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我把《時代雜誌》政治專欄作者,當今美國最優秀媒體人之一的喬.克萊恩(Joe Klein)所著的《失去的政治:從甘迺迪到布希,為何美國政客愈來愈缺乏勇氣去為國家做對的事情而只是戀棧權位?》重讀一次,和初讀時相同,都心情起伏,不能自已。
喬.克萊恩指出,近代美國政治變化,可以兩本書代表。一是一九六八年喬.麥克基尼斯(Joe McGinniss)的《行銷總統》,二是一九八○年布魯門撒(Sidney
Blumenthal)所著《永遠在搞選舉》。這兩本著作的前一本代表政治即廣告的時代來臨,政治人物已不是人,而是個行銷物,是個男男女女的廣告品牌,被包裝得無懈可擊。用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布爾斯汀(Daniel
Boorstin)說法,當政治人物已被完美形象所充填,政治人物其實已成了一個虛空的類型。用這種廣告行銷的方式來看歷史中的偉大人物,許多人簡直完全不及格,就以林肯為例,他長得體型怪異,其貌不揚,他講話的聲音也粗嘎刺耳,林肯如果再生,他可能連個市議員都選不上,別說總統了。
喬.克萊恩指出,由於政治人物已成了廣告品牌,這也使得政治人物愈來愈傾向於說各種「香蕉皮語言」(Banana-peal words),所謂「香蕉皮語言」,乃是指這種語言滑溜,無論怎麼拗都可以拗出道理,不做事也好像做了很多事。
至於第二本《永遠在搞選舉》,則是表示搞政治恒常處於一種打選戰的狀態。喬.克萊恩根據近年來政治的實況即指出「找題目做文章已成了政治惡棍最後的庇護所」,永遠的黨同伐異,已成了永遠在搞選舉裡的重要環節。
因此,喬.克萊恩指出,現在的政治人物其實是很忙碌的,他們忙著從事各種政治表演,忙著為各種特殊利益團體服務,也忙著豢養一大群徒眾。甘迺迪時代,政治形象和徒眾政治已開始出現,但主角仍是甘迺迪自己,他總是要站到第一線為自己的價值信念去做呼號,但到了現在則已完全改觀,政治人物有一大批策士幕僚,但美國卻沒有了統籌的方向。喬.克萊恩即指出,歐巴馬的「改變」美則美矣,但卻是標準的香蕉皮語言。美國如何改變,往那個方向改變,他一個任期已快完了,方向仍沒搞定。而台灣亦近似之,第一個任期已完了,沒有轉型改革,現在第二個任期已將開始,又說「沒有連任的壓力,可以做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香蕉皮語言。在政治上,為了要拚政績,那是改革最有動力的時刻,錯過了二○○八,二○一二的改革動力又怎麼可能出現?不但我不相信,很多人也不相信。
今天新內閣第一批改組名單已經出現。這是在論戰功行賞,或是真正大有為的格局,人們心裡應該都自有判斷。台灣經濟如果要轉型,就必須有對科技產業極有理解的產業、經濟、財政內閣,這絕對不是一個只專長金融管理的內閣所能承擔的。新春期間,我剛好也讀了美國長期趨勢預測專家哈利.鄧特二世(Harry S. Dent Jr.)所著的《二○一二大蕭條》,該書乃是當代後泡沫經濟的重要著作。該書指出,談論歐債危機或美國金融危機,都是後泡沫經濟的結果,目前歐洲已實質進入溫和衰退的階段,其惡化仍在發展中;至於美國從二○一二到二○一四年,亦可能出現經濟緊縮為核心的大衰退,衰退大了即成蕭條。台灣目前一些前沿部門已體會到衰退的壓力。二○一二年台灣經濟增長率,已鐵定無法保四,甚至還會進一步下修。當山雨欲來,我們這個金融管理內閣恐怕是無能為力的。當全球緊縮的風暴掃到中國大陸,未來的馬吳政府去大陸找政績的機會也將大大縮小。
因此,台灣錯過了二○○八年,南韓政府卻在同一時間進行了轉型改革,兩者在全球化時代的產業位階及國際秩序位階上的高下已分。馬吳政府的這個任期,可能不會太順利的。黃金十年會不會又跳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