不少這些人,其實都是前朝遺老或其後代。

在周朝而言,這些隱士、逸民,往往就是殷商遺民。周初的局面複雜,殷朝遺老當中,有些人鄙視新政權,避世而去乃至餓死者也有,如伯夷、叔齊;有誓死反抗的,如微子啟的兩個弟弟管叔、蔡叔及紂王的兒子武庚;也有相反的,不僅歸順周朝,還在朝廷裏幹得很有成績的,如《論語.微子》最後一章提到的「周有八士」,皆殷商遺 民【註2】;還有就是中庸一點的,為求一眾遺民之一線生機,不得已與周王朝打交道、承認現實委屈求存,如微子啟,受周武王兒子成王封為宋國之君,負責管理 殷遺民。

不可不知,周朝初年對待殷商遺民的態度和手段十分狠辣。周公多次訓斥殷遺民,警告他們要夾着尾巴做人,不然就會受鎮壓,失去土地資財乃至人身安全。武力威懾之外,還施加人格侮辱,例如要那些亡國奴穿戴前朝衣帽服侍周人禮祭。胡適提及此事,認為「真是一幕『青衣行酒』的亡國慘劇」。類 似記載還有很多。【註3

儒道兩家 針鋒相對


周朝以武力建國,惟思想方面亦注重抑舊揚新。舉例說,夏、商、周 各有不同的《易經》版本,《歸藏》是商易(漢後失傳,93年有四千餘字殘簡出土),其中六十四卦以純陰的坤卦為首。但是,文王作《周易》,卻以純陽的乾卦 行頭;其後的〈繫辭〉,更一開始就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學者對此有解釋。

殷朝比周早,更接近古代母系社會;當時社會還流行「兄死弟 繼」,與周朝確立的「父死子繼」傳統不同,顯然是家庭中母親勢力較強的結果。又《歸藏》含〈鄭母經〉,清華大學教授廖名春認為「鄭」即「尊」【註4】,如「鄭重」即含尊敬的意思;此亦反映殷商母系社會遺風。周朝「槍桿子出政權」,有剛陽之氣,戰國時陰陽家鄒衍也認為周德屬火;因此,《歸藏》與《周易》之間 的這個「乾坤大挪移」,自然不過,蘊涵濃厚的周朝建國意識。

另一邊,殷商遺民世代相傳,不僅政治上很多不認同當朝,更在哲學思想方面發展了 另一套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與周初以來的儒學針鋒相對。儒家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標榜有德有能的強者統治;道家則奉無為而治的黃帝為精神領袖。儒家因為有武王伐紂的歷史要解釋,發展出以「德」為基礎的「天命論」,即所謂「厚德配天」:有德就有天命,就可以伐無道、搞革命,武力奪取政權。道家則認為這 是竊國行為,此例一開,天下永無寧日。《莊子》裏有一段寓言,講孔子找盜蹠(名為蹠的大賊)討論,給後者大罵一通,要義其實就是指湯武革命把天下搞得愈來愈亂。

孔子周遊列國,路途上的確碰到不少逸民或殷朝遺民的後代,多次遭他們奚落,事迹在《論語.微子》一章中特別多,可見道家經典中的有關故事,固有虛構成分,也非完全不實。然而這些奚落和挖苦,雖不友善但大致不含敵意,因為到底孔子具體不替周朝效命,只是批判時弊、恨鐵不成鋼,心中始終以 生民為貴;這點,似乎消息靈通心水清的「逸民」都知道。

孔子既是殷商遺民之後,眾目睽睽游走於當時權貴之中而不得要領,總不是味道。失意之 餘,他也幻想「浮海」、「居夷」,當一個逸民放下包袱。因此,我們在《論語》中看到,孔子受逸民冷嘲熱諷,卻一點怨言也沒有,反倒常常對他的學生婉委地說:那些都是好人智者。他自己心底裏始終有一根認同之刺。於是死前七日就有那個夢。

孔子是人,內心有種種矛盾,古書記載着,兩千年後依然歷 歷在目。我們從此角度看他,猛然驚覺他和今天港人如此接近!毛革命打倒中華民國,香港很多人一夜間變成遺民,其後也接受了一批一批的遺民。這些港人和他們的後代,無論是思想感情、價值觀念、語文習慣,俱與大陸新政權格格不入愈來愈甚。

浮海居夷 港人夢想


他們日常 生活工作非不得已不講普通話(「雅言」)。他們有多重客觀政治身份,既是大範圍裏的中國子民,也是香港特區人,不少還有外國護照如殖民時代的BNO等。他 們理智上認同中國,但更多是指血緣中國或文化意義上的古典價值中國。他們面對現實的國家政權,感覺很疏離;甚者,有的恨鐵不成鋼,有的不滿,有的有怨,有的試圖對黑暗勢力吭聲,無奈人微言輕。政治上長期失意,他們會想浮海居夷,但午夜夢回,發覺還是做兒時香港獅子山下的夢,有些還做中華民國的夢,落葉也要 歸根。香港人,看清楚原來和孔子一樣,身份認同很複雜。

當然,如果只談港人客觀身份,並且把身份狹義理解為拿什麼護照,則搞追蹤民調的確多 此一舉,因為直接找入境署資料看看便知趨勢。但如果要瞭解港人主觀的認同如何變化,或找出主客觀因素如何互動,則問題複雜得多;為此,研究者用問卷或其他方法做調查,就不僅合理,而且很有價值。這個複雜性,固然可用孔教授的辦法一罵勾銷,卻不能以諸如梁候選的政治正確或郝官員的形式邏輯輕易打發掉。

二之二

《信報》特約評論員

大題及小題為本報所加

1 《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雅言就是標準官話。

2 見李零《我讀論語:喪家狗》微子章。

3 見胡適〈說儒〉;網上以www.historykingdom.com/simple/?t19809.html比較易看。《尚書.周書.多士》記周公訓斥殷遺民:「爾克敬,天惟畀矜爾;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於爾躬。」。《詩經.大雅.文王》記周人 侮辱殷遺民:「商之孫子,侯服于周……厥作裸將,常服黼冔。」祼是一種酒祭;冔音xu,殷朝的帽飾。「青衣行酒」典故:十六國時期北漢王劉聰宴群臣,命晉 懷帝青衣行酒,懷帝的兩位舊臣見狀號哭,結果被殺。當時下人穿青服,但周朝可能不同;維基文庫《禮記.月令》:天子衣青衣。

4 見廖明春〈王家台秦簡《歸藏》管窺〉,網上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