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星期三

林行止: 蝦碌失諸機關算盡 符籙莫言黑白是非



一、

立法會有七十議席,去周四(十八日,比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預言」的十九日早一天)進行表決,結果出現八票贊成、二十八票反對、三十四人失場的情況,《二一七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方案》被否決;這種結局雖在不少人預期之中,可是過程卻充滿戲劇性和荒謬感,實在不可思議。

當天只有三十六名議員謹守「座」位,從熒幕上看,偌大的議事廳,表決時出奇的冷清。然而,稀疏的與會者,雖符合開會法定人數的規定,卻未達通過議案須有三 分之二票支持的要求。表決過後,網上迅即轟傳一項「妙計」,泛民諸子若於表決前一刻腦筋急轉彎,順從京官旨意,追隨建制派投贊成票,政改方案便會獲得與會 者全票贊成,可是,由於未達三分之二的票數,因此方案一樣無法通過!說來說去,最誤事的還是無形的「建制黨」拉隊離開議事堂——這樣做的目的,異口同聲說 是「等埋發叔」。

先賢說「矜功不立,虛願不至,此皆幸樂其名,華而無其實德者也。」(《戰國策.齊策四》)。前人有洞悉世事如棋的睿智,筆者是看到推動與拉倒政改雙方,人 人嚴陣以待、煞有介事地「對峙」(「對罵」)了二十個月,最後換來如此輕浮搞作的下場,那才恍然「小悟」,對上引《戰國策》的句子,添點心得、多了體會。

當日建制黨派為了向中聯辦交足「功課」,準備「齊齊整整」一票也不能少地投贊成票,可惜,這點「共識」竟然為了等候「發叔一票」而馬失前蹄、亂了陣腳。雖 然主席照本宣科,指出表決鐘聲響起後不可休會並且要在五分鐘表決,可是「班師之長(?)」置若罔聞,率隊離場,頗有「大佬」與一眾隨從拂袖而去不參加這場 遊戲的「晦氣」;八名可能是被「邊緣化」又或許對「吹雞」聽而不聞的建制派議員,守坐位中、未隨大隊退出議事堂,結果是笑話一場的鬧劇,其情節冷熱虛擬傳 媒已有巨細無遺甚且畫蛇添足的報道,這裏便不重複了。這種不可言妙的結果,正在全球傳揚,建制派灰頭土臉,如喪考妣者有之,如失戀偷偷「乾」泣者亦不乏 人,當然亦有像悔不當初的飲泣,只差未捶胸頓足的表演而已。心理學家的實驗顯示,小孩做錯事,懵然未覺,待長輩申斥打罵,才哭將出來;這幾位代議士當然不 是小孩,他們之哭(有淚及無淚兩種),是否受「大人」責罵才奪眶而出,有待傳媒暗訪明查。無論如何,為求全的一票遲來,便毀掉京港權位中人合力打造布陣的 全盤心血,真的教人或笑出眼淚或驚愕得合不攏口。此一教訓,當是教育傳達什麼叫「求全之毀,不虞之隙」(語出《孟子》)的最佳寫照。

二、
 
建制派失場,據說是源於兩項挖空心思的設計。一是消耗泛民議員的發言時間,以圖控制表決時段,希望拖到黃昏時才投票,令泛民支持者無法及時趕往立法會外搖 旗吶喊、坐大聲勢;一是希望建制派「一票不失」,如此這般,政改方案不被通過,亦可保存「反對者眾」的體面,即以「輸人不輸陣」為遮羞布。按照預定的「劇 本」,由民建聯七名議員壓陣發言,出於這個安排,建制派「放心」由泛民議員領導前段會議的慷慨陳詞,當中段出現無人發言而建制接不上的冷場時,政改幾乎要 提早總結發言和表決,結果發言的不是支持政改方案而是猛烈抨擊熱諷民主黨的黃毓民要求「點人數」,那一「點」的稍事拖延,幫了建制黨派一把,可惜最後還是 「發叔一票」令建制派全軍盡墨!

這次政改表決結果,京、港共輸是中的之論;北京以泰山壓頂之力,未能馴服泛民和其幾乎佔了一半民意的支持者,那是建國以來政治上的最大敗筆(一個小小特區 的議會竟然推翻無上權威的人大常委的決定,這可是史無前例!);在這種情形下,建制派固然豬八戒照鏡,泛民亦只是空手而「進」,香港人並無得着;此次「烏 龍事件」是因為建制調協不足或有人亂施號令引致,並非爭取真普選的泛民成功推翻京官代港人擇媳婦的機制,「蝦碌」對「符籙」的戲軌,泛民如果因為成功制止 政改方案而視為打勝仗,那只是阿Q式的「精神勝利」!

建制派吃了教訓,自然有所謂認錯與檢討的後着,其實更須要三思的是泛民黨派,把「符籙」帶來的喜劇效果視作是非黑白或正邪的勝利,那是崖岸自高的誑 語。《基本法》中的「一國兩制」,港人一直認為那是「包容」兩制,而且是河水不犯井水的兩制;可是,去年的「一國兩制白皮書」撕破畫皮,「人大八三一框 架」落實一國「共融」兩制,即是國內的一套與香港的一套混在一起,國家政策想到那裏便往那裏鑽,不理香港的一套遊戲規則與國內的那套,完全兩樣。泛民黨派 能夠怎樣在這種處境下維持香港的民主不致走向死胡同?值此全方位崛起、經濟實力上衝和國際聲譽日隆令北京自我感覺極度良好之際,擾擾攘攘地要求香港一制自 把自為實現普選,無疑是「與虎謀皮」,北京不會因為建制這次立法「飲恨」而改變其「慣性思維」,讓港人在政治上有戀愛與結婚的自由,泛民的爭取因而要倍加 努力。昨午消息傳來,泛民有意在短期內召開集思會,「整合泛民陣營」,那是一個好的開始。——如果不吵鬧終場而是有商有量行事,能夠整理出一份類似「共同 綱領」的文件,可能是重新整裝上路的另一旅程。

此次政改表決的關鍵人物之一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 他維持了「程序公義」,表現誠實公正;然而,稍後他以過來人的資格指三位兼任立法會議員的行政會議成員,不用問責辭職,值得商榷。行政會議的不成文規定是 其成員必須無條件支持政府提交的議案(這些議案是經行政會議討論拍板通過後才草為法律文件提交立法 會),三位失場的雙料議員雖不是投反對票,但其沒有投支持政府一票,秉承問責傳統,理應辭職。前局長馬時亨昨天公開建議三名行政會議成員馬上呈辭然後由行政長官挽留,即做戲做全套,那不是多此一舉,而是取態認真與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