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4日星期日

生活達人﹕修復古書 縫補歷史



八年前,人們說,一個時代正在終結。

那一年,美國網上書店龍頭亞馬遜推出Kindle電子閱讀器,然後,出版商陸續研發電子書,一時間,實體書好像都要變文物古董了。

時至今日,實體書尚未絕迹,小書店苟延殘喘,西方國家掀起反電子書運動,法國半年前修訂法例,限制網上書店促銷,保護小型書店生計。

香港呢?電子書潮流好像冷卻了,但政府看來仍死心不息——教育局剛推出資助出版商,大力開拓電子教科書。

在電子書最炙手可熱的時候,李瑞雲Jennifer在灣仔開了一間英文二手書店,獲CNN評為香港最佳獨立書店,三年後,她隻身到英國學師,以「古書修復」 為業——在香港,我還是第一次聽見這種手藝,於是急不及待想登門造訪,可是我遲來了一步,她的書店,已關門大吉。可幸她未放棄,這天,她在家中,一邊捧着 客人上百年的古書、繼續將歷史碎片逐一修補,一邊把她的故事告訴我。「你說我天真嗎?都係,我覺得這樣可以成全好多人的愛。」

保存愛書 以年月修補
 
「這本書啊,是客人前年拿給我的,我到現在才有時間動工。」前年?「哈哈,沒錯,書店結束後,我去年閉關了一年,近幾個月才回港。昨天他從俄羅斯打電話給我, 問幾時完成,我說快了,再多六至八個星期就好。」Jennifer梳着民國年代流行的齊劉海短髮、說話咬文嚼字、手裏總拿着一本書,替客人修補一本古書, 時間以年計——她總像個隱世的高人,在急躁功利的香港,看書的人是少數,她卻把時間精神都花在書上,甚至自掏腰包去學修復又破又舊的爛書。

很 多人說,香港沒有閱讀文化可言,這說法也許太消極,在Jennifer看來,香港人不是不看書,大概只是不夠愛書。當書舊了、破了,我們只會把書搬到廢紙 回收站,有心一點,會拿到回收舊書的書店,對書有點感情的,頂多只會一直把它放在書架,由它變黃發霉、甩皮甩頁,再用膠紙或釘書機修補一下。 Jennifer年輕時,都是這樣「保存」心愛的書,但後來她發現,這些對書反而造成更大損害,訪問當天,她拿起一本舊書,想要示範修復書籍是什麼回事, 第一步做的,就是在書封面滴上透明像水的液體,把主人替書封面「修補」貼上的膠紙去掉。「這原來是很基本的,但我們從來不知道,而這些其實可以自己在家 做。」用來除掉膠紙的除膠液,Jennifer長期放在家裏桌上,「都是一些很簡單的工具而已」。



追溯書本身世 研究釘裝歷史

在 英國、歐洲,修復古書其實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技藝,至今仍然有供有求、備受尊重。有名氣的修復專家,像Jennifer在英國的師父那樣,修復一本書可賺幾 千元,她的師公,甚至獲英女王授勳,收取的手工費就是天價了。「我當然不是收這種價錢,都只是在材料費上再收一點手工費」,修復古書,無法讓她賴以為生, 甚至要自己貼錢去做,所以Jennifer強調自己並不是專家,「連工作室也沒有,說什麼專家?笑死人了」。在她眼中,古書修復是一個專業,「當中的學 問,學一世也學不完,不止是修復的技術要純熟,認真學的話,還要去研究書的釘裝歷史」。她說,在西方,十三世紀開始,才出現釘裝的技術,此前,人們一直用 「紙莎草」來記錄文字。二百年後,十五世紀,人們開始用木板做書的封面,後來再發展至用皮革,現在我們常見布封面的古書,是十八世紀才出現。「工業革命之 後,書籍大量生產,要用更廉宜的方法造書,於是後來開始用紙板做封面,再在上面鋪一層布包裝;往時黏合用的動物膠,也因為當時英國殖民了不少地方,他們改 用東南亞國家的橡膠,怎知橡膠效果差,變乾變脆,而且為了節省人手,所以不用線釘裝。那時候,低成本生產出來的書,揭幾揭就會爛。」認識釘裝歷史重要,是 因為修復古書的原則是「修復如舊」。每一次要修書,Jennifer會在動手前研究書籍來自什麼年份、用什麼方法釘裝,有時候,書不會註明什麼時候出版, 她就從蛛絲馬迹推斷,例如紙質,或者出版社,事關一些名人巨著,百多年來被不同出版社翻印再版。「我的老師,修過一本約有三百年歷史的書,甩頁、破爛,最 大問題是,書裏有幾頁不見了。他於是要到大英博物館找同一個版本的書,把缺了的幾頁影印,然後重新為那些缺頁製版,用相同的印刷方式、字體、顏色,再用古 董紙或相近的仿古紙,補回那幾頁。」

開二手書店 逐本翻新清潔

Jennifer起初學修書,本來只為了替自己堆積如山的舊書 修補一下。她說,因為家裏窮,附近又沒有圖書館,自小就在舊書攤和文具店流連,「打書釘」被老闆娘趕走後,自此省下的零用錢就用來買書。長大後,投身社 會,她在外資機構工作,多年來被派駐不同地方,「英國一年、新西蘭兩年、澳洲五年、台灣五年,不論去到什麼地方,我都喜歡逛書店、地攤。我人工不高,買的 書,十五便士一本,可想而知有多舊多爛吧?」另一些舊書,是因為小時候喜歡的小說,後來在英國買到古董版,「幾爛都買」。回到香港後,她在金融海嘯前後被 裁員,就決定開書店,也開始找人替她修書。

年,書店開業兩年,獲CNN旗下生活網站CNNgo評為「香港最佳獨立書店」,然後有一 個電視台找上她的書店。「那電視台的人很驚訝,以為這裏是賣新書的。」Jennifer開的,其實是二手英文書店,「人們常覺得二手書店很髒,我收舊書之 後,會逐本打理、清潔,修補書角,才放上書架」。那時候,基本的書籍護理,她駕輕就熟,但甩皮甩骨的舊書,Jennifer還是要請專家幫忙,尤其她自己 的倉庫裏,還有不少多年前買下的舊書。「一八四年代的《魯賓遜漂流記》,個殼都脫了,在香港找過不同途徑修書,結果被騙了三次。」第一次,她在一個古董 書店與店主談起,店主說知道有人懂得修復,「他說好便宜,兩至三個鐘就完成,四百元一小時,總共一千二百,材料另計」。結果,三小時「手術」後,《魯賓遜 漂流記》貼滿醫院用的手術膠紙,「這還不止,他還坐地起價,說要一千七百元」。Jennifer追討不成,拿書回家後,還得把膠紙逐張拆掉。後來開書店 後,一個客人說起自己會修書,Jennifer又把《魯賓遜》交託於人,可是再次所託非人,「付了六百元,回來又係要自己拆膠紙。這次都是用膠布,不過不 是醫院用的那種,是修補書籍用的,已經進步了」。

手藝香港難尋 赴英國拜師

見過兩次鬼,Jennifer終於怕黑,從此不敢 把書送去修復,於是決心自己學。她到一間大學的校外課程上堂,教的人是大學圖書館修復部的主管,以為找對了門路,但有點修書知識的Jennifer卻覺得 愈學愈不妥。除了「無料到、教錯嘢」,導師教的方法,其實是圖書館修復書籍的方法,「圖書館的書,因為多人看,所以要做得堅固一點,書封與巿面的不同,硬 殼外有條白邊,其實是在紙下加了卡板,再包起。而對於一本爛了的書,例如書脊爛了,他們會另做一個書脊,換掉原本的。但真正的古書修復,是要修復如舊,正 式的做法是要用原本或類近的材料修補」。最讓Jennifer滿肚火的,是導師不願教授修復知識,看起來更像是藉課堂找生意,「最重要是他最後說我們功夫 未到家,要修書的話,用盒盛起舊書,交給良工修復,即是他本人」。課程完結,她摘了A級成績,畢業證書寄到她家,她決定把證書退回大學,還上門投訴。

心 灰意冷之時,朋友介紹下,她認識一個英國書法家兼古書修復專家Flora Ginn,兩人最初互通電郵交流心得,到後來Jennifer隻身遠赴英國上門拜師,「她原來在英國很有名,拿過很多獎,起初她說自己已沒有再收學生了, 但見我一直問她修書的事,看來很有誠意,於是額外收了我」。機會難逢,為了學修書,Jennifer把書店短暫關門,到英國學師一個月,除了在倫敦大學上 了一個古書修復的課程,師父也帶她到師公的工作室觀摩。「她教我的,其實都是很基本的,但在香港這巿場也足夠應付了。」



紙書入土為安 不毒化地球

修 業一個月,Jennifer成為了英國書藝家協會(The Society of Book Binder)的會員,在成員冊上,她是唯一來自香港的人。香港沒有古書修復專家,一來巿場小,閱讀文化不及西方國家,專門收藏古書的人就更少,「書爛了 就不要,平均來說,我一個月也未必收到一本」;二來,做古書修復投資也大,專業的話,工具材料要很多,香港不容易找得到,找得到也要地方收藏,修復時佔用 的空間很多,「用來做生意、掙錢,基本上很難,完全只能當是興趣」。在歐洲,收藏古書是一種投資,找名師修復古書,長遠可以讓書升值,但Jennifer 認為,莫只說香港,大陸也一樣不大重視保存歷史。「你看中國,改朝換代時做的,是焚書坑儒、火燒阿房宮,幾多歷史建築都被拆。中國沒有博物館這概念,都是 從歐洲傳入的。」中國造紙術歷史悠久,但對於古書保育卻未有重視,她說,現在用的仿古紙,都是從日本入口。時代變遷,書可以大量印製,愈來愈不值 錢,Jennifer說,書籍因此才更需要好好保存。保存成本高,住都未夠住,談何藏書?電子化不行嗎?「這樣說的話,那麼瓷器、古畫,有事都不用修復 了?把它們影張相就得啦?係咪咁?」她說,當人們一窩蜂認為電子書可以減少藏書空間,他們都沒有想過這對地球其實未必是一件好事。「我以前做過電腦軟件硬 件的公司,做了十幾年,我可以告訴你,每一個電子產品,無論體積小至一個電路板,都是用有毒的金屬來造。大家說可以環保回收,其實呃你哋咋,這只讓電子 產品換款更快、壽命更短。當一本用紙造的書,百年歸老、入土為安的時候,它不會毒化我們的土地。」

所以,雖然在香港無法以此為 生,Jennifer說,可以成功修復一本書,都是有滿足感的。滿足感並不止是來自自己學來的技術有了實質的成果,還因為在把愛傳承的過程中,有她的付 出。「香港的確很少人收藏古書,拿來修復的,不是為了將來有什麼金錢上的回報,絕大部分都是因為這些書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有的書是祖父母留下來,有的是想 把自己的書留給下一代。都有愛在裏面。」

文、圖/ 陳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