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7日星期六

張大春:行路不難問路難




在我的部落格裡,越來越常見這樣的信件:「請教您一個問題,『焠鍊』與『淬煉』何者為正確的用法?我查了教育部的字典,看到的是『淬鍊』,但我印象中應該是火字旁。」

緊接著的另一則留言,是這樣的標題:〈一攤水還是一灘水〉:「你好,大春先生,又來請教您了。剛剛在寫 Plurk時用到這個單位,不明瞭哪個正確。直覺上我會用一『攤』水,查了一下手邊的國語活用辭典 2005出的第三版,第二個解釋這樣寫著:『量詞,多用於表示液體或濕潤物的聚合體,例如:一攤爛泥』。不放心,又查了網路上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有關灘的解釋,第三個這樣寫著:『量詞。計算擴散成片的糊狀物或液體的單位。如:兩灘血、一灘爛泥。』我被雷到了。」

提問的人如果手邊有足夠詳瞻的「大字典」,不難發現:「淬」的正確性無法取代;它就是鍛造金屬材料之時,將稍紅的鍛件浸水降溫,以增強硬度的一個程序。職是之故,「淬」還能引申出提煉中藥的「醋淬」之法,以及「浸染」、「冒犯」等義。回頭說來:在「冷卻鍛件」這個意義上,「焠」和「淬」沒有差別;唯「焠」字另有「點燃」、「燒灼」的意思,則與「淬」就無關了。

至於「灘」字,除了表達「水淺多沙石而流急之地」、「水濱平坦之地」而外,的確也有用於平面之上、形容液體的量詞,「一灘水」、「一灘血」,都是正確的用法。唯「攤」之用於此,也只能說是無關正誤、隨俗通假,畢竟從原始字義上說,「攤」字雖有平鋪、展布的意思,卻很難用以形容一片薄水。「攤蛋皮」之「攤」、「攤苦差」之「攤」以及「攤債務」之「攤」,都是此字作為原初動詞的意思,對照了「灘」來看,與血與水的關係,恐怕還是要讓給三點水的「灘」字來攤派。

這麼幾個對中有錯、錯中有法的字算甚麼學問呢?

看似不必計較的文字之所以會讓人計較,正是我們喊了多少年的中華文化之所以還能夠苟延殘喘、不絕如縷的重要原因。某一世代之人(還未必是多數),受了一種敬惜文辭、不苟聲義的教育(還未必如何高深),就會認為章句、訓詁必有達解而不移,這是一切教化的基礎。譏嘲這樣窮極無聊、追根詰柢之人的也所在多有,以為凡事何必這麼認真?館子的點菜單上不也把「炸蝦飯」寫成「乍下反」,廚子能識得出、做得成、端得上桌,不就結了?

然而像是患了強迫症一般講究文字形、音、義之正確與否的人不無道理──沒有這樣的人,就不容易傳遞基於文字而產生或召喚的信念。真正令人困惑的,反倒應該是我們所依賴的字典。

編字典總是苦功,絕非易事,每一部新編的字典都必須既能本乎前人的正解,增添與時俱進的註釋,還要滿足特定的、無奇不有的求知角度。坊間字典汗牛充棟,即使所本者有限,卻仍言人人殊,有的以簡明為招徠,有的以厚重為特色,有的以檢索方便為訴求,有的以蒐羅廣泛為能事……也有的甚至還會強調套色印刷,插畫圖解等等。然而,字典所反應的,恐怕不是一個社會所能積聚的文字學專業素養,而是社會大眾對於文字的好奇深度。

我們當然無法建議每個人隨身備一套《漢語大字典》,但是,從觸控螢幕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與便利著眼,我們隨時找到極為精深、專門的文字學答案似乎不怎麼困難,問題在於我們還會不會那麼些看來不切實際的問題?不問這些,我們不會進化到問出更精湛的問題,字典就會越編越薄。

行路不難,只是辛苦;問路實難,它決定了旅程長遠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