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星期二

卜大中: 馬英九要甚麼樣的歷史評價



馬總統的第二任不能從五月二十日就職日開始算,必須從過完春節的本周一開始。歐債危機、全球經濟……艱苦的龍年張牙舞爪地撲面而來。馬總統的領導能力是台灣能否安度未來四年的關鍵。

馬必須把眼光超越前四年的視野,千萬不能率由舊章。馬最得意的兩岸政策第二任必將走向政治協商。但必須以甚麼樣的高度來進行?因為比前四年的經貿協商更困難、更敏感。政治協商的底蘊,馬要吃得非常透,否則不知不覺中輸掉台灣的那點政治老本錢,就可能遺臭萬年。這四年馬當局要把眼光放在世界化(無國界的軟實力),而非中國化。亦即把台灣帶進世界,由民間全面地與世界接軌,包括經貿、文化乃至生活點滴,絕不可把台灣鎖進中國,若由單一面向地政經依賴最終整合進中南海威權高壓統治的鐵腕之下,台灣的民主之路就白走了。若此,怎麼對得起經由民主制度一票一票地送他進總統府的選民?

所以,馬必須對內深化民主,對外強化中、美、日、歐盟的多角關係籌碼。不但使內政,像是憲政、司法、稅務的改革更趨於合理化、可運作化;也是國際支持台灣的情感來源。馬的第一任對民主深化毫無貢獻,反而讓有些部份退化,像是言論自由、政府干預市場等;第二任深化民主更顯重要,因為民主是兩岸政治協商的後盾,是台灣至高無上的大戰略。刻意忽視民主,雖可能促進兩岸政治關係,但絕對毒害台灣的前途。馬若做到四個深化,而非單一面向親中,台灣即可提高與對岸協商時的叫價能力與安全保障。可以在海峽的洶湧波濤中平安行船,馬也可歷史留名了。

馬說他第二任有爭取歷史評價的壓力。爭取歷史地位是儒家的傳統教誨,像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留名當留萬世名等。但甚麼是歷史評價?甚麼是歷史地位?有客觀的標準嗎?誰有權力誰就握有寫歷史的巨筆。以前儒家系統的史官認定李自成、太平天國是流寇;但中共建政後,大肆表揚儒家歷史上評為流寇的造反分子,李自成和太平天國等就一夕之間翻案成為農民革命領導人,是階級鬥爭的英雄好漢。政治權力擴張後,會形成全面的霸權,包括文化霸權對論述權的設定。這是「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原由。

很多人好奇李登輝將來在歷史上的地位。這要看誰有權寫這段歷史。如果台灣最終被中國統一,由中國史家寫歷史,李就是漢奸、叛徒、歷史垃圾;但若台灣獨立成功,台灣人寫史,李就是獨立的英雄、台灣的國父。成王敗寇說明歷史的客觀性是靠不住的。

馬的歷史地位也看後來誰有權力寫史。如果馬在統一過程中,起了配合的作用,刻意使台灣逐漸陷入中國的流沙中無力自拔(例如弱化國軍、經濟依賴、疏遠美國等),統一後中國人寫史,馬就是統一大業的英雄。如果馬領導的台灣最後遭中國武力征服,馬自縛投降,他的歷史地位就如李後主或劉阿斗。如果馬站在堅決保護台灣民主的一方,成敗都是人權與台灣的英雄。
馬先不必為歷史評價而做出甚麼大事,只要搞好經濟、維護和平、深化民主,自然會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心中沒有歷史地位,才會有歷史地位。

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