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4日星期四

古德明: 唐滌生之誤



有朋友談到大陸電視劇《武則天》:「劇中人說『水落石出』,但這成語出自宋朝歐陽修《醉翁亭記》,唐朝人怎麼會說?」一般人應不會留意這樣的細節。

裝劇人物滿口現代漢語,句句是什麼「面對挑戰(face the challenge)」、「血濃於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負面看法(negative views)」等,已是司空慣見。這不能怪劇作者:他們從小受中共現代漢語教育,根本不懂得中文。

於「水落而石出」一語,固然見於《醉翁亭記》,但唐朝杜甫《奉贈李八丈曛判官》詩「秋枯洞庭石」一句,有宋朝趙彥材注:「水落石出,所以為枯。」而蘇軾 《徐州鹿鳴燕賦詩敍》也有「天高氣清,水落石出」等句。蘇軾、趙彥材、歐陽修是不是沿用前人成語,今天恐怕無法斷定。唐朝人說「水落石出」不是沒有可能 的。

說起來,即使詞章聖手,所作古裝戲劇,有時也誤用近人詞 語,粵劇名作家唐滌生的《洛水神仙》就是例子。曲中的曹子建對宓妃指天誓日:「我對德珠無印象,無愛更無情。」按「印象」或作「印像」,本來指「暫印水 中、鏡中等的影象」,如《大集經》卷十五說:「喻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後來,中文就用「印象」翻譯西方心理學名詞 impression,指「心中對所見人、物等的感受」。三國曹子建斷不可能說「我對德珠無印象」。當然,這只是唐滌生作品大醇中的小疵。今之劇作家,中文修養及得上唐滌生十分之一者,百無一人。