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潘婕: 中國崛起與大馬華人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潮,在馬來西亞北部檳州的華人社區,已經感受到富裕後的中國所帶來的明顯變化。

作為當地最富有的宗親會之一,檳城龍山堂邱公司過去經常會給成員祖籍地中國福建省的鄉親寄錢。龍山堂邱氏宗祠的成員主要來自於福建漳州如新垵這樣的小漁村。但是現在這個地方已經富裕起來,不再需要海外的親戚寄錢幫扶了。龍山堂邱公司榮譽秘書長邱武鴻說: 「過去人們都認為海外華人更有錢,但現在,中國內地人的富裕程度甚至已經超過我們了。」

的確,從檳州能看到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資金。目前當地正在建造的一座大橋的資金部分就是來自中國政府提供的低息貸款。這座大橋總投資14億美元,全長延綿 24公里,將成為東南亞最長的大橋。2010年馬來西亞是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雙邊貿易額2010年達到460多億美元。到2015年,雙方將爭取貿易額至少增加一倍。

特殊關係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敦·拉扎克的前任中國事務秘書胡逸山表示,中馬兩國的貿易關係大部分都是經過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建立起來的。馬來西亞1974年與中國建交,是最早與中國建交的東南亞國家。

胡逸山說,由於兩國之間的特殊關係,在馬來西亞的華人一直努力借助與中國發展商業關係來拓展這種血緣親情。

早在15世紀初,華人便來到馬來西亞。目前馬來西亞總人口2800萬人中,華人佔24%,普遍比在馬來西亞的其它種族社團更加富裕。根據2011年福布斯雜誌排名,馬來西亞十大富豪中,八人是華裔。

這種財富不均狀況長期以來造成了馬來西亞當地主要族群對華人的不滿。1969年這種不滿情緒引發了馬來西亞種族暴力騷亂,導致馬來西亞政府兩年後推行「新經濟政策」,希望消除馬來族與其它種族之間的社會和經濟鴻溝。

這項政策使馬來西亞本土人獲得優先於華裔和印度裔的權利,如他們可獲得更廉價的住房,優先獲得大學獎學金和優先被錄用為公務員等。該計劃在1990年停止,但隨後政府又推出了類似的政策。

馬來西亞反對黨民主行動黨議員張念群說:「這種配額制如今在很多層面仍然存在。」這限制 了馬來西亞華人在某些行業,比如說上市公司內的工作前途。她說:「一代又一代人過去了,但是華裔仍然覺得自己是二等公民。」分析人士稱,這種被疏離感讓許多在馬來西亞的華人開始在其它地方。包括中國尋找發展空間。

同文同種

聯合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林嘉水說: 「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開放,馬來西亞華人已經開始逐漸成為一個橋樑,因為他們很多人都曾經在美國或英國接受教育,同時又可以理解漢語和中國文化。」他的公司在中國設有工廠,聘用馬來西亞籍或新加坡籍的華人擔任中層管理人員人員。「多少人能夠既說普通話,又能說多種方言,還能說馬來語和英語呢?絕大部分馬來西亞華裔就有這樣的語言能力。」

馬來西亞華裔這種語言優勢得以保存的原因是馬來西亞的多語言教育體制。華人和印度人作為少數民族能選擇在小學階段用母語學習。馬來西亞中文報刊《光明日報》首席執行官容耀群兼任當地一所中文學校的校董。他說,隨著中國的日漸崛起,越來越多的人,也包括並非華人的當地居民開始想學習漢語。過去30年時間,在當地的中文學校中,非華裔學生的人數預計已增加到6萬多。

馬來西亞總理都將自己的兒子送到北京的外國語大學學習普通話。有人樂觀的認為,這可以被看成是一個信號,顯示馬來人社區對華人文化日益接受。但也有人認為現實與理想仍然有很大的距離。

態度改變

雖然馬來西亞政府在」一個馬來西亞「的口號下推行全國大團結,但是BBC採訪的分析人士都認為,對馬來西亞華人的態度不會有根本上的變化。曾經就職於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 張淇綽說,有些馬來人並不區別對待中國人和馬來西亞華人。他說:「馬來西亞在某種程度上受制於自身的政治環境。」他還認為,馬來西亞在進入中國市場的問題上應該更加積極主動。馬來西亞或許在進入中國市場時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可惜,卻從來沒有好好利用這樣的優勢。他認為,兩國關係層面還有很多可以做的工作。目前絕大多數進入中國的馬來西亞產業都是通過馬來西亞華人的個人努力。在他看來,馬來西亞領導人並沒有認真對待中國的崛起。

中國總理溫家寶20114月對馬來西亞的訪問或許能佐證這樣的看法。在歡迎溫家寶的大布景板上出現的文法不通的中文,引發馬來西亞網民博客的很多不滿。這條歡迎標語被寫成了「正式歡迎儀式,與他一起溫家寶閣下的正式訪問馬來西亞」。對此錯誤有不同的解釋,但人們懷疑這條標語是從馬來文隨便翻譯成中文的。在網站論壇上,許多人表示,考慮到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多人口的少數民族,這樣的錯誤很令人羞愧。

署名automan5891的網民寫道:「政府工作人員裏沒有華人,你能報什麼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