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

蔡子強:梅菲定律案例? 一場企業災難的發生




很多年前的一個冬天,有一次遊覽北京沒有帶夠衣服,但天氣實在太冷,在那裏工作的中學同學陪伴我到著名的秀水街買寒衣。我看中其中一件,檔主開價1200元,我還價1000元,已經成了半個北京人的朋友立時瞪大眼睛望覑我,並急忙替我還價250元,這回輪到我以難以置信的眼神望著他,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好像很無賴。結果幾多錢成交?經過一個漫長、由我朋友主導的討價還價過程後,答案是300元成交。你沒有看錯,是300元。無賴的原來是對方,因為他開天索價,當了我是「水魚」。

開天索價,從秀水街到中電

想不到,多年後類似開天索價的一幕同樣在香港上演,只不過再不是發生在龍蛇混雜的橫街窄巷,而竟然是出自一間擁有百年基業、在公司網頁上強調自己「恪守信念」之一,是「履行良好企業公民責任」的——中華電力公司。

翻查過往資料,在2008年環境局長邱騰華與兩電簽訂新的利潤管制協議後,以港燈計,2009年電費減了5.9%2010年無變,2011年加了2.8%。至於中電,2009年減了3%2010年加了2.6%2011年加了2.8%。其實這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加幅遠低於通脹,輿論大致上可以收貨。

所以,1213日,當中電公布電費加9.2%後,簡直讓全城嘩然,畢竟與過往的反差實在太大,再加上數字遠高於通脹,而港燈也只是加6.3%,更讓中電成了眾矢之的。

在惹起公憤之後,1216日,中電總裁藍凌志召開記者會,還繼續企硬,力撐「已盡了全力降低加幅」、「向政府提交的已是最好的方案」等。

在同一天,另一間電力公司港燈宣布,為減低電費調整對市民及中小企的影響及鼓勵節約能源,調整電費累進收費制度,預計九成住宅客戶(每月用電900度或以下)實際淨電價加幅為4.97%或以下。這明顯是向輿論讓步,更突顯中電的冥頑不靈。

究竟有否誤導公眾?

更要命的是,藍凌志提出的一些所謂加價藉口,更旋即遭到政府反駁。例如在1217日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中,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提到,自己和藍出席其他場合時,對方提到5仙的電費加幅,當中有4仙半是用於減排云云,但同在《政經星期六》中出席的邱騰華便立時澄清,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正確,應該是整個85仙的基本電費中佔去5仙,因為這些裝置並不是在2012年一次過加入去,因而需要大幅加2012年電費,而是分散在過去幾年的投資當中,逐年逐年加入去,而且基本上大部分已經完成,所以不能作為合理化2012年大幅加電費9.2%的理由。如果李華明和邱騰華所說屬實,中電無疑有偷換概念之嫌。

此外,藍凌志在記者會中說,預料電費穩定基金2012年底只剩餘約3億元,相當於3天售電收入,為25年新低,因此拒絕動用基金紓緩加幅。邱騰華在節目中澄清,基金2011年底剩餘3億元未算低水平,2009年曾試過尚餘1.5億元。之後,中電在被記者追問時,回應說2009年的電費穩定基金,根據中電年報,當年結餘為16.53億元,但邱騰華在1221日接受立法會緊急質詢中,再次反駁,說講的是穩定基金的「預測」結餘﹕「中電在2009年預測當年年底的基金結餘為1.5億元。因此,現時預測的2012年年底3億元結餘並非中電所言的25年來最低的結餘」,而且「過去10年中,中電有8年低估其基金結餘」。

在同一個立法會緊急質詢中,邱騰華又反駁,中電把2012年遠超通脹的11.2%營運開支增幅,解釋為因為2011年的營運開支不尋常地低,但實際情是「政府留意到,中電2011年的營運開支並非所言的特別低。相反,2011年的營運開支比以往所有年份的開支為高」。

所以,一是政府把這些基本數據搞錯,否則就是中電把這些數據搞錯,又或者,是否有人在涉嫌誤導公眾﹖

公關伎倆拙劣

無論如何,有一點倒是很清楚,1230日,在眾怒難犯,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中電終於不得不妥協,把電費加幅由9.2%下調至4.9%。當日信誓旦旦,說「已盡了全力降低加幅」、「向政府提交的已是最好的方案」,今天都成了自打嘴巴。難怪當日出來面向傳媒宣布這個終極方案的,也由過去大半月負責到立法會或出席記者會的總裁藍凌志,換作副主席阮蘇少湄,或許是要避免尷尬吧﹗

但精明的記者又豈會放過中電「開天索價」這個疑團,因此在同一個場合,不斷就此苦苦追問,但卻給中電公關大耍手段,夾硬帶過。記者會開始時,中電公關辯稱阮太要趕時間,所以要求記者一併提出所有問題後再一併作答,結果在三輪作答中,阮太都對「開天索價」、「有否誤導公眾」等尖銳問題避而不答,只挑一些較易的來回答。那天我在電視新聞中反覆看到如此拙劣的伎倆,也頓時無名火起。

至今事件已暫告一段落,中電可謂成了大輸家,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後電費加幅與港燈和通脹相若,但卻輸掉了多年辛苦經營的公眾形象,在事件中成了最大的反派。

「騎呢」 大謎團

剩下來的最大謎團是,為何中電一開始時會如此錯判形勢,錯估民情?為何後來危機處理時又諸多「甩漏」,甚至遭政府多番「踢爆」﹖中電為何又會與政府鬧得那麼僵,難道他們真的以為有關官員會放軟手腳,全不把關的嗎﹖

這實在讓人想起《伊索寓言》裏的那隻蠍子,在渡河時螫了背牠過河的伙伴烏胧一記,連累雙方一起淹死。你問蠍子這樣做有何好處?沒有,但牠就是要這樣同歸於盡,那又有何辦法。

或許,這正是梅菲定律(Murphy's Law)所言,「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世事有幾「騎呢」便可以有幾「騎呢」。

又還是,正如筆者之前在本欄寫過(20091224日及201078日),「開天索價」正是傳統蘇維埃式談判的典型特徵之一,這種談判只覑眼於眼前獲利,較適合一次過的交手,而非講求長遠合作。筆者作為遊客(一聽我的普通話定必知道)在秀水街買衫便屬於此類。那麼特區政府換屆在即,中電又是否因此心存僥倖,立心欺凌對手,以為對手是跛腳鴨,會放軟手腳放任不把關,而沒有想到對手會步步進逼呢?

又或者,他們真的完全相信一些社運人士的口號,認為官商必然勾結,所以大安旨意,而沒有想過官商也可會存在角力和博弈。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