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明報社論: 建制派二人入閘 關鍵在民意為本




本月14日,特首選舉進入提名期,從種種舻象看來,建制派唐英年、梁振英兩人會同時取得入場券,競逐特首大位。今次唐梁競逐極具意義,因為透過選舉過程,可以累積經驗,供2017年首次普選特首參考借鑑;另外,這次選舉要樹立典範,不單是參選人的責任,各個持份者,包括市民、選委和中央,都有責任,期望做到選舉結果體現民意歸趨,改變小圈子選舉特首欠缺廣泛認受性,以至施政舉步維艱的宿命。

勸退欽點陪跑論調皆休矣  特首選舉首次真正有競爭

最近幾個月,關於特首競逐,先後出現過勸退論、欽點論、陪跑論等等,不過,去月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李建國在珠海與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一席話,說明這些論調可以休矣;按李建國的說法,讓唐英年和梁振英競逐特首之位,是中央的真正意願。信息傳開來之後,仍是有人認為不應擺中央上䒷,對此不以為然,並認為過度解讀了李建國的說法,暗示中央對特首人選已有定見,所謂競爭只是假象云云。昨日,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出席一項活動,公開答覆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特首選舉須按照法律公平公正地進行,中央不可能現階段認定特首人選。」

彭清華寥寥數語,實際上明確否定欽點論,所以,若有人蓄意製造西瓜靠大邊效果,藉此擠壓對手,經過李建國和彭清華先後表述,這個意圖已經落空,參選人要面對和參與的是一場真正有實質競爭意義的特首選舉,他們必須同時爭取市民、選委的認同和支持。

中央讓唐梁競爭,從推動民主進程而言,值得肯定,因為回歸首任特首,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電視鏡頭前「泷裏尋他」,與董建華深情握手,巧妙地宣示董建華獲中央認同和支持出任特首的信息;其後,董建華因為200350萬人大遊行下台,中央欽點曾蔭權接任特首,過程並無競爭可言。所以,今次唐英年和梁振英競逐意義重大,出現這個局面,首先是兩人同屬中央接受的人選,另外,中央期望透過今次選舉過程,總結一些經驗,供2017年普選特首參考借鑑。

從這個角度看來,今次選舉,絕非選出下任特首那麼簡單;如何做到樹立典範,是檢驗這次選舉成敗的標尺。我們認為,就此而言,參選人、市民、選委和中央,各有責任。

1)參選人——2017年普選特首,是香港民主進程重要一步,今次參選人的選舉工程,必須服膺推進民主進程原則,透過良性互動,包括開創先例、厚積選舉文化;所以,參選人除了就理念、政綱與對手辯論,接受究詰問難,公泷也可藉此判別誰較適合當特首,領導特區政府管治香港。參選人只有在公開場合較量,才可以達至這樣的效果,而這個過程,實際上超越小圈子選舉的窠臼,參選人向廣大市民提出訴求和承諾,民主進程就往前推進了。

2)市民——下任特首選舉,只有1200人有權投票,但是中央一再表示下任特首要得到社會認同、港人接受,或是說要有一定民意基礎,所以,市民意向在這次選舉有重要分量,成為關鍵因素之一,超越了小圈子選舉,也是民主進程的一部分。所以,市民在這次選舉,切勿吝於表達意見和立場,因為中央並無欽點,一切都有可能。

3)選委——這些日子,隨覑坊間政治耳語所謂勸退論、欽點論、陪跑論等相繼被戳破之後,選委應該有所認知,就是中央對唐梁二人並無取態,二人要透過競爭,真材實料地爭取市民認同和選委支持。所以,今次選委投票時,會有要接受廣大市民檢驗的考慮。怎麼說呢?設若有參選人得到較多市民認同,而選委卻投票支持民意支持度較低的參選人,選委會未能反映大多數市民意願,屆時民望低的特首,從甫開始就面對授信不足的問題,能否暢順施政是一大疑問。

其實,只要選委抱持開放態度,視乎參選人的理念、政綱和能力,作為最主要考慮,則選委會最終選擇會與廣大市民相差無幾,這樣,選委會和市民意願就基本合,就能做到選賢與能,而得到多數選委、市民支持和認同的特首,有望較易推動施政。

4)中央——中央讓唐英年和梁振英競逐,與澳門特首前年換屆選舉,由崔世安唱獨腳戲相比,是明顯進步;若中央保持超然立場,讓唐梁二人自行爭取市民認同、選委支持,則會大大改變市民認為中央阻礙香港民主進程的觀感,市民對於2017年普選特首,也會有較大信心;另外,中央在過程中只擔任球證角色,讓民主進程按客觀情體現出來,則所樹立典範,才有實際意義和價值。

各持份者做好本分  民主進程就向前推展

總之,下任特首選舉,有機會成為本港難得的一次經歷,開局到現在,有一些周折,總的而言,事態朝覑民主進程方向發展,雖然這個與民主派參選人獲中央接納參與有意義競逐,仍然有大段距離,但是在特定時空之下,只要做好這次選舉,使之成為一次有真正競爭意義的選舉,便可以了,而何俊仁作為第三者,在過程中也有角色,他可以透過質詢唐梁,或迫使他們面對問題,而這在推進民主進程,也會起到加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