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日,香港政制事務局長譚志源上電臺說,政制改革方案料遭民主派議員否決:「我們已展開『後政改』討論,探討未來的工作。」短短一句現代漢語,下流之氣襲人。
「後政改」無疑是英文post-political
reform的變體,只是英文字母變作勒、趯、掠、啄等而已。英文常在某些事件、日期之前,加post(後)一字,表示該事件、日期之後的時間,例如 post-war
arrangements(戰後的安排)、the
post-colonial era(殖民政府之後的時代)等。但現代漢語人不會說「殖民政府後的時代」,卻會說「後殖民政府的時代」。他們的語文以英文文法為準。
中文的「後」字,置於名詞前後,意思不同。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詠盛唐吏治:「況自貞觀後,命官多儒臣(朝廷重用文人)。」清朝才子袁枚和秦大士遊西
湖,過岳墳,代這個秦檜後人作一聯說:「人於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中文不會說「人於後宋羞名檜」、「況自後貞觀」等。
當然,歷史上,我們有「前漢」、「後漢」;文學上,有《西遊記》、《後西遊記》之類。但「後漢時代」不是「漢朝之後的時代」,而是「漢朝後一半的時代」;
《後西遊記》不是說西遊之後的故事,而是西遊取經故事的後一半,主角換了做唐半偈、孫履真、豬守拙、沙致和而已。所以,論中文,「後政改」應是指政改下半 截而不是政改之後的時間。只是現代漢語人那裏會遵從中文法則。
古德明: 罪犯何條?
戲劇《連環套》有以下一場:漕標副將黃天霸遭山賊留書嫁禍,上司彭公把他召來,問道:「黃天霸,你可知罪?」黃天霸回答:「標下知罪,但不知罪犯何條?」彭公於是以山賊所留書信示黃天霸。彭、黃那一問一答,是舊中國戲劇的尋常套語,愛看粵劇、京劇者,都一定聽過。
但是,在新中國,你一招官家嫉惡,就不必問「罪犯何條」。比如說,中共港澳辦公室主任王光亞最近召見香港立法會議員,說香港「頑固派」勾結外國,鼓吹港獨,必須和他們「堅決鬥爭」。或問誰是頑固派,他回答:「你們比我更清楚。」
又六月四日,有記者赴天安門廣場採訪,遭警察攔阻。或問不得入場原因,警察回答:「你比誰都懂得。」
這種新中國答問法,今天也流行香港。五月五日,香港政壇元老董建華說,反共者不可競選行政長官。或問公民黨領袖梁家傑、余若薇可不可以,他一字一頓回答:「他們心知肚明。」
所以,黃天霸假如生於新中國,再遭嫁禍,就不應再說:「臣知罪,但不知罪犯何條?」因為主審者一定會喝道:「你心知肚明!」或「你比誰都清楚!」這樣,定讞
判刑就不用證據,不用解釋道理,甚至不用說罪名。畢竟那些罪名、道理、證據等,一說出來,會教世人齒冷。教世人齒冷的事,最好是行於不言之中。這一點,中共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