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4日星期五

陳智傑﹕神鬼如何兩不分



車公大元帥不愧是香江首席時事評論員。一個月前,祂拋下一句「神鬼如何兩不分」,給大家留下對龍年政治局勢的無限想像。如今,特首候選人和現任特首的醜聞橫飛,並在特首選舉提名期中「殺」出了葉劉淑儀和曾鈺成這兩位「程咬金」,讓全港市民眼花撩亂,好人壞人任評說。

由於負面消息很可能陸續有來,政壇、傳媒和民情亦處於極為敏感的時刻,故實難單憑當下的民調斷言誰人是眾望所歸。不少特首候選人和參選人都表示,希望特首選戰是君子淑女之爭,惟在「花生指數」(網絡世界用詞,大意是指公眾殷切期望「有戲睇」)高亢下,所謂的「君子之爭」早成絕響。

買肉搭骨 政治難離醜聞

其實不只是香港,任何社會的政治,皆離不開醜聞。英國傳媒大亨梅鐸的新聞集團涉嫌非法竊聽,結果被揭發其與大批保守黨和工黨中人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醜聞亦是美國政治的常客:一般美國「打工仔」都要交納約三成的稅率,但坐擁2.7億美元(約21億港元)身家的共和黨總統熱門候選人羅姆尼,便被揭發於2010年只交納13.9%的實際稅率,較香港的標準稅率還要低。澳洲工黨最近也內訌連連,前總理陸克文「爆粗」的影片亦不知就裏地曝光了。

醜聞使輿論焦點集中於政治人物的個人問題,使政策議題相對失色。不過從正面想,醜聞往往亦是讓掌權者顏面無存的「殺覑」,使政治人物不得不慎言自重,小心行事。當然,醜聞難免十分辛辣,有時更會把小處無限放大,但如果當事人「行得正企得正」,我相信謠言總經不起事實的考驗。

其次,媒體科技一日千里,社會資訊氾濫,不同的媒體正搶佔觀眾們愈來愈少的閒暇時間。要搶佔眼球,情緒總較知識來得有效。是故任何社會和政體的從政者,都應習慣媒體發達、資訊氾濫、消息愈來愈訴諸情感的局面。這正是醞釀醜聞的上佳土壤。「唐宮」和「政綱」,假如易地而處,作為傳媒老總的你,會挑哪個題材去當頭條新聞?

刺激到麻木 考驗民主

醜聞是政治和傳媒「第四權」的必然產物,而醜聞對民主政治最大的考驗,是會否讓民眾漸漸由刺激走到過度刺激,然後便漸漸麻木。長期的感觀刺激,後果可能是讓人生煩生厭,從而遠離是非之地,又或是漸漸訴諸民粹的快感。部分西方學者對民主政府認受性下降等耿耿於懷,反思如何能重燃人們對民主的希望。不過,亦有人認為人們不過是把對社會的關心,由票箱和政黨政治轉而到公民社會的發展,希望以直接行動改變社會,以回應對傳統代議政治的不滿。

無論如何,醜聞不能取代政策,公民社會的直接行動亦無可能取代政府和議會的功能。即使醜聞是無可避免,即使神鬼真是難辨,社會問題總得想辦法透過政策處理。民主和普選不能直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它是一個讓公民制衡政府、讓社會各界一起平衡權利和責任的制度。民主社會不一定有美好的結局,結局要視乎社會最終如何游走於民智和民粹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