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8日星期四

劉小麗:輸打贏要的程序公義



蘇錦樑局長23日在《明報》新聞網撰文〈程序公義 應有之義〉,恰巧在22日,運房局長張炳良就將高鐵的196億元超支撥款申請繞過立法會工務小組,直接向財委會申請,是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亦違反香港一直所重視的程序公義,令社會埋下更大的地雷。

立法會對鐵路工程撥款的既有程序,須先經鐵路事宜小組及工務小組,才能放在財委會審議。立法會本來已因眾多功能組別議員護航,可以讓各項「大白象」議案注定輕鬆通過,近年再加上「剪布」的做法,令立法會實在談不上是一個有效的審議平台。

行 政與立法的關係,在實力對比懸殊底下,本來就只剩下少許程序共識,讓立法會議員質詢政府項目,於有限的時間內稍稍揭露一下項目的問題而已。例如在2009 年高鐵在立法會的討論,工務小組及財委會合共就僅僅是開了6天。當時議會內外提出的「一地兩檢」問題、使用流量問題、工程技術問題等,在政府未有妥善處理 的情况下,撥款就被倉卒通過了。上述問題在這幾年間陸續浮現,歷史已證明當時的反對聲音是正確的。

前車可鑑,但當局現在仍對「一地兩檢」及高鐵使用量問題支吾以對,令高度自治及高鐵的效益帶來極大的隱憂。在未搞清楚法律及技術問題前便強行去馬,這作風 與政府所標榜的務實理性差之千里,亦實在難以說服香港市民額外從銀包掏出196億去為這超支基建埋單。有不少民間專業人士已提出停建高鐵,將現時的高鐵用 地改為房屋及文化創意產業用途,為社會帶來的效益甚至高於高鐵,這個方向在民間是大有支持的,政府有沒有理性審視過?

張炳良局長指如果不在 3月前通過撥款,便可能要停工,因此直接遞上財委會,接近以恐嚇香港人的姿態指要於兩次會議內通過,這談得上是公義合理的審議程序嗎?他又指,高鐵停工會 造成工人失業,但同時又在立法會另一會議指由於眾多基建,建造業人手不足而令公屋成本增加。究竟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難道長者基層青年就沒迫切性?

如 果時間緊迫便是理由的話,為何政府不去將目光轉一轉,放在其他民生議題上面?例如28萬個公屋上樓申請、30萬貧窮長者、正在輪候公營醫療的基層、住劏房 沒有結婚本錢的青年,難道他們就沒有時間迫切性?又例如,爭取全民退休保障已有近30年,政府都仍只在重複諮詢,愈遲落實,所需的種子基金便愈多。

幾 年前民間建議的方案,只需政府投放500億元的種子基金,現在由於政府遲遲不落實,學者的最新全民退保方案便需要政府1000億種子基金。這比高鐵更加爭 分奪秒,學者方案建議利用現時人口仍未完全老化的黃金機會,去做「部分預籌款項」(partially pre-funded)的計劃;一旦過了這個階段,能有效處理將來的人口老化的機會更為渺茫。這個比高鐵工程更為趕急。

處理好社會的退休問 題,也是鼓勵了年輕人的結婚和生育率,以及創業發展,因為在減輕了年輕一代的負擔後才能讓他們有更多的空間發揮,這正好回答了政府掛在口邊,指青年人不生 育導致勞動力下降的長期趨勢問題,亦回答了為何年輕人對社會沒有信心的問題。中年打工仔也毋須過於懼怕退休生活,從而減少社會焦慮。政府聲稱高鐵會帶來經 濟效益,但全民退休保障帶來的更不止經濟效益,而是社會效益,包括提升了社會整合力、歸屬感及信心。這些都有迫切性,為何政府不盡快處理?問題是政府的目 光不是放在活生生的香港人身上。

議會無從介入 必激起更大抗爭

高鐵超支已令香港損失公帑,政府是否要繼續以強硬手段令香港輸 掉程序公義、輸掉民生保障、輸掉民心?當政府違反工務小組的程序共識,議會無從介入時,必然會激起社會作出更大的抗爭。現時反對高鐵的團體已經集結力量, 在2月審議高鐵時在立法會外集會支持拉布議員反對撥款,甚至有機會醞釀成新一波的大型抗爭運動。

作為一個有經驗的管治者,不可能沒有考慮過 以上問題,梁振英政府施政手法的日益粗暴,只是反映了其對民生、民意,對抗爭運動,以至整個政府國際聲譽的不在乎。其目的或許正如坊間一些心理學者所說, 是要透過不斷的挑釁及強硬不讓步,令抗爭者因為日積月累的挫敗漸漸得到一種「習得的無力感」,最終大大削弱公民社會的銳氣。

倘若如此,他們 似乎缺乏考慮當公民社會的參與者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及組織,當事件一次又一次更深刻地動搖香港的核心價值時,公民社會的抗爭意志會急劇上升,這亦肯定非 中央願意見到的情况,最終對其競選連任特首造成重大的變數與陰霾。一味只懂與民為敵,不懂在重要底線上收斂的政權,其實無論如何都是自掘墳墓。

作者是香港專上學院
傳意及社會科學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