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星期四

林行止: 愛國何來分新舊 一片丹心聽阿爺



一、

行政長官梁振英去周三以霹靂手段「閃炒」兩名「閣員」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及公務員事務局局長鄧國威,由於事出突然,這趟政府「改組內閣」,引起鋪天蓋地 的議論,矛頭大都指向行政長官,連正統愛國愛黨的《大公報》亦站在其中一位「被退休」者一邊,為他叫屈「申冤」,大增抨擊行政長官在此事上違反常規、大損 士氣以至作風寡恩薄義的聲勢。筆者深刻明白這類指摘的「背景」,認為當局不按程序辦事必有深層原因。不過,此「深層原因」不在老、新愛國的權力傾軋,而在 北京有意以「暴力干政」的手段,告誡一眾奴才,必須對中央或其在港代理人的指令絕對服從,不管同意不同意、明白不明白,都必須聽命行事。換句話說,不論 新、老愛國,在貫徹中央決策時,若被認為未盡全力(遑論「下有對策」!),都會遭受重罰——如今的「被退休」,即掃地出門而不致「抄家」,已是相當溫和且 未損「兩制」的處置。上述的解讀若未遠離事實,即從今而後,新、老愛國不會鬧分裂,而是團結一致以落實中央的香港政策!

剛成過去的「政改風波」,是人大常委拍板決定並經掌管香港事務的最高領導、政治局常委張德江認可的重大決策,可是,北京以泰山壓頂之力,卻未能馴服 泛民,令「政改方案」慘敗(不只慘淡)收場。香港這個小特區幾乎為建制派所控制的議會,居然令北大人灰頭土臉(那些絡繹於途來港推銷人大常委決定的京官顏 面何存、黨威何在?),正如六月二十三日筆者在這裏指陳︰「那是建國以來(北京在)政治上的最大敗筆!」

面對這種史無前例(相信日後亦不可能發生)的挫折,北京當局沒有怪責民建聯,卻肯定會責成特區政府(行政長官)及其直接操控者撰寫「檢討報告」,分析為什 麼以「傾港」之力仍無法撫平香港民情特別是扭轉年輕一代對祖國的負面看法(那在「雨傘運動」中表露無遺);同樣重要的是,何以特區政府和有責任在立法會過 關斬將的所謂建制派,不能解除綑綁泛民議員的精神枷鎖?解釋這些疑問的理由多的是,當中不少缺失可以慢慢解決,但把數以萬計年輕一代走上街頭反政府 歸因於曾德成未盡全力(未能鐵腕落實行政長官源自北京的訓示)、把公務員違反政治中立聯署公開反對政改方案的責任加諸鄧國威身上,是最直截了當「嫁禍於 人」的辦法。這種「指控」,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以他們管轄的範圍的確「出狀況」,但未能及時看出問題進而各方調協紓困的是委任他們的行政長官!老於玩弄權 術的京官不可能沒有看出癥結何在,所以拿這兩名局長開刀祭旗,真正目的在「殺雞儆猴」。經此一役,可以肯定的是,今後各政治委任官員為保平安,只好不問民 情不審民意盲目執行「上頭的命令」了!

卓文昨天的
「夾心人」欄 有這幾句可圈可點的論斷︰「在特區熱廚房參與煮食,其實並不好受。上面老闆嚴控材料,房外顧客卻要求多多,房內員工應該互相扶持。現在剛剛相反,互相攻 訐。大廚不但送無情雞給二廚,還加送描黑芝蔴糊,被炒下屬很難順氣,有機必定報復。看在其他團隊眼中,也恐怕心中有數,對領導都不會那麼盡心。在如此團隊 帶領下,未來香港肯定多事。」這段話說的不錯,不過,只要北京領導作一點點溫馨提示,一向聽慣黨的話的新、老愛國,便會和好如初(請看《大公報》什麼時候 變調)、「無私為港人服務」;香港日後多事,可以肯定,但多事之源不在「這樣的團隊」不聽指揮,因為北京一旦「定調」,「這樣的團隊」便會「團結對外」。 香港日後的「多事」,是「這樣的團隊」過分「盡心」、不問情由執行中央政策有以致之。

二、
 
為使二四七年和內地「無縫接軌」,中國要馴服、同化香港,是應有之義、當然之理,只是,現在離實體回歸之期尚遠,北京何以如此匆匆要改造對中國尚有剩餘政經價值的香港?除了要彰顯四海來歸香港不該落後的虛榮,筆者想不出其他理由。

在看待中國的態度上,滿意現狀的港人和大部分安居樂業的台灣人是一致的,那即是說,這部分港人和台人,都期望和一個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和富強的中國 「接軌」,但現在除了不那麼安穩的「富強」,其他條件尚未完備,這也許正是港、台兩地均有那麼多人不希望那麼快便「回歸」和「被統一」的底因。

以香港來說,經過這趟清除工作表現不如京意的官員之後,留任的只有做好過河卒子的準備,一聞京樂便不聽港情奮勇向前,而這會令香港更多衝突、更難管 治,不言而喻。舉個顯例,日後有關當局必會更拚命地推動國民教育,但從去周六三十八個民間團體趁反國教三周年紀念日開記招會並「聯署反對國民教育借屍還 魂、以不同形式滲透教育界」,對「偏頗的愛國元素已滲透整個教育系統」大表不滿,還籲請「社會各界警惕洗腦國民教育暗渡陳倉」,又批評「當局企圖以拆件方 式滲透赤化思想,將中學通識科變成國民教育」(上引均見網誌《香港獨立媒體》)……。在這種情勢下,工作表現有目共睹的吳克儉局長如何有效推展特區政府的 「必修科」——國民教育。事實上,政治意識和價值觀,可以慢慢「微調」,但有關內地各方面情況的課文,除了專有名詞,其他一切都可能與史實有出入,在尚有 言論自由及「上網自由」的香港,如何能使受者甘之如飴?答案絕對是否定的。僅此一端,「未來香港肯定多事!」為二十三條立法,是香港應盡的憲制責任;接受 國民教育,是香港學生應盡的義務,但問題在其內容如果不盡不實,對黨的一切隱惡揚善(因此不斷篡改歷史),有良知未為奴才的港人怎會囫圇吞棗,全盤接受?!

汲取「閃炒」兩局長教訓後,留任的港官必然緊隨京意,結果香港「兩制」之名尚存,其實卻是牛頭馬身的政治怪胎。

應該一提的是,「檢討報告」除找出官府中的代罪羔羊,必然會把部分天下之惡歸諸泛民(議員和民間團體)身上,若干學者和論者亦會榜上有名;這些膽敢以言文 抗拒中央決策的人,無可避免要付一定的代價(他們早知道這樣做有一定的「機會成本」;如行內地「一制」,還可以是死罪)。在眼見「佔領運動」弄得香港一團 糟及於政改「蝦碌」後,領導人仍口口聲聲要堅持奉行《基本法》、「一國兩制」,意味在現階段北京不會直接教訓這批「不聽話」甚至「唱反調」的香港「刁 民」,但他們今後能否自由進出內地以至他們及其所屬團體的名字能否如常出現在內地紙媒及網媒上,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在「雨傘佔領」和泛民擊敗建制等如成功抗拒中央政策之前,對建制有意見的港人,知道用公民社會慣用的手法和言文表達意見,雖然逆當道之意,卻毋須付出什麼 「機會成本」;但如今情況已大不同,任何發出與當局不同調之音(噪音?)的人,不管出發點多善良所用手法多溫和及有建設性,都要做好付出代價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