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陶傑: 名校門外




一個英國女中學生考牛津,面試之後,感覺不會取錄,先下手為強,給牛津寫一封公開信,宣布「因貴校不符合其他大學的水準」,我不選你了,不讀牛津,改讀倫敦大學。
有讚這個小女孩有性格的,也有人暗笑:年紀小小,就學會如此「攞彩」,狀似三貞九烈,看你如何收場。

牛津大學沒有生氣,也沒有找公關出來「嚴正聲明」,默默把該女生的申請擱在一邊,當做沒事。

這種事情,一旦「回應」,就沒身份了。換了在香港,可又打翻了一鍋熱粥,非要把校長迫出來講幾句不可。言多必失,校長不擅詞令,萬一說了句「祝這位小同學好運」之類,當又被指為譏諷和恐嚇,又一所大學的「百年品牌」,輕易砸毀。

牛津大學選拔精英,公認最難過是面試這關。面試是通識,考題不按常理。有一次,一個考生進場,三個教授,問他:「你為什麼戴手錶?

考生一楞。如果他答:「是為了知道時間」,就壞了─也不想想,牛津的入學面試會期待一個「我的母親是女性」這類平庸透頂的答案嗎?面試考的是學生的才華:從工業革命的機械齒輪,講到人際關係的最基本契約─守時,從物理學穿梭到社會學,能吹水二十分鐘,必獲取錄。

因為能進入面試的,個個都是全優生。此一會見,為一個年輕人的終生決定命運,一定要謹慎。

又有一年,一個考生進試場,教授迎面把一隻皮球向他擲來,打在考生的頭上。
這是什麼試題?原來考官早有默契:逢此突變,讓皮球砸了一下而慌張失措的,不予取錄。

把地上的皮球拾起來,處變不驚,笑着走上前應對的,予以有條件取錄( Conditional Offer)

考生把皮球撿起,想也不想,猛力向三名教授迎面擲回去,而且狠狠命中目標的,無條件取錄。

因為考官比較欣賞敢拍案而起對抗的年輕人,不要逆來順受的奴才。被皮球擲中的一刻,人性的反應即刻顯露:沒有性格的人,功課再好,到頭來終究是庸才。

牛津劍橋這套面試的心法,英國人只留給自己用,決不會搬到殖民地學府,所以英國出得了邱吉爾和戴卓爾夫人,殖民地的精英再十個 A,還是跟宗主差三等的,就是這個道理。

他也不怕你模仿:譬如,若有「尊師重道」的儒家傳統,考生猛吃了一記,怎敢把皮球擲回去?反了?

這叫大逆不道,在這位東方考生的基因裏,要誅九族的。至於那個唾棄牛津的鬼妹,前途如何,則可放眼觀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