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8日星期四

黎明奇 《為漢字申冤》 前言





早在西曆2009 年剛介入漢字繁簡爭論之時,我就有過把自己的觀點整理集中的想法。經過一年半的關注以及資料查閱,直到2011 年年初才開始正式動筆。雖然當時初稿已經完成,但由於想法並非一時而現,後來屢經增補刪減,而又未經整合,以致本書結構混亂,內容參差。兩年多期間未曾對它進行任何整理,之所以如此,各種瑣事阻撓顯然只是藉口,事實只因陷入繁簡之爭的泥潭,見了諸多情緒化的言論而導致心力交瘁,文思不捷,每每談及此事,總有倦怠之感,越是熱愛漢字,這種感覺越是強烈。但久而久之我卻更覺不安,內心驅使我必須填完這個坑,於是我才不得不靜下心來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便於2013 年孟夏對本書重新整理,適當刪減,並改“伸冤”為“申冤”。迄今又是一年有餘,這一年我忙於它事,很少再關注這方面的爭論,直到最近幾個朋友邀我在小範圍宣傳講座,我才重新拾起這個問題,其時也有些小插曲,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口才有限,另外的確因為太久沒管也有些細節沒有適當處理,故再次萌生修改完善的想法,這幾週得閒方打算從頭到尾捋理一遍。

有人說,據此書內容來看,定名為《為繁體字申冤》較為妥當。早期我確實如此認為,但後來漸漸覺得採用“繁體字”這個相對概念並不靠譜,我建議將傳統漢字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而分析漢字簡化運動的利弊以及對這個整體產生何種影響,而不必把“繁體字”和其他傳統漢字分割開去看待,因它們本就是一體。

申冤”重在理論,“伸冤”重在行為,愚以為必須先從理論上澄清,然後方能施諸行為;
包括所謂“繁體字”和未經簡化的其他漢字。

正式論述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兩段話:

“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縱)
“今天,華人、華裔遍佈世界各地。不管是在天涯海角,還是在西歐北美,只要你是漢族人(哪怕不是漢族人),是熟悉漢字的,那麼只要見到哪一個個橫平豎直的方塊兒,心中總會油然升起一種親切感,一種對於故國文化的嚮往情。漢字,千真萬確的成了我們心中一面具有偉大號召力的民族旗幟,成了聯結所有華夏後裔的文化紐帶。”

2011 1 月進行的一次中國文化符號評選中,漢語漢字也高居榜首。中華文化多種多樣,中華古籍浩如煙海,而它們基本上都是靠漢字記載並傳承的。可以說,漢字
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橫)

人類文明社會自何時始?自有文字始。有了文字,方能記載典籍,布施王道。前人之經驗如何傳予後人?口口相傳只是細枝末節,文字記載才是主幹,而後人如何學習前人經驗,主要仍是要靠文字。文字是文化傳承極重要的載體,懂得文字,方能懂得世間的大道理,人類文明便是如此積累下來。對於記載著浩如煙海古籍的傳統漢字,尤其如此。不識傳統漢字,經典何從繼承? 此為其一。

《說文解字序》漢,許慎
《漢字學基礎》張其昀
或曰,論其傳統,盍言甲篆?愚以為,非言其早,乃言其久且深且續,猶隸楷方能當之。

我國幅員遼闊,漢族群體亦是散居四方,各地風俗千差萬別,方言紛繁複雜,彼此不能通話,但漢族群體仍然能夠緊密聯繫在一起,沒有統一的文字恐怕是不可能的。漢字雖不可謂其全部,但絕對功不可沒。此為其二。

漢字從遠古走來。在其他表意文字相繼失傳之後,她卻延續到了今天,繼續屹立在世界東方。一個令中國人魂牽夢繞的,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漢字,竟能有如此魅力。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深,中國正走向繁榮富強,中華文化開始闖進世界舞臺,曾經帶給人們無限驕傲而又轉入自卑的漢字,如今,也重新開始使人自豪。漢字是我們祖先偉大的發明,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它記載著我國幾千年的文化,更為著我們的現代化服務。我們還有理由不熱愛她嗎?

可是,在這繁榮的假像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混亂,那就是漢字字形的繁簡差異。而今是國際文化大交流時代,相比經濟軍事競爭,文化軟實力顯得愈發重要,各國想方設法對外輸出自己的文化,尤以語言文字為先鋒,而漢字的分歧卻令學習者無所適從,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傳播。

有分歧,則必有爭論。在國內,自從簡化字頒佈之後,這種爭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不能不說是世界文字領域的怪像。

爭論是必定的,但不管持哪種觀點,我始終認為,我們首先應做到的事拋棄誤解、偏見和習慣,做出評判不應是看不看得慣,而是是否合理。

文字大體可以分為兩種,表音和表意,現存屬於後者的只有漢字;
譬如“高、書”二字筆畫相同“動静、見看、專惠、處虞”四組字中都是後者筆畫較多,觀(观)罐(缶又)二字簡化方法相同,但是主觀看上去會以習慣作為評判依據;

其次,樹立一種對漢字尊重的態度,懷著一顆對漢字敬佩的心。我們應視漢字為寶貴的文化遺產,而不是單純地把她當做一種即用即棄的工具或是早該淘汰的封建頑石。

第三,不要想當然簡單地認為漢字簡化運動就一定是進步之舉,恢復傳統漢字就必定是復古倒退。此處所言並非表明簡化字就一無是處,而傳統漢字就得一個不落地恢復,而是教大家一個看待事物的方法而已。若一件事物本在發展,強求恢復定是復古倒退,若僅是誤入歧途,則只有恢復才是正道。在半個多世紀以後簡化字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反簡言論的產生必不是無本之末、無源之流,無風不起浪,這種爭論的存在是有著深刻原因的。我們該做的不能是純粹的一刀切,而是重新審視漢字簡化運動,對於簡化漢字的各種優劣進行客觀理性地分析,不單純地以習慣或時間先後論好壞。

當然,若簡化字完完全全是進步之舉,恢復傳統漢字也自然就是倒退,但事實上簡化字進步之處卻是值得商榷的,它取代傳統漢字並非自然規律。港澳臺的現狀也早已證明,傳統漢字並沒有絲毫不適應時代發展之處,反倒是簡化字的存在造成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卻鮮人知曉。

既然本書名為《為漢字申冤》,在這場漢字簡化運動之中也必有冤情可以申訴。所以,希望我們能瞭解這段冤情,為了華夏書同文,也為了漢字的未來……相信總有一天真相會大白於天下。

文字是工具卻不只是工具,更是文化載體。單純的工具須不斷更新換代,唯恐落後時代潮流,就如同汽車代替步行一樣。而文字肩負傳承功能,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並不會隨著時代變化不停改動,除非到了不改變社會就無法前進的地步。

如今漢服運動發展火熱,從事漢文化復興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我始終認為,漢服終究只是一個很小的部分,我們固不能拋棄,但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卻不是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有如此多文獻記載的民族更是少之又少了。博大精深的漢文化中,文獻典籍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它總是靠一種東西記載的,那就是:漢字。如果人們連漢字都不尊重,又何談重視漢文化呢?

漢服雖斷層已久,但靠民間努力其境況便會越來越好,前途甚是樂觀;漢字雖未完全斷層,且其時間也不甚長久,但文字不同於服飾,只要不從小學習,認字的人只會越來越少,前途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